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三寶指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國學三寶的徵文

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產權,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這種權利被稱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係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等,即為精神權利;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知識產權的對象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創造,屬於“智力成果權”,它是指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領域從事一切智力活動而創造的精神財富依法所享有的權利。

國學問題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鑑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淩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鬆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鍾嶸的《詩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53. 第一部日記體遊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

54.