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軍當年要長征過草地? ?

General 更新 2024-05-19

為什麼紅軍當年要長征過草地?

因為大路都有國民黨軍隊的重兵佈防,很難突破,雪山草地雖然難走,但是沒有追兵的堵截

紅軍長征先過雪山還是先過草地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徵。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裡,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鬥。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鬥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蹟。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紮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麼。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於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侷促迴旋於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嶽部逐漸佔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築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採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佔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於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

紅軍為什麼要三過草地

1935年4月29日,中央工農紅軍到達金沙江岸。

同日,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發出《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指出:由於兩個月的機動,我野戰軍已取得西向的有利條件,我側後有敵人70個團以上的兵力向我追擊,在本地區我已不便進行較大的作戰機動;金沙江兩岸空虛,中央過去決定野戰軍在轉入川西創立蘇維埃根據地的根本方針,現已有可能了;政治局決定,我

野戰軍應利用目前有利時機,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

在共產黨的對手國民黨陣營裡,胡宗南可以稱之為一位“有識之士”。

早在紅四方面軍放棄川東北根據地,於1935年春天向眠江流域發展時,胡宗南就判斷中央紅軍有在川西北會師的可能。胡宗南分析,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固然有在川西北會師的企圖,但是川西北乃不毛之地,且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加之四周有國民黨大軍“圍剿”,必不是紅軍久留之處。紅軍的根本企圖仍然要向大西北腹地發展,進出甘、寧、青、新數省,前往中蘇邊境地區,打通國際交通線,以取得蘇聯的國際援助。如此看來,紅軍在川西北會師後,仍然要走川甘通道北上。

胡宗南將紅四方面軍的動向和他的分析成果,及時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最害怕中央紅軍與川陝紅軍合兵一處,然後進出川、陝、甘、青、寧、新數省,打通國際交通線。為此,蔣決定成立西北“追剿”縱隊,指定胡宗南出任縱隊司令。西北“追剿”縱隊成立之後,胡迅速調集部隊,星夜向隴南及川甘邊境地區集結。為了途中不出現意外,按時到達隴南,胡嚴令各部隊在集結途中,避免一切干擾,星夜兼程,到達指定地點。為了迷惑紅軍,胡指揮下的30個步兵團的兵力,不設總指揮,一切指揮和參謀業務,只以第一師的名義暫代。

4月下旬,胡宗南在川甘邊境的碧口地區,對所屬部隊下達作戰任務。他分析:在川西北地區堵截紅軍的最重要地點,就是平武和松潘兩鎮。

特別是松潘,是紅軍經川西北上甘肅的咽喉,得之則全盤皆活,失之則滿盤皆輸。胡宗南得到訊息,紅四方面軍的部隊正在沿涪江西進,決在搶佔平武,進擊松潘。於是,胡不待其部隊全部到達,便先期率領兩個師及兩個補充旅,採取攻擊前進的方式,向平武、松潘突進,以防被紅軍捷足先登。平武城本來已經被紅軍佔領,可惜紅軍只是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且無意堅守,虛晃幾槍後,即棄城不戰,主動撤退到涪江的南岸。胡宗南所部出平武城沿涪江西進時,一支紅軍部隊亦沿著涪江南岸向松潘急進。胡宗南聞訊,親率先頭所部,不惜一切代價,搶佔松潘。紅軍因行動遲緩了一步,到達松潘以南60裡的要衝鎮江關時,松潘落入敵手。但是,當時胡部的主力尚未到達,紅四方面軍的兩營兵力的前鋒與胡先頭部隊虛晃幾槍,就主動撤退了。胡宗南被嚇出一身冷汗,若紅軍全力進攻,勝負仍將是未定之數。據說,胡宗南已經策劃好了被紅軍俘虜之後如何脫身的準備(見韓素音《周恩來與他的世紀》)。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政委李先念率領的先頭部隊會師。官兵歡呼跳躍,握手擁抱。這裡,紅四方面軍充分做好了一、四方面軍會師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他們籌集糧食,設點熬鹽,籌集羊毛、羊皮,製作毛衣、毛襪子、皮背心。

中央紅軍到達川西北地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央紅軍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毛澤東,深感這裡竟是如此的荒涼貧窮,吃穿解決不了,怎麼建立根據地?即使沒有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也得趕快向前走。於是,毛澤東審時度勢,將川西北根據地北移了500多公里,到了甘南地區。

中央領導會見李先念等人時,毛澤東攤開軍用地圖,分析紅軍面臨的形勢:東面,派系龐雜、互......

