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按易中天先生的說法,就是“想不到”,既“羽之一敗塗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孫權,亦未必能豫計其敗若如此速也。”也就是說,誰也沒有想到,歷來讓敵人聞風喪膽,而且剛剛在樊城大破曹軍,威震天下,差一點就逼得曹操遷都的關羽,竟會兵敗如山倒。曹操沒想到,孫權也沒想到,劉備當然也不會想到。劉備不會想到曹操和孫權也暗中勾結起來;呂蒙和陸遜竟然兩路出兵,白衣渡江,偷襲南郡,而且居然是迅雷不及掩耳。從建安24年7月進攻樊城,到同年12月敗走麥城,近半年的時間,戰爭形勢的逆轉卻是轉眼之間。開始關羽抱著必勝的信心,劉備那邊聽到的也都是捷報,怎麼會再派援兵,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眾叛親離時,劉備就是想救,也來不及了,除非他能派出空降兵。

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關羽北征始於漢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已取得漢中(東川)和上庸(湖北西北部),曹操大軍退扎長安(陝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區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究竟是誰挑起的,諸說不一。參照有關文字,乃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後,宛城(河南南陽)守將侯音、衛開與關羽勾通,據城反叛,延及周邊諸城,而在以北的豫西更甚,所謂是“樑(河南汝州)、郟(河南郟縣)、陸渾(河南嵩縣東北)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此間場景,如火如荼,由是引起關羽注視,即由荊州(湖北江陵)引軍北上接應;但在關羽還未至襄樊時,曹仁已會同由長安來的龐德先遣部隊攻復宛城,誅殺侯音等人。龐德即會同曹仁“遂南屯樊,討關羽”。

此時關羽行動日程可列為:

建安二十四年(219),因曹仁等將南下荊州,七月,關羽軍先發制人,北上,與曹仁軍相持於襄陽、樊城。曹操由長安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八月,關羽圍呂常於襄陽,圍曹仁於樊城,擒于禁,覆其全軍;本月,關羽遊騎至郟。曹操命徐晃救曹仁。

十月,曹操還洛陽,擬南征;徐晃破關羽。

閏十月,呂蒙襲取江陵。

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身死。

對於“劉備、諸葛亮不發兵營救關羽,以致其兵敗身死麥城”這一歷史懸案,在學界有不同意見:

第一種觀點,也是史學界大多數人的見解認為:一方面,當時關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斬龐德,把曹仁圍困在樊城,軍事上節節勝利,諸葛亮沒有必要派蜀兵來增援他。後來從丟失荊州到敗走麥城,時間很短,諸葛亮無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來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劉備戎馬半生,做了漢中王后,還要創造條件籌備登基;當時雖已據有兩川,但還須鞏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將士須要較長時間休整。劉備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為據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漢中打了一年仗,將士疲乏,這也是一個原因。當時上庸還有劉封和孟達的軍馬在,他們的不發兵營救關羽,也是劉備、甚至諸葛亮預計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不救關羽是為了“借刀殺人”。這一觀點最早是由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訄書》中提出“葛氏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也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一方面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而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

另一方面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關羽水淹七軍聲威震襄樊,中原動盪,捷報傳到蜀中,大家都歡欣鼓舞,以為關羽的聲威能夠震的住,因此大家都沒有考慮到孫權方面的動靜,畢竟成功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些因素,即使有考慮到,應該也會想到孫權也會以漢室復興為業,應該不會在這個時候擺自己一刀,拖自己後腿,畢竟是蜀漢的盟軍,而且東吳的主帥是親蜀漢派的魯肅(他們不知道魯肅病重,呂蒙帶隊,也不知道呂蒙也病重,陸遜帶隊)。

