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碑的烏龜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好多名勝古蹟裡的 龜馱碑 有什麼含義

龍生九子

▪ 囚牛 ( 老大) ▪ 睚眥 ( 老二) ▪ 嘲風 ( 老三) ▪ 蒲牢 ( 老四) ▪ 狻猊 ( 老五) ▪ 贔屓 ( 老六) ▪ 狴犴 ( 老七) ▪ 負屓 ( 老八) ▪ 螭吻 ( 老九)

你說的是九子中的老六。。。。。

龍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馱功德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

,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第一種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種傳說,龍子們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當它們要回天庭覆命時,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不想放它們走,便對霸下說:“你若能馱動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讓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下來,那知馱上後再也無力彈動——因為功德是無量的霸下從此被壓在功德碑之下。

我國古代駝碑的烏龜叫什麼?

傳說中的神龜,就像《西遊記》裡的神龜一樣。其實我覺得原型是長壽龜,學名中華草龜。

長壽龜因其壽命極長,自古便是我國的吉祥物,後傳至各國,均被做為“吉祥,延常益壽”的象徵。古人以其長壽,以為其無所不知,常用其背殼作為占卜之用。

一些石碑下用於馱碑的的是什麼動物

贔屓(bì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駝著石碑想烏龜一樣的東西叫什麼?

鰲,獨佔鰲頭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也有說是龍生九子中的神獸霸下的,也就是龍龜。

龜馱碑什麼意思

滿意答案任花殘花謝,落幕夕陽輝4級2011-11-05神話傳說中龜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負重,就是龜。龜以長壽著稱,自古受到人們的器重。早在奴隸社會時,奴隸主認為龜的壽命長,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問卜時多用龜甲,將其燒裂後看紋向來判斷吉凶,然後將問卜內容刻在上面,保存起來,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皇帝用龜為碑趺,也是有來由的。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龜既是龍的兒子,又有負重本領,叫它去馱老子的碑,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巨大的石碑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用什麼方法將碑立到龜背上的呢?具體方法尚未見書,但有“龜不見碑”的傳說。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初明成祖為他父親朱元璋建碑時,因龜趺太高,石碑怎麼也立不上去,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壞了。一天,他夢見神人對他說:“想立此碑,必須龜不見碑,碑不見龜。”醒後,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後,他叫人往龜背上運土,把龜埋起來,然後順土坡將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後,將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話雖然帶有迷信色彩,然而“龜不見碑”的說法是合乎道理的。這種“堆土法”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駝碑的那個像龜的是龍的第幾個兒子?

駝碑的是第一子。「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傢俱、衣料等器物上,見到它們的蹤影吧!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像臺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第二子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東漢班固〈東都賦〉有禒於是發鯨魚,鏗華鍾」的文句。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第四子狴犴,一名憲章,形體似虎而有威力(一說好訟),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 第五子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第七子睚眥,性好殺,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 第八子金猊(狻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第九子椒圖(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鋪首。

龜馱碑什麼意思

那不是龜

是贔屓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版本較多,說法不同,分別概括為:囚牛、睚眥、朝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圖、蚣蝮等。

龍生九子之一 囚牛 願做琴頭聽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傳說,龍頭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

龍生九子之二 睚眥 戰神,恩怨必報

老二

睚眥,是老二,傳說生得豺首龍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凶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史記》司馬遷對“范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因為帝王們都相信睚眥能克煞一切邪惡。

龍生九子之三 嘲風 殿角排頭兵

老三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嘲風便是第二位。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這10只神獸,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祕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聲驚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妄以藉此趕走鯨。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龍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爐獅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

為什麼古代墓碑都用龜馱?

其實那個不是龜,它叫贔(bi)屓(xi),是龍的大兒子!

又名霸下

1.亦作"屓贔"。2.壯猛有力貌。3.指作氣用力之貌。4.凝重貌;強勁貌。5.大而重貌。 6.蠵龜的別名。舊時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贔屓狀,即取其力大能負重之義。7.用來代指石碑。8.負載。 9.引申為擔負重任。

產生原因:

一、龍與龜圖騰的直接結合。二、是玄武的變體。

以下就對這兩種說法進行闡述。

一、龍龜說

根據摩爾根聞一多的圖騰學說,可以將圖騰的形成分為以下幾種:

1:合婚圖騰,表示兩族的聯姻關係,兩族徽根常作為並置排列形,或連體排列,或作交連形。此為合婚族徽根。

2:父母雙親系分化的子女系圖騰,作為父母雙親組徽根連體排列,並以下傳血親的族根為主體位。即若以母系下傳則以母系徽根為本體複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冊命分氏,另立原生圖騰,本氏原生圖騰為主體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銘於原生圖騰形象某側的次要地位,複合為新的族根。

