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培養問題意識?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啟迪學生運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衝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衝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學習積極性比初中差,表現為不願思考,不愛提問,不善答問。大家知道,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完全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長期的不能問,逐步演變為不想問,不愛問,不願問,至而不會問。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不民主、教師自身缺乏問題意識,是導致學生不能養成問題意識的根源所在。一、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高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裡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高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任教於一所縣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這當中分為差生怕好生,鄉下學生怕城裡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鬆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于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二、教師要做“問題專家”,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多問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果教師自己不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甚至還會扼殺學生原有的問題意識。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問題專家”。本人在教授《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就曾自問過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顯然是“樸素”,是“逼人”的“紀念碑式的樸素”,而“樸素”僅僅是不留名、不奢華嗎?顯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讚頌托爾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種永遠不願凌駕於平凡之上的偉大,所以他的墳墓雖然不過是“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卻是“人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爾斯泰也因此得到人們永遠的敬仰。由於能夠循文發問,深入思考,並且對托爾斯泰的思想發展作了比較深入的瞭解,融會文外高容量資訊,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托爾斯泰人格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多問、善問就顯得得心應......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衝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衝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現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裡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鬆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于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寬鬆的環境,讓學生多問

學生有了疑問,還應該使學生把問題問出來,求得答案。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卻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願意問問題,結果使得問題胎死腹中。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對問題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尋找“是什麼”,而且也懶得思考“為什麼”。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問問題呢?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專家分析認為,學生不願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於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因此,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作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習者。教師不是什麼都知識,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是都正確。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自己和材料,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自己共同探討。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採納並給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鬆、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只有......

如何培養增強問題意識

那就是不停地向他提問,蘇格拉底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向他提出問題,讓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得到刺激,發生一些反應,

長此以往就會讓他培養出不斷髮問的意識,這在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老師總喜歡讓我們思考啊,討論啊........

不過真正的意識不是來自於老師的培養,畢竟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相對來說是很短的,只有讓他認識到這種習慣,這種意識的重要和有趣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這樣,在生活中她們才能夠不斷地對自己,對任何事物發問,思考.才能成長.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我國頒佈的生物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後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並對得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後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見探究發端於問題。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關係到課改的成敗。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 原型創設。

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且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提出“大米在適宜的條件下能萌發嗎?將蠶豆的種子橫向一切為二,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能萌發嗎?”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早餐吃的是麵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等。

2. 實驗創設。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生物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探究“鏝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鏝頭碎屑 + 唾液 + 攪拌,饅頭碎屑 + 清水 + 攪拌,饅頭塊 + 唾液 + 不攪伴;全部37 ℃恆溫水浴,加碘液檢驗。然後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 多媒體創設。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對學生展示生物的奧祕,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

如何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

如何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

世間問題無處不有,這是因為沒有問題就不成其為世界。而關鍵的問題是人們往往不知道什麼地方存在問題、什麼地方產生了問題、什麼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什麼問題已經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巨大的破壞力、什麼問題已經對我們的安全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必須馬上去解決等等,紛繁複雜,不一而是。

什麼叫“問題”? 毛澤東說:“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一個人、一個團隊在生活、工作中總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的能動意識,就是去發現矛盾、發現問題;人們的積極行為,就是去解決矛盾、解決問題。

什麼叫“問題意識”? 就是對客觀存在的矛盾的敏銳感知和認識。具體說,就是有“主動發現問題、找準問題、分析問題”的自覺意識,進而也才會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更準的途徑與策略。我們常說的“防範於未然”或者要具有“危機意識”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強化“問題意識”的表現,“問題意識”是促進解決矛盾的思想前提。可以說,準確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就等於問題解決了一半。

一個人需要樹立“問題意識”,才能更主動地去改造主客觀世界;一個團隊,尤其是優秀的團隊,更需要強化“問題意識”,才能健康發展。為此,一些優秀人才非常注重強化“問題意識”,“危機管理”、“末日管理”“倒計時管理”成為他們追仿的模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成為他們信奉的警語。他們能夠以超乎常人的“問題意識”,給他人以緊迫感和壓力,促進他人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海爾的張瑞敏就是範例。他把他的“問題意識”變為了全體員工的“問題意識”,要求每個員工每天對自己做的每件事都進行控制和管理,要“日事日畢,日清日高”,而不能拖延和儲藏當天的矛盾和問題。他們因此而獲得成功。

