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軔者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19

為什麼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的發軔者

(1)他率先籌設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廠——安慶內軍械所。這個軍工廠雖然一開始仍是一個手工作坊,但是它是以手工和現有的物質條件製造近代的船炮。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雖然這隻輪船造得還不甚得法,但是它宣告中國的江河上第一次有了中國自造的輪船行駛。難怪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有其所不知矣!”這種充滿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語言,難道不是宣告中華民族近代化運動已勝利起航嗎!

(2)曾國藩並不滿足於手工製造近代船炮。他在安慶試辦軍工時,就議“派員出洋購買造器之器……似可漸圖自強之計”②。1863年,曾國藩選派最早留學美國的容閎,赴美購辦製造機器之機器,準備建立正式的近代機器工業。1865年,容閡向美國樸得南公司購回中國向西方直接購辦的第一批機器。

(3)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辦起了中國第一家大型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廠。“它製造出舊中國本國的第一艘兵輪和第一臺車床,它煉製出舊中國第一磅近代火藥和第一爐鋼水,它造就出舊中國一大批近代技術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它是中國近代工礦企業的母廠,在它的帶動、示範和支援下,一批軍用民用工礦企業迅速興起。如山東機器局、四川機器局、大冶煤鐵礦、徐州煤礦、漠河金礦等等,都是在江南製造局支援下創辦起來的。它們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

(4)曾國藩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的近代化。在曾國藩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基地,而且又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擴散中心。1866年,江南製造局設立翻譯館,大量翻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泰西聲、光、化、電、營陣、軍械各種實學,遂以大明,此為歐西文明輸入我國之濫觴”。這些書籍不僅為培養我國近代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貢獻,而且對近代思想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康有為、譚嗣同最初接觸西學,就是從這些書籍入門的。江南製造局一創辦,還附設了一機械學校,培養生產技術力量,開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先河。1872年,曾國藩還採納容閎的建議,派幼童到美國留學,揭開了我國向西方派遣留學生的歷史。此舉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中西文化交流,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

(5)曾國藩促進了我國的海軍建設。曾國藩在世時,我國的近代海軍雖然還未形成,但近代海軍的發展壯大,他是有謀畫之功的。建立近代海軍是前無古人的事業,經驗缺乏,困難重重,但曾國藩不怕風險,勇於任事,從輪船的製造,到海軍的建制,從水兵的招募與訓練,到海軍經費的籌集和水師章程的制訂等,都作了許多的探索。以後海軍的發展基本是按曾國藩制訂的藍圖進行的。例如,江蘇巡撫丁日昌當時提出在吳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師的設想,當即就得到曾國藩的贊同和支持。曾國藩在給丁日昌的信中稱這是“舉一事而數善備,實屆體大思精”。

曾國藩對中國海軍建設的籌劃與支持,促進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由於中國軍事的逐漸近代化才使中國在三十餘年內免除了象鴉片戰爭一樣使用大刀長矛的敗績,才出現了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甲午海戰那樣壯烈的場面。有的人只看重英雄鄧世昌等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殊不知光有愛國主義精神,沒有幾十年洋務運動的成就——軍事近代化,豈能出現如此海戰的場面。水師的帆船能打出這種場面嗎?據中外一些軍事專家評論,中國黃海大戰打了個平局。殊不知中國軍事近代化也是那些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物質表現,也是軍工廠的工人們為......

西方人民的發軔和興盛是以什麼為依託的

西方行政學理論的發展歷程

美國學者

W

·威爾遜

1887

年發表的《行政學之研究》標誌著西方公共行政學的誕生,西方

行政學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在這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

西方行政學者針對復

雜多變的社會現實與行政現象,

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主張,

形成了眾多的理論流派,

行政學

也發展成一門具有高度理論綜合性和最具實踐性的學科。

一百多年來,

行政學發展迅速,

容龐雜,

流派眾多,

但在其發展中卻始終貫穿著一條深層的主線——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趨向。

西方行政學主要有三個基本階段。

西方行政學發展的第一階段。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威爾遜、古德諾、韋伯、法約爾和懷

特等人。

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行政學的學科地位並使其理論化和系統化。

這一時期

的行政學家繼承了早期行政學的基本信念,認為“真正的民主與真正的效率是統一的”

,經

濟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準則。

將官僚制度及其組織和管理問題作為研究重點,

力圖通過

對行政現象的科學分析,

發現行政管理的原則和規律,

並嘗試著為行政學確立一個基本的理

論模式和學科體系。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法約爾的行政管理理論以及韋伯的官僚制理論、

都在行政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威爾遜:

行政學創始人,

《行政學研究》

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

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學科;

?

