各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體系之下,土地兼併現象周而復始的發生,最終動搖王朝的基礎。

土地兼併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後期表現突出,它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造成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權的軟弱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末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當土地兼併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封建政府採取抑制兼併的措施,使兼併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

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上層權利分配的不均和底層民眾的基本生存遭到威脅。

第一點造成軍隊的腐敗,對底層民眾的控制力下降。

第二點造成執政的家族被推向矛盾的對立面。

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經濟體制的變化。 奴隸經濟——封建經濟——近代社會經濟——現代社會經濟

朝代更替的原因是什麼?詳細講一講

王朝更替原因及啟示

除古代中國外,全球其他地區的王朝覆滅後往往意味著人種、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羅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國的王朝卻僅僅意味著座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舊。這使中國文明獲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稱奇的連續性。使中國文明連續不斷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認為最根本的一條則是漢人很早就在東亞大陸上確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絕對優勢。沒有這些優勢,中國像西羅馬帝國這樣早早徹底覆滅不是不可以想象。

中國文明的的另一特點是具體王朝的年限較短。少的只有數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過三百年,如漢、唐、宋、明等。這與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相比實在顯得太短。可見,中國文明總體連續性的另一面是頻率較高的週期性振盪。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生靈塗炭,社會文化、經濟則隨之遭到嚴重破壞,有時甚至於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沒有過於強大的敵國外患的古代,這種週期性的變亂還不至於有亡族、亡文化之禍,但在號稱“新戰國”的今天,再發生這樣的變亂,則其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文明的總體連續性與週期性的振盪有什麼關係嗎?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嗎?以後的中國能在繼續保持文明連續性的同時避免振盪或者減輕振盪的烈度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這種週期性的振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類似的問題前人也問過。黃炎培曾問過毛澤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許多許多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力……“黃炎培還指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但都沒能跳出這一週期率。他問毛澤東有什麼方法跳出這一週期率?對此,毛澤東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顯然,毛澤東認為腐敗是造成王朝衰敗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敗的良方。毛澤東的回答真的找到了問題的實質了嗎?我看卻未必然。因為腐敗是中西共有現象,而週期性動盪則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共有現象顯然不能成為特有現象的原因。那麼,這一問題的本質到底何在呢?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曆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什麼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這麼大的流民隊伍出現,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的生計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證明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几不能節制。按徐光啟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會倍增。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全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全國人口數超過全國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這與腐敗、土地兼併及社會制度都無必然聯繫,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可以作為上述理論佐證的是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全國人口達到西漢的最高點6000萬,隨後則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後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全國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後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麼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後期......

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上層權利分配的不均和底層民眾的基本生存遭到威脅。

第一點造成軍隊的腐敗,對底層民眾的控制力下降。

第二點造成執政的家族被推向矛盾的對立面。

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的主要原因 或者說 通用法則

在中國傳統社會每一次整合過程中,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政權結構是具有同一性的。這說明朝代更替的起點是相似的。下面我將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與歐洲中世紀相比,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時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制”,只在某些個別時期和個別地區存在“領主制”,而歐洲傳統社會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是“領主制”。可見,早在戰國末期開始允許土地買賣到後來逐漸形成“地主制”這一過程,似乎就已經預示著中國傳統社會與歐洲傳統社會的發展分道揚鑣了。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地主制”在秦國確立,並得到了長足地發展,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朝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可以說,秦朝的建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以至於使得中國傳統社會與歐洲傳統社會的發展之路更加不同。

首先,“地主制”在中國傳統社會確立下來,並且在農業上呈現出小農家族經濟的結構。尤其是“土地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以後,它就可以買賣,這就意味著土地所有權對土地的壟斷、獨佔的權利可以轉移,可以積聚……佔有土地就能夠獲得地租收入。這樣就產生了以追逐土地所有權目的的競爭與壟斷”(《競爭與壟斷——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殊性》,蕭國亮,1991年)[2],使得土地成為了獲得社會財富的最重要的手段。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業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費用主要來自農業。由於歷朝歷代長期強化,農業交納農業稅成為天經地義,俗稱其為‘皇糧國稅’”[3]。可見,從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事實來看,土地成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整個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的運行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從土地。

其次,“在小農家族經濟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形成了其獨特的政治結構。這一政治結構由三個要素組成,即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家長集權的專制主義家族以及溝通二者的官僚集團”(《競爭與壟斷——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殊性》,蕭國亮,1991年)[4]。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政體的核心特徵。劉順在《“國家主義”與重農抑商政策》(中國經濟史論壇2003-11-27)一文中談到:所謂的“國家主義”,即指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國家”處於一種突出的被強調的地位,它更多是社會生活的實際策劃者和組織者。而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治。政治權力的根源系來自君而非來自民,於是事實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體,由此所謂的"國家主義"也便轉而為“君本主義”。中國傳統社會也正是在這種“君本主義”下形成了“大一統”的傳統,這一傳統到漢武帝時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從此,“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成為了一種社會意識。

其三,“大一統”的集權統治需要一種與之配套的經濟政策的支持。在劉順的《“國家主義”與重農抑商政策》(中國經濟史論2003-11-27)一文中,作者著重分析了“大一統”的中國在政治上的集權主義必然產生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他說,專制君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不是純粹的“君權神授”,還要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民意。君主一方面要維護“家天下”的權力,一方面要考慮民眾可承受的壓力。但前者是君主最先考慮的。為了維護集權統治,他必須確保社會上沒有可以實際威脅中央集權的社會勢力。“豪強地主”和“富商巨賈”無疑是威脅當政者的兩大因素。“重農抑商”政策在解決上述因素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一種左右社會輿論的作用:“重農”一方面可以拉攏有擔當精神的士大夫集團,另一方面又可以收攏天下的民心;而“重農”的過程自然而然就要抑制“兼併”,從而給了限制“豪強地主”一個合理性的要求。“抑商”無疑是對“富豪鉅商”最直接的打擊,打擊手段有兩......

為什麼中國古代會出現朝代的不斷更替,主要原因是什麼

土地和人口承載力的問題。

當一個國家開始的時候,因為經過戰亂,人口大幅度降低,人口少而土地多,這個時候,不用怎麼管理,只要不對百姓太苛刻,國家就會得到快速發展。當幾十年後,人口和土地達到平衡,國家進入繁榮的頂點。然後隨著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兼併,土地漸漸無法養活如此多的人口,於是國家的各種問題開始暴露,最終沒有土地的人民會在各種起義中推翻原有的政權。

而經過起義和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又成為了人少地多的情況,新一輪的輪迴,又將展開。

相關問題答案
各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產生代溝的根本原因?
唐代詩歌繁榮的根本原因是 ?
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英國爆發的根本原因?
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
中東戰爭的根本原因?
歐共體成立的根本原因?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