要增強自己的“問題意識”,首先要了解“問題意識”貧乏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種:

遲鈍:難以主動發現問題

由於觀念滯後,一些人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不敏感,經常自我感覺良好,或是求穩而滿足於現狀;或是無奈而屈從於現實;或是對小問題熟視無睹,對大問題想象不到;或是隻盯著別人的問題,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等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質量難有大的提高。

保守:不願廣泛探討問題

一些人或是自覺不自覺地總要把“原來都是這樣乾的”、“人家都是這樣做的”、“書本上都是這樣寫的”等作為堵塞新思路的理由,不注重從現有效果出發,更習慣於從既有框框出發:或是面對矛盾被動防守,不主動進攻,沒想到需把主動性延伸到擺脫被動為止,淺嘗輒止;或是對新事物不屑一顧,“你有你的千條新,我有我的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以遲變應快變,以假變應真變;或是“槍打出頭鳥”,視思想開拓者為異類,自覺不自覺地維持一種大家“都不冒尖、都不創新、都不超前”的隨波逐流氛圍。

懶惰:不願深入分析問題

一些人對各種司空見慣的弊端,往往只停留於表層議論,忽視深入分析,抓不住要害,解決問題就事論事,治標不治本,致使一些問題仍不斷髮生,矛盾難以根治,成果難以持久、鞏固和提升,工作上難以實現大的跨越。

呆板:不能靈活應對問題

生活和工作形成的慣性,讓一些人習慣按既定流程、例行公事,不容易去發現問題。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社會上經常產生一些新方式、內容、和手段,但是這些人卻很難跳出原來的框框,不自覺地一條道走到黑,缺乏變化需要,導致自己很難跟上時代的節奏。

虛榮:不願自覺揭示問題

受千百年傳統習俗影響,那種“家醜不可外揚”、“報喜不報憂”、“多栽花少栽刺”等固守中庸、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的封建理念在國企大有市場。由於體制和機制上的原因,有些人更習慣於做表......

如何培養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

在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科學學習的快樂,逐步形成問題解決的策略意識和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這主要在於教學中重視和強化科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一)在事實情景中提出假設

假設,在科學研究上是指對客觀事物的假定的說明,假設要根據事實提出,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成為理論。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充分的觀察,讓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客觀事實之間產生聯想,進行有依據的推理,讓自己的假設有根有據,有一定有說服力。因此說,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假設有依據的關鍵。

這樣處理教學,讓學生的思維發生在獲取充分的事實信息基礎之上,讓新問題與學生有已有知識經驗之間建構起新的生長點,從而作出積極的、合理的推斷。試想,如果一上課就直接提出蘋果為什麼落地的問題,學生作出的猜想大多就是憑空臆造了,這也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我們想讓學生有根有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用事實說話的證據意識。

(二)在親歷活動中探求方法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要盡力做到“教師充分放手,學生大膽動腦,動手,動口”,啟發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其中包括制訂探究計劃,考慮變量的選擇和控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等處理,培養學生尋求儘可能多的的證據支撐自己的假說,促使學生不斷養成自行探究、主動學習的意識。

(三)在合作探究中激活思維

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探究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上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而且學生的集體責任感、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提升

(四)在評價反思中感悟學法

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地引導學生梳理回顧自己某一探究活動或某一單元的科學學習歷程,堅持自我評價和學習反思,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評價和反思的內容涉及科學知識、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各個方面,因學習內容不同而各有側重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啟迪學生運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衝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衝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學習積極性比初中差,表現為不願思考,不愛提問,不善答問。大家知道,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完全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長期的不能問,逐步演變為不想問,不愛問,不願問,至而不會問。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不民主、教師自身缺乏問題意識,是導致學生不能養成問題意識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 原型創設。

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且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提出“大米在適宜的條件下能萌發嗎?將蠶豆的種子橫向一切為二,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能萌發嗎?”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早餐吃的是麵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等。

2. 實驗創設。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生物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探究“鏝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鏝頭碎屑 + 唾液 + 攪拌,饅頭碎屑 + 清水 + 攪拌,饅頭塊 + 唾液 + 不攪伴;全部37 ℃恆溫水浴,加碘液檢驗。然後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 多媒體創設。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對學生展示生物的奧祕,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迸發。

4. 生物學史創設。

生物學史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中,以普里斯特利、薩克斯、恩吉爾曼和卡門、希爾等人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問題,最後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5. 熱點創設。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幹細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按照布盧姆目標分類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提問,低層次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的提問包括分......