古德諾:美行政學家,

《政治與行政》

,對政治與行政的分離理論作了進一步發揮;

法約爾:法管理學者,

〈一般管理原理〉

,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則)

韋伯,官僚制理論的奠基人,

〈論官僚制〉

懷特:撰寫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行政學導論〉

古利克:

從分工與整合、

全體與部分關係入手提出了分工的侷限性和工作協調的重要性,

公共行政作綜合研究;

納顏倴盞是哪個朝代的人

倴城的發軔者――那顏倴盞  那顏倴盞,生年不詳。系元朝初年名將,《元史》中有傳。“那顏倴盞”為蒙語譯音,“那顏”的意思是官人,“倴盞”是其名,即塔察兒。

塔察兒,出身屬於蒙古許兀慎氏,博爾忽(成吉思汗母親的養子,當時號稱“四傑”之一)的侄孫。曾經擔任過成吉思汗的宿衛,任夥兒赤。元兵佔領金中都(今北京)後,他被任命為燕南大斷事官。在此期間,他活動在華北地區,曾在此地鎮守,鑿挖通津河,修築土城,用於屯糧集草。該城高18.5-20.5米,城牆底寬20.6-25.8米,全城佔地12萬平方米,城牆用黃土夯成,內外無磚石,實體堅固。“共遵明禁”一碑的碑文記載:“此處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內,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塢,設重兵防守,蓋一時重鎮也。厥後,居民漸南,距古城半里許,即今所謂倴城者。夫其名為城也,其沿古城舊址而名之歟,抑古城之即為城,因其名於居民之所,而舊城特別以古名之歟”。由此可知,古城就是倴城,居民曾在城內居住,後來人口繁衍,逐漸南移,城之名帶到新的居住地段,原城便稱古城了。

之後,那顏倴盞又隨元太宗征戰南北,曾經下河東各州,率軍破潼關,取陝州、洛陽,圍困河中府,戰功顯赫。1232年,攻汴京(今河南開封),又統領各路兵馬圍困金哀宗於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金朝滅亡。金朝滅亡之後,朝廷命他撫鎮中原。1236年,攻克宋光、息州等地。同年,受賜五戶絲戶於平陽,又得息州軍民三千戶。後,駐兵河東,分置營幕在聞喜縣東鎮南山下。1238年,他率軍攻打壽州(今安徽鳳台)時死於軍中。 [編輯本段]那顏倴盞與倴城  "倴"字在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不見,以目前所見,最早出現是在元代脫脫撰的《宋史》、《金史》中。《宋史·卷四一二·列傳第一七一·孟珙傳》載:"(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大元將那顏倴盞追金主完顏守緒,逼蔡,檄珙戍鄂,討金唐、鄧行省武仙。而到了現代字、辭典中,"倴"字則是字與城連,卻不見為人名之說了。

"倴"字雖然在元代晚期撰著中即已出現,但"倴城"作為一個城鎮的名字,以目前所見,最早見諸文字,卻是遲至明朝弘治年間的事情。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修撰的《永平府志·古蹟》載,"倴城廢縣(疑為城),在灤州南六十里。"此後,除在方誌中如修、續的《永平府志》、《灤州志》、《灤縣誌》等外,其它通志、地理專著中都沒有它的名字。然而,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野處深山"數百年後,"倴城"一詞,卻又現身於兩部最具權威性的辭書《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中,而且釋義都只有一條,《辭海》釋義為:"城鎮,在河北省東部。灤南縣革命委員會駐地。"《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則是:"地名,在河北。"

倴盞,是元初將領塔察兒的"又名",塔察兒又寫作搭察兒、塔察而、搭搭兒。塔察兒,一名倴盞,居官山。關於倴盞,《永平府志》、《灤州志》、《灤縣誌》等地方誌書乃至《康熙字典》都與那顏連讀,作"那顏倴盞",以至有人認為倴盞的姓名就是"那顏倴盞"。其實,稱倴盞為"那顏倴盞"固然不錯,但如果認為倴盞姓"那顏"或倴盞的名字就是"那顏倴盞",則是過猶不及了。因為那顏是蒙語轉為漢語的音譯。那顏讀作"nuō yān (挪顏)",因為語言翻譯的緣故,漢語很......

每個人在他的人生髮軔之初,總有一段時光,沒有什麼可留戀

這些事情已經發生了,

只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往好的方面去想,

這樣你會感覺好過一些。

序跋書話是什麼意思 5分

序,又稱敘、敘文、敘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導言等。據說序始於孔子的贊《易》。序在古代多放在書的後面,現在一般放在書的前面,而把放在書後面的序稱為後序或跋。序跋的內容、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稱序跋文。一般的書有序無跋,如覺得序意未盡,後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於說明著作宗旨、撰寫經過、編寫體例等,還可就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簡要的闡述。自序有時也稱前言。他序則常常要對作者、作品作介紹和評論,或對書中的觀點作引申和發揮。自序和他序可以並用,不同的觀點還可以展開爭鳴。

一般的讀者都有讀書先讀序跋的習慣。他們把序比喻為“遊園的嚮導”,所以有的書也稱序為導言。不論是自序還是他序,都承擔著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圖書內容的任務。

因此,序的第一要義,應是坦率、誠實、中肯,要對讀者負責,對社會負責。為人作序者,要深入瞭解作者,認真地研究原著,不能憑道聽途說的材料或浮光掠影的印象去敷衍成篇。大凡名家,總在某一方面學有專長。由名家作序,可以幫助讀者深入堂奧,也有利於扶植人才。然而,只要有真知灼見,即使不是名家,同樣也有作序的資格。