第二,蜀道難行,即使派救援隊的話,也不是準時準點的到達目的地,百分百的遲誤,因此對於每天都處於危險地帶的荊州關羽部是很難堅持的。

第三,雖然有劉封孟達駐守救援,但是劉封卻聽信孟達之言,沒有準時去救,這就直接導致關羽沒有喘息機會,兵敗被俘。

第四,諸葛亮只是政治家,外交家,對於軍事他也不是真正的在行,他也沒有預料到關羽會如此不濟,也沒有料到關羽會不聽自己臨別贈言要他與東吳交好。

種種因素導致關羽的被俘身亡,而不是諸葛亮不救。

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從水淹七軍到軍敗身死,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荊州,這種現象太反常了。 一、責任認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關羽水淹七軍,生擒龐德之後,遭遇江東集團的偷襲,後方的公安、江陵等重鎮瞬間落入敵手。腹背受敵之下,關羽軍團迅速土崩瓦解。十二月,關羽及其子關平等於臨沮被俘,隨後遭到處決,傳首於曹操。從大勝到大敗,從軍鋒直逼許都迫使梟雄曹操亦有遷都之意,到全線崩潰軍敗身亡丟失荊州,前後不過半年。如此短的時間內產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戰爭史上雖非特例,但也實屬罕見。探究關羽覆敗之謎遂成後世史家莫大的興趣所在,各種解釋也就應運而生。總結起來,大致有這麼三種說法:關羽負責說。這種說法認為,荊州覆敗這件事情乃關羽本人自作孽,不可活。此人 “性妒前”,驕傲自大,又不善於處理內部關係,“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遂致荊州軍團的領導班子內部矛盾叢生。同時還拒不執行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已制定了的聯吳為盟的基本外交政策,對孫權主動聯姻的提議粗暴拒絕,且振振有詞,曰“虎女不嫁犬子”。性格決定命運,關羽實際上死在自己這種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性格上面。諸葛亮負責說。這種論調最近較熱。持此觀點者認為:從水淹七軍到軍敗身死,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荊州,這種現象太反常了。而作為劉備身邊的主要智囊,親自制定了“跨有荊益”的集團版圖的諸葛亮,面對發生在荊州上空的風雲變幻,竟然沒有向劉備提一字半句的判斷和建議,這更加反常。持此觀點者進一步認為:諸葛亮緘口不言的沉默態度實際上是不負責任,是在玩忽職守,而且是有意為之。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胸懷大志,他希望自己不僅僅是劉備的貼身祕書,而且還要成為劉備集團的總經理,但很長時間裡都只能屈居第三把交椅。關老二成了他必須逾越卻又難以逾越的一道障礙。劉備在世之時,這道障礙已經如此頑固;劉備去世之後,其稜角勢必更加銳利與突兀。所以,當荊州上空危機四伏的時候,諸葛亮一反常態地沉默了,他決定見死不救。而他的玩忽職守導致了劉備對荊州局勢的惡性發展掉以輕心,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最終鑄成恨事。劉備負責說。這種觀點是本文關注的重點。這種觀點將成都方面不發一兵一卒救援荊州的主要責任歸結到劉備身上,而不是諸葛亮。此觀點認為不救關羽是劉備的意思,而不是諸葛亮所能左右的。劉備的用意是欲借江東集團之手除掉關羽,以鞏固自己的集權統治,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繼承人劉禪掃清障礙(潛在的權臣)。肯定這種觀點,直接面臨著兩個需要解釋的難題:第一,設若真相如此,該如何看待劉備和關羽之間所謂的“恩若兄弟”、“名為君臣,實猶父子”的親密關係?第二,以這種方式除掉關羽,其代價是棄荊州予江東。對這種巨大的代價,該如何理解?我嘗試著就此作出解答:其一,劉備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將“恐易世之後難以制御”的養子劉封處死,可見緊要關頭兒女情長堅決地服從於政治利益是劉備的基本行事準則。劉封之於劉備是養父子關係,關羽之於劉備是義兄弟關係(當然,他們之間沒有舉行過桃園結義的結拜儀式),二者具備了相當強的可比性。劉備既然能夠忍痛殺掉養子劉封,自然也就具備了借刀殺人除去關羽的可能性。其二,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劉屬荊州的價值。自劉表死後,一直到關羽覆敗,這段時間荊州始終處於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早是劉備、劉琦、劉琮三足鼎立,赤壁之戰以後,變成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的三足鼎立。曹操據有荊州北部的整個南陽郡和南郡的一部分及江夏郡的一部分。孫劉雙方戰後就分贓問題先後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協商與調整(詳見本刊上半月《劉備故事》系列),我稱之為“第一次荊州之爭”、“ 第二次荊州之爭”。建安二十年,孫劉雙方達成......

劉備為什麼要殺關羽

最近一本名叫《諸葛亮的真面目:走下聖壇的諸葛亮》的書相當火爆,作者朱子彥在書裡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關羽的死是諸葛亮造成的。

他認為,就是因為關羽在打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直到走麥城的過程中,諸葛亮未發一兵一卒,袖手旁觀,這才造成了關羽最終的失敗和掉了腦袋。

而在作者朱子彥看來,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孫權的刀來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的地位太高,和劉備的關係太近,所以一旦劉備死了,諸葛亮手裡可能就沒權了。

雖然阿元也並不認為諸葛亮特別的高尚,雖然阿元並不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忠臣的榜樣,但阿元更不同意把關羽的死,強加在諸葛亮身上。