如何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併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

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關鍵是知不知道問題、能不能發現問題以及會不會解決問題。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基石,強化孩子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起點。強烈的問題意識可以促使孩子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創新思維、創造發明。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呢?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引發思考的“導火索”,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就能引發孩子遏止不住地思考和問題,讓孩子的思維打破常規,更加開闊 ,開始去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孩子問題意識的方式有很多種,問題引領——即“發問”是其中的一種。

怎麼通過發問來引導孩子的問題意識?其實,向孩子發問的問題有好些種類:記憶性問題,批判性問題,創造性問題,好奇性問題,發散性問題,聚合性問題,評價性問題……以《上下五千年》中的“西安事變”為例,我們可以用各種類型的問題去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記憶性問題:

1.誰是“西安事變”的主角?

2.“西安事變”的主角、配角都幹了些什麼?

記憶性問題一般涉及“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即使記憶類問題,如能引發思考或爭論,亦能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比如,“主角”問題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在爭論中孩子會將參與歷史事件的“人物”記得更牢。

聚合性問題:

1.為什麼“西安事變”打不起來?

2.作為“囚犯”的蔣介石,憑什麼舉足輕重?

聚合性問題多用“為什麼”、“怎麼樣”來引導發問。聚合性問題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一定的刺激性、挑戰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或注意。

發散性問題:

1.如果沒有發生“西安事變”,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怎樣?

2.如周恩來無法去處理“西安事變”,你認為另派誰最合適?為什麼?

3.如果蔣介石在逃跑時摔死了,會是什麼後果?

4.如果蔣介石逃出西安,歷史會怎麼發展?

5.如果張學良被親日派刺殺,“西安事變”會產生什麼變化? 6.如果張、楊中離間計而反目火併,共產黨、國民黨會怎麼行動?

7.如果歷史上沒有張學良這個人,中國歷史上還有“西安事變”嗎?

8.如果沒有楊虎城,“西安事變”會發生嗎?能成功嗎?

9.如果你是國民黨內的親日派頭子,你會怎麼做?

10.如果歷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變”怎麼發展?

11.給“西安事變”設想一個最糟糕的結果。

12.請提出一個你自己的發散性問題?

發散性問題既然是“發散性”的;在“如果”以後,幾乎可以使用任何疑問詞發問。發散性問題很容易引發孩子更多的問題。老師和家長應該充分利用發散性問題去組織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諸如辯論、課堂討論、牆報論壇等(作為家庭教育,也可以是隨意的家庭討論,或正式的家庭辯論),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演繹推理的能力、歸納推理的能力。

評價性問題:

1.在“西安事變”中,該不該殺掉蔣介石?

2.張學良是否是“西安事變”無可取代的人物?為什麼?

3.“西安事變”中的人物,如果可以少掉一個,那是誰?為什麼?

4.如果“蔣委員長”是個小丑,“西安事變”的價值在哪裡?

5.楊虎城具有獨特的歷史地......

如何培養敏銳的問題意識

你好

敏銳的洞察力是領導者必備的關鍵性素質,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只有具備了明察秋毫、見微知著、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的洞察能力,領導者才能深謀遠慮,臨危不懼,從容應變.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強化政治觀念,始終保持正確的洞察方向.敏銳的洞察力是建立在強烈的政治意識、敏銳的政治目光、清醒的政治頭腦基礎上的.政治觀念是指南針,能夠幫助領導者在波濤洶湧的政治海洋中辨別航向,提高劃清是非界限的鑑別能力.強化政治觀念,首先要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要認真學習黨中央和上級的方針政策,吃透精神實質,遵守政治紀律,以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準繩,對一些關鍵性、複雜性、突發性、潛在性問題,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覺,多從政治上分析原因,充分考慮政治影響,按照講政治的要求進行鑑別、認識和處理.其次要善於從大局上看問題.要時刻關注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關注上級的工作思路,關注重點工作和傾向性問題.切實找準本單

滿意請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我們如何培養問題意識?
我們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如何培養創業意識論文?
我們如何看待南海問題?
我們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如何區分問題和原因?
我們如何預防校園欺凌?
如何培養孩子的坐姿?
我們如何做到誠信友善?
如何培養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