長征時過草地究竟有多難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汙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裡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食難

禦寒難

宿營難

紅軍為什麼要過草地簡介

紅軍為了躲過國民黨的圍剿,不得不過草地,過雪山!下面有資料:

概述

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里地,橫寬300餘里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講現在的川西北若爾蓋地區。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溼地,為泥質沼澤。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於黑白兩河——黑河(亦稱墨曲河)和白河(亦稱葛曲河)自南至北縱貫其間,起了重要作用。兩河的河道迂迴曲折,叉河橫生,地勢低窪,水流淤滯而成沼澤。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

沼澤生長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積水淤黑,泥濘不堪,淺處沒膝,深處沒頂。遠遠望去,似一片灰綠色海洋,不見山丘,不見樹木,鳥獸絕跡,人煙荒蕪,沒有村寨,沒有道路,東西南北,茫茫無限。人和騾馬在草地上行走,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若不慎陷入泥潭,無人相救,會愈陷愈深,乃至被滅頂吞沒。草地區域氣候惡劣,晴空迷霧變幻莫測。每年的5月至9月為草地雨季,使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經過草地的。

[編輯本段]歷史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率領的右路軍進入草地。行軍佇列分左右兩路,平行著前進。左翼為林彪的紅1軍團,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30軍和紅4軍。彭德懷率紅3軍團殿後,走左翼行軍路線。進入草地前,紅軍想盡一切辦法籌糧。將青稞脫殼搓成麥粒,再碾成麵粉炒熟,便成了乾糧炒麵;宰殺馬匹、犛牛,做成肉乾以備食用;在藏民帶領下尋認野菜,供過草地之需;還要準備燒酒、辣椒或辣椒汁禦寒。雖然盡了最大努力,紅軍籌到的糧食還是不夠全軍之用。每個人最多帶有8至10斤,一般的帶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糧食不足,使紅軍在過草地時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價。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汙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二怕下雨。

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裡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其次是食難。準備的青稞麥炒麵,需要用水煮和著吃,沒有水,幹吃很難受,且口渴難熬。一下雨,青稞麥被淋溼了,就成疙瘩,再用開水和就成了稀麵糊糊,不經餓。如果吃黏疙瘩,又難以下嚥。還有不少同志在進草地之前來不及磨面,帶的就是青稞麥。這樣的青稞麥只能一顆顆咬著吃,帶的少,就一顆顆數著麥粒吃,儘量節省多吃一兩天。咬青稞麥既吃不飽,還難於消化。一般戰士準備的乾糧,兩三天就吃完了。這時候,草地才過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還有那麼長的路程怎麼辦?就靠吃野菜、......

為什麼革命烈士長征要過草地而不走大路呢?

大路上都佈置了大量的國民黨精銳部隊,為了降低行軍風險啊,呵呵

長征時過草地究竟有多難

草地主要難處,並非難走,而是無法補給糧食,至於道路難走,其實還真沒多難。在草地上犧牲的戰士其實很少。原因如下:

中央紅軍長征時8.6萬。湘江之戰後,紅軍主力只有3萬人,然後翻越老山界、四渡赤水、大渡河、岷

山、遵義、夾金山等,直到過了草地後達到哈達鋪,尚且剩餘1.4萬。也就是說,紅1方面軍走了近2萬里的長征路程,犧牲了大約1.6萬。

這其中包括歷次戰鬥,包括過草地!

紅軍中後期最大的犧牲在於過了草地以後的犧牲。紅軍到了哈達鋪。剩餘的1.4萬紅軍,從哈達鋪到吳起鎮,不到20天的時間,紅軍主力從1.4萬,降低為7000人。這其中紅軍並未遭受打的戰役,絕大多數犧牲的紅軍都是缺醫少藥、沒吃沒穿,體力耗盡而死。

長征為什麼要那些地方過草地,不可以走安全點的地方嗎

1 起始時間;1934.10-1935.10

2 大致路程;從江西瑞金出發,途徑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康定、青海、甘肅。到達陝西吳起鎮。

3 歷史意義;1)傳播革命火種。2)擺脫蔣介石的圍剿。3)鍛鍊了革命隊伍,儲存了革命力量。4)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準備了力量。

4 客觀原因;敵我力量相差懸殊。

主觀原因;“左傾’錯誤的指導

根本原因;共產黨還缺乏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5 幾個重要事件 ;衝出重圍、四渡赤水、巧奪金沙、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過鬆潘草地、遵義會議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紅軍長征?
紅豆為什麼不能當藝人?
為什麼紅磷要過量?
王心凌為什麼隱退幾年?
為什麼伴娘一定要未婚?
為什麼報銷必須要發票?
為什麼紅樓夢看不懂?
為什麼電腦關機要更新?
為什麼英語最重要?
豪格為什麼沒有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