說關羽的死不是諸葛亮乾的第一個理由是,即便是諸葛亮看出來關羽是他權力爭奪中的第一大障礙,他也沒有能力把借刀殺關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諸葛亮投靠了劉備之後,並不向〈三國演義〉裡頭寫得那樣,一開始就手握大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到了劉備那裡之後,雖然和劉備處得不錯,讓劉備感覺到如魚得水,但劉備並沒有給他任個什麼官,還是白丁一個。到了赤壁之戰後(公元208年),才給了諸葛亮一個雜號將:“亮為軍師中郎將”,而且也不是全面負責的人,僅僅是管制荊州的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徵調這三郡的賦稅,用來擴充軍中的糧餉。等到了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給諸葛亮的也不過是軍師將軍,秩二千石,相當於東漢的太守,也就是市長級別的一個官。

等劉備稱漢中王了,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右將軍,都是位次三公,比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當時,劉備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並不在劉備身邊,各種軍政大事,諸葛亮都靠不上邊。象決計入蜀和攻打劉璋,是法正、龐統出的主意。而攻佔漢中,也是法正和劉備一塊乾的,和諸葛亮也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段時間裡,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權利,也不大受劉備的信任。象關羽死後,劉備要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大家夥兒覺得這事沒把握啊,就勸劉備別幹了,劉備是一概不聽。這個時候,諸葛亮說的是啥呢?“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這法正還活著就好了,因為只有法正的話,劉備才會聽。

還有,當時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意思是法正同志官很大不說,而且身兼內外要職,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

所以呢,當時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裡,對“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也就是說,把以前得罪過法正的人,哪怕你只是斜楞了他一眼,都報復了個遍。而對此,亮也啥招沒有。“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

這些情況,都說明,當時的軍政大權,都牢牢地控制在劉備自個兒的手裡,能說上話的,只有一個法正。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劉備把他定位在一個內政人才上,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後勤部長。你說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有權力派兵去救關羽嗎?他又有什麼能力借刀殺關羽呢?

再說了,當時在權力爭取的道路上,對諸葛亮阻礙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關羽。當時,“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三國志法正傳》),也就是漢中王的宮廷祕書長,還兼著個將軍。而這時候的諸葛亮不過是軍師將軍,地位也就是個差不多。從這種情況來看,法正如果後來不死,當丞相的可能性比諸葛亮還大,應該是諸葛亮權力之爭上的第一塊拌腳石。如果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壞,想把阻攔他前進的石頭都搬掉的話,也要先搬法正才對。...

關羽失荊州,劉備為何不派兵救援

原因 1 三國時期蜀漢的情報傳遞速度慢,劉備收到關羽的危險情報時間相對長。

2 孫權原先是和劉備聯合打曹操,劉備和關羽對孫權防備不夠。

3 孫權悄悄聯合曹操打劉備是祕密進行,劉備還以為孫權是盟友,對孫權攻擊關羽始料未及。

4 呂蒙是採取部隊假裝商人奇襲關羽後方,很隱蔽混迅速,情報傳遞還沒有他的部隊進展快

5 南郡和公安二座城的糜方 傅士仁投降,關羽撤退回來沒有後方城池,敗的太快。

6 呂蒙採取攻心計,關羽的部隊瓦解太快,部隊太少沒有等到劉備救援就全軍覆沒了。

所以綜合:對劉備來說從關羽水淹七軍的勝利到關羽敗亡的速度太快,劉備沒有想到孫權會背盟偷襲關羽,更加進展這麼迅速,也想不到自己的小舅子糜芳能投降導致關羽不能固守待援堅持到劉備救援,情報傳遞又太慢,劉備根本來不及救援關羽。按照正常的判斷,即使孫權攻擊關羽,攻下三座城池的時間足夠劉備救援關羽了,但是呂蒙偷襲一座城市,南郡和公安二座城的糜方 傅士仁投降,關羽就沒有城池了,即使聰明如諸葛亮也想不到關羽敗的這麼快。

關羽北伐從始到終為何劉備沒有救他?