所以說,贔屓的形成是以龜圖騰為主,龍圖騰為輔的一個複合衍生族徽。是一個氏族的象徵。

但這種說法僅是從理論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沒有得到證實,所以說這種說法僅是種猜測。

二、玄武說

《楚辭。遠遊》:“召玄武而奔屬”,王逸注:“呼太陽神使承衛也。”洪興祖補註:“說者曰:”玄武為龜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蔡曰:”北方玄武,介蟲之長。“《文選》注:”龜與蛇交,曰玄武。“《禮記。典禮》注:”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孔穎疏:”玄武,龜也。“《後漢書。王樑傳》:”玄武,北方之神。“

可見玄武是龜與蛇的聯合體。是古代顓頊族的族徽。顓頊族與東夷太昊,北狄黃帝,西戎炎帝均有血緣關係。黃帝天黿氏,少昊玄枵(鷙)又作玄囂。玄囂為蒼龍,枵為鳳,即風姓。玄枵與玄囂分別表示了少昊與太昊間的聯繫。囂、黿,上古皆魚屬。所以軒轅裔鯀又寫作鯀,實際是黿,三足黿為能。顓頊亦黿屬,為大龜,龜亦魚類,即有甲之魚。所以《山海經》說顓頊死則復甦,化為魚婦,或半人半魚。是示其祖先為魚類。然北狄之地本是天黿氏大本營,南下征服東夷太昊、少昊、蚩尤後接受蚩尤的蛇圖騰,畫蚩尤像威行天下,於是使蚩尤餘部歸降,進而融合,遂有黃帝族內的蛇族,並使其師衛於軒轅丘帝都四野。黃帝蚩尤族合族徽即是玄武,顓頊之父族為韓流(豚韋),為黃帝裔,故顓頊繼承黃帝王族族徽玄武,為帝位象徵,便是“北宮玄武”。

而自古“龍”即是“蛇”,這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1:從迄今為止的地下出土的文物來看,無論玉龍、陶器龍紋或用蚌殼、卵石擺的龍,形象都是蛇身。

2: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關於龍就是蛇的記載。王允在《論衡》裡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又說:“龍鱗有文,與蛇為神;鳳羽五色,與鳥為君。”點明龍是神蛇。鄭玄注《尚書大傳》雲:“龍,蟲(蛇)之生於淵,行於無形,遊於天者也。屬天。蛇,龍之類也,或曰:龍無角者曰蛇。”《述異記》引民間傳說:“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確定龍是由蛇化來。

3:自古以來“龍蛇並提”幾曾見過“龍鱷”連文,這是原始龍以蛇為原型,幾千年來形成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由以上我們可以得出:再古代蛇與龍是一體的,蛇既是龍,龍既是蛇。又因為有“龍,介蟲之長;麟,毛蟲之長;鳳,羽蟲之長;龜,介蟲之長。”所以在民間蛇與龜的結合,常被龍與龜的結合替代。

由此可以得出:贔屓由最初的龜狀(玄武)演變為龍頭龜狀,這也是民間流傳很廣的玄武形象。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因為在唐宋之前的贔屓頭為龜形......

古代祠堂中總是有一種立在大烏龜背上的碑,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龜馱碑的故事起源於陳宣帝年間,當時北方為北周,北周武帝滅佛時,齊地海曲慧聞禪師被迫從海鼎南下,遇到大風浪,船沉海底。這時有一隻神龜將慧聞等人駝到江寧(現在的南京)。慧聞向神龜道謝時,神龜說:"師父不認識我了,我就是海曲(今日照)石樑溪放生池裡的老龜。這時慧聞才恍然大悟。原來慧聞在海曲曾買下石樑溪作為放生池。後來慧聞將這個故事講給陳宣帝聽,陳宣帝很感動,就下詔建報恩寺,併為此立碑。石碑由龜揹負,既是對神龜報恩的詮釋,也取其天長地久之意。

後來墓葬祠堂就常用龜馱碑

烏龜馱石碑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以前有很多?

負重兼程。

相關問題答案
馱碑的烏龜叫什麼?
長不大的烏龜叫什麼?
家養的烏龜是什麼品種?
現在我家的烏龜為什麼不肯吃東西 ?
很小的烏龜吃什麼? ?
烏龜是什麼顏色的圖片?
剛出生的小烏龜吃什麼?
家養的小烏龜吃什麼?
綠色的小烏龜吃什麼?
烏龜為什麼爬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