序風是文風的一個方面。有少數人礙於情面,逢面作“序”,由於沒有認真讀過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羅列瑣事,或興之所至地鋪演軼聞,結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風馬牛不相及,有序等於無序。這實在是一種不好的文風。

序大都是夾敘夾議。偏於敘的,有散文的特點;偏於議的,有論文的特點。散文也好,論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豐富和文筆的多姿見長,論文則要以論點的深刻和分析的透闢取勝。在各種應用文體中,序是具有較大的文學價值或史料價值的。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

序這種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有的序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的序抒情成分較多,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儀觀以及對縱橫遊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中的《一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典型的是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它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蹟,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這篇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祕演詩集序》,雖然一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一個是為某一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如《春夜宴桃李園序》。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

有沒有什麼快一點的讀後感

現代書話世紀回眸

書話這種文體發展到今天,是該回過頭來總結和梳理的時候了。

現代書話從上世紀30年代行世以來,到1963年唐弢《書話》出版,再到今天,書話寫作日盛一日,書話作品林林總總、成績斐然。可是,與此相比,關於書話的學術理論研究卻顯得十分薄弱。這很奇怪,產生於稍前一二十年的現代小品文、雜文等,其學術理論著述鋪天蓋地,大部頭的論著也不知道有多少。

筆者孤陋寡聞,從未見過一本關於研究探討現代書話的學術專著,只有零星短文偶見於報章,此外見到一些片言隻語。姜德明先生的《〈現代書話叢書〉序言》,陳子善、胡從經、倪墨炎等書話作品集的序跋中略有談及。這種現象,可能有多種原因,其中一條就是關於書話這種文體的界定比較困難。它是一種散文,但不像狹義上的現代散文;它可以說是一種小品文,也有現代雜文的意思;它和書評難以分家,又與書目書序書跋沾親帶故。鍾叔河先生是把《知堂序跋》作為《知堂書話》的續集來編的。書話也可以歸於文學範圍內,也可列入版本目錄學範疇。它似乎就是這麼一種“四不像”。書話作家們下筆的時候,誰也不會去考慮,我這篇文章算不算書話。等到出書話集子的時候,再依內容排列組合。例如,“書譚偶拾”、“版本叢談”、“書裡風景”、“書外亂彈”等等不同的板塊。有些書話集索性以序數一二三四捲來歸類。這種現象說明,書話的概念是相當寬泛的。但是,是不是寬到了凡與書有關聯的,都屬於“書話”圈圈之內呢?《文匯讀書週報》曾經刊過來新夏先生《關於“書話”的話》一文。來先生認為,凡是與書有關聯的,不論是述說書的本身,還是寫由書引發出去的論辯,都可以屬於“書話”圈圈之內。來先生在文章最後說,也許我會遭到把書話範圍放得過寬的譏評。筆者以為,來先生的確把書話的範圍放得過寬了。毛澤東有一名篇《兩個中國之命運》,此文是由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引發出的論辯,文章相當精彩。不過,將來編一部《中國現代書話史》(這是有可能的),我想不會把它涉及到吧。

◎現代書話與藏書名家

“書話”這個名稱大概是從“詩話”、“詞話”、“曲話”演化而來的。詩話萌芽很早,像《西京雜記》中司馬相如論作賦,《世說新語》的一些文字,都已是詩話的雛形了。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詩話。至明清,詩話作品已浩如煙海。著名的如嚴羽的《滄浪詩話》、袁枚的《隨園詩話》、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詞話、曲話是在詩話的影響下發展起來,世傳的作品也不少,李漁的《李笠翁曲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近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都很著名。另外,還有一類側重於收藏逸聞、版刻遞傳的掌故,像葉昌熾的《書林清話》;還有一類藏書題跋,讀書筆記,像《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藏園群書題記》等。這一類文體,可否稱之為古代書話,儘管那時還沒有這一說法。

現代書話形成在民國年代。有位周越然,他以編《模範英語讀本》出名,從民初到30年代,這本書獨佔教科書市場20多年。此公還富藏書,曾撰《書書書》一書,這是中國現代書話的早期作品。這本書1944年5月由上海中華日報社出版,印了一千冊。然敵偽時期,周越然參加過“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名聲不好,寫的書也為人們所厭惡。這本《書書書》,流傳極少,現在倒成了藏家們尋覓的珍品。姜德明《餘時書話》裡收有這本書的書影。遼寧教育出版社“書趣文叢”第3輯把《書書書》和周越然的另一本書《六十回憶》合成一書,書名為《書與回憶》。只是此書所談大都是古籍,提到現代書刊的只有關於阿英的《小說閒談》。

曹聚仁也較早從事書話寫作,1931年《濤聲》曾刊過他的《書話四節》等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發軔者是什麼意思?
手機開發者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者是什麼意思?
夢見發火災是什麼意思?
守護者是什麼意思?
流浪者是什麼意思?
分發渠道是什麼意思?
角膜勸捐者是什麼意思?
真正的強者是什麼意思?
發運抵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