首先說,不論是諸葛亮要有意見死不救,還是劉備要藉機剪除強臣,都沒有確切的依據。朱子彥先生也明言自己的觀點是“大膽推測”。對於朱先生此說,已有學人提出反駁,朱先生也作了迴應,但從雙方爭論的焦點看,在對諸葛亮“軍師”職責的理解;關羽的兵力強弱,關羽是否適合鎮守荊州之類“外圍問題”上著墨較多。我認為,對一種“大膽推測”的討論,最根本的是要思考是否存在支持這一推測的有力依據,我不是說要事實依據(否則就不是推測了),至少要有支持這一推測的邏輯依據,通俗的說,在缺少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推斷的理由要充分,合理。

具體到諸葛亮或劉備可能對關羽見死不救的問題,我認為要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上作重點探討,就是說是否真的有必要見死不救;見死不救在具體操作上是否行得通?從朱先生等人的論述來看,並沒解決這兩方面的關鍵問題。

二,諸葛亮,劉備見死不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討論

1,成本太高

荊州作為劉備的半壁江山,也是諸葛亮心中理想的“用武之國”,如果說諸葛亮或劉備能料到關羽之敗而故意袖手旁觀,主觀上“不惜以荊州之全土”來除掉(並沒有直接危險的)關羽,顯然太不划算,成本太高。

2,關羽不是諸葛亮主要政治/權利上的競爭對手

朱子彥教授歷數了劉備的權謀心機,最後將其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確認為關羽, 我認為極為不妥。諸葛亮與關羽,並非直接利益衝突者,俗話說,同行是冤家,諸葛亮是文臣,關羽是武將(儘管這種劃分有點兒籠統),不同行嘛!再者,諸葛亮身處權力核心區(君主身邊),關羽乃一“封疆大吏”(只是劉備的疆土小了點,一個大吏便佔去了半壁江山),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至於為爭權而以死相逼嗎?況且,朱先生此說也是沒什麼有力的依據,只是推測關羽對士大夫往往驕橫無理,在赤壁之戰中對諸葛亮先輕視,後嫉妒之類,這些猜測能說明“兩地分居”的兩人是權利爭奪上的最大對手嗎?

後來朱先生又補充了一條,說兩人在政治與外交主張上截然不同,諸葛亮是主張聯吳抗(伐)魏的,關羽則對吳十分不友好。這大概算一條理由,但也不可靠,關羽對吳十分不友好,是其本性使然,並沒有真的違背諸葛亮的戰略思想,關羽在丟荊州前的一段時間不是一直在伐魏嗎?豈不是在執行諸葛亮《隆中對》中命一上將以荊州之兵北伐曹魏的設想?

如果說關羽在伐魏問題上與諸葛亮的戰略基本相符(不可能完全相符),那麼如何與吳搞關係則主要是個個人水平問題(諸葛亮會因為這個動了殺機嗎?),再說,即使關羽沒罵過孫權“貉子”,與吳的關係搞得錯,吳就不會抄他的後路了嗎?孫劉兩家對荊州的爭議久矣,孫權趁關羽伐魏時下手,是情理之中的事。

這裡順便談一下另一個熱點話題,就是關羽死後劉備要與孫權拼命,趙雲都出來阻止了,諸葛亮卻沒了動靜,只是在劉備大敗後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三國志 法正傳》),諸葛亮為什麼不出來阻止劉備呢?我想,在先伐魏還是先伐吳的問題上,劉備集團內部是有分歧的,從關羽北伐的舉動來看,此時諸葛亮的“和吳伐魏”思想在大略上是處於主導地位的(我再說一次不可能完全相符),在關羽被孫權來了個背後下手後,首先從劉備開始便要與孫權拼命,因此徹底否定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和吳伐魏”戰略,此時諸葛亮正沒面子,只好選擇了沉默。

3,假設諸葛亮想要見死不救他說了也不算

我們再退一步說,即使諸葛亮想見死不救,他說了就能算嗎?朱子彥先生為了證明諸葛亮見死不救的責任,有意突出其“軍師”的地位,並與另一位學者就諸葛亮的職務......

為什麼劉備不發援兵救關羽,導致關羽失敗而亡

關羽之死,最初是他攻打曹軍,並在水淹七軍後,殺龐德,招降於禁,打地曹仁、徐晃固守樊城,根本沒有失敗的跡象,而隨後曹操與孫權的系列舉動更是令人措手不及,直接打地關羽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以當時通訊的落後,劉備當時又遠在剛剛平定的西蜀,等他得到關羽被困的消息,估計關羽已經都死了。

關羽兵敗為什麼劉備不救,關羽不是自稱很牛逼一人擋上萬麼?

1、敗得那麼突然,你以為劉備有飛機麼!救不及罷了,愛莫能助。

2、再牛的人,老了,也拉稀!

你以為洛陽那老頭真能把小夥子打趴麼?

小夥子被中國傳統束縛了手腳,不敢還手罷了。

上了戰場,就不講了,老關頂不住了。

相關問題答案
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諸葛亮為何不救關羽?
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從《鴻門宴》項羽心理談起 ?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趙雲?
劉備為什麼不要徐州?
曹操為什麼不殺關羽?
劉備為什麼不肯佔徐州 ?
印度為何不控制人口?
怪物世界為何不更新?
你為何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