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的定義?

General 更新 2024-05-20

統計學裡指數的定義

這個“指數”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名字吧?

在統計學中對數據是怎樣定義的

數據(data)是對客觀事物的符號表示,是用於表示客觀事物的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如圖形符號、數字、字母等。或者說,數據是通過物理觀察得來的事實和概念,是關於現實世界中的地方、事件、其他對象或概念的描述。在計算機科學中是指所有能輸入到計算機並被計算稜程序處理的符號的介質的總稱

統計學 概念

1、同質(homogeneity)與變異(variation)

嚴格地講,同質是指被研究指標的影響因素完全相同。但在醫學研究中,有些影響因素往往是難以控制的(如遺傳、營養等),甚至是未知的。所以,在統計學中常把同質理解為對研究指標影響較大的、可以控制的主要因素儘可能相同。例如研究兒童的身高時,要求性別、年齡、民族、地區等影響身高較大的、易控制的因素要相同,而不易控制的遺傳、營養等影響因素可以忽略。

同質基礎上的個體差異稱為變異。如同性別、同年齡、同民族、同地區的健康兒童的身高、體重不盡相同。事實上,客觀世界充滿了變異,生物醫學領域更是如此。哪裡有變異,哪裡就需要統計學。若所研究的同質群體中所有個體一模一樣,只需觀察任一個體即可,無須進行統計研究。

2、總體(population)與樣本(sample)

任何統計研究都必須首先確定觀察單位(observed unit),亦稱個體(individual)。觀察單位是統計研究中最基本的單位,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一個樣品、一個採樣點等。

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或者說,是同質的所有觀察單位某種觀察值(變量值)的集合。例如欲研究山東省2002年7歲健康男孩的身高,那麼,觀察對象是山東省2002年的7歲健康男孩,觀察單位是每個7歲健康男孩,變量是身高,變量值(觀察值)是身高測量值,則山東省2002年全體7歲健康男孩的身高值構成一個總體。它的同質基礎是同地區、同年份、同性別、同為健康兒童。總體又分為有限總體(finite population)和無限總體(infinite population)。有限總體是指在某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範圍內,同質研究對象的所有觀察單位的某變量值的個數為有限個,如上例;無限總體是抽象的,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觀察單位數是無限的,如研究碘鹽對缺碘性甲狀腺病的防治效果,該總體的同質基礎是缺碘性甲狀腺病患者,同用碘鹽防治;該總體應包括已使用和設想使用碘鹽防治的所有缺碘性甲狀腺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沒有時間和空間範圍的限制,因而觀察單位數無限,該總體為無限總體。

在實際工作中,所要研究的總體無論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通常都是採用抽樣研究。樣本是按照隨機化原則,從總體中抽取的有代表性的部分觀察單位的變量值的集合。如從上例的有限總體(山東省2002年7歲健康男孩)中,按照隨機化原則抽取100名7歲健康男孩,他們的身高值即為樣本。從總體中抽取樣本的過程為抽樣,抽樣方法有多種,詳見第14章。抽樣研究的目的是用樣本信息推斷總體特徵。

統計學好比是總體與樣本間的橋樑,能幫助人們設計與實施如何從總體中科學地抽取樣本,使樣本中的觀察單位數(亦稱樣本含量,sample size)恰當,信息豐富,代表性好;能幫助人們挖掘樣本中的信息,推斷總體的規律性。

3、資料(data)與變量(variable)及其分類

總體確定之後,研究者應對每個觀察單位的某項特徵進行測量或觀察,特徵稱為變量。如“身高”、“體重”、“性別”、“血型”、“療效”等。變量的測定值或觀察值稱為變量值(value of variable)或觀察值(observed value),亦稱為資料。

按變量的值是定量的還是定性的,可將變量分為以下類型,變量的類型不同,其分佈規律亦不同,對它們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也不同。在處理資料之前,首先要分清變量類型。

1)數值變量(numerical variable):其變量值是定量的,表現為數值大小,可經測量取得數值,多有度量衡單位。如身高(cm)、體重(kg)、血壓(......

統計學是什麼意思

統計學(一級學科)

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統計學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其應用範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統計方法:

測量的尺度

統計學一共有四種測量的尺度或是四種測量的方式。這四種測量(名目、順序、等距、等比)在統計過程中具有不等的實用性 。

等比尺度(Ratio measurements)擁有零值及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

等距尺度(Interval measurements)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但是它的零值並非絕對的無而是自行定義的(如智力或溫度的測量);

順序尺度( Ordinal measurements)的意義並非表現在其值而是在其順序之上;

名目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s)的測量值則不具量的意義。

統計學中到底什麼意思

一般而言,為了確定從樣本(sample)統計結果推論至總體時所犯錯的概率,我們會利用統計學家所開發的一些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檢定。通過把所得到的統計檢定值,與統計學家建立了一些隨機變量的概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知道在多少%的機會下會得到目前的結果。倘若經比較後發現,出現這結果的機率很少,亦即是說,是在機會很少、很罕有的情況下才出現;那我們便可以有信心的說,這不是巧合,是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的(用統計學的話講,就是能夠拒絕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Ho)。相反,若比較後發現,出現的機率很高,並不罕見;那我們便不能很有信心的直指這不是巧合,也許是巧合,也許不是,但我們沒能確定。F值和T值就是這些統計檢定值,與它們相對應的概率分佈,就是F分佈和t分佈。統計顯著性(sig)就是出現目前樣本這結果的機率。P值代表結果的可信程度,P越大,就越不能認為樣本中變量的關聯是總體中各變量關聯的可靠指標。p值是將觀察結果認為有效即具有總體代表性的犯錯概率。如p=0.05提示樣本中變量關聯有5%的可能是由於偶然性造成的。o(╯□╰)o

統計觀念的定義是什麼?

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所謂“觀念”,就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而是需要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感覺,它反映的是由一組數據所引發的想法,所觸測到的可能結果,自覺的想到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問題等等。觀念的形成不是一蹴就成的,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因此課程標準的教材從低年級開始,就安排有組織統計活動的內容,但知識點的進展是非常緩慢的,到第一學段才學到條形統計圖。

統計觀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

1、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有意識的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也就是當遇到有關問題時能想到去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

2、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做出合理的決策。學生要親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數據,重點是積累經驗,並最終將經驗轉化為觀念。要根據數據做出大膽而合理的判斷,這是數學提供的一個普遍適用而又強有力的思考方式。

3、能對數據的來源、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由數據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

4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體現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型角色;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簡單地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共同協商對統計結果作出判斷和預測。注意培養學生交流信息的能力,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的進行討論與質疑。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呢?

1.使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的親身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進行交流等。

2.使學生能讀懂統計圖。在信息時代,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數據,這些數據用形象的統計圖表來表示。我們在報刊、雜誌、電視、廣播、書籍、互聯網等到處可以看到統計圖表。所以有人稱我們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為了能在這個“讀圖時代”裡更好地生存,首先會讀懂圖,從大量的“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做出決策或預測。這也是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的重要方面。

proportion在統計學的定義

1.proportion從中文含義看是比例、構成比、成比例。即,用比值表示的一物與他物在面積、體積、數量、大小、程度等方面的關係。比如,某成份佔17.8%,女性佔1/4等。

2.如果真要說這個概念和構成比(component ratio)之間的區別,那麼可以說:proportion這一比率關係不必侷限於某一類或某一物,可以是兩類之間的比率。而構成比則指某一類或某一罰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比率關係。

3.您的老師上課時是如何說的,您就如何回答吧。

相關問題答案
統計學的定義?
統計學的含義及關係?
傳統文學的定義?
設計美學的定義是什麼?
學統計學的做什麼工作?
計劃的定義是什麼?
心理學的定義是什麼?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意義?
生態學的定義?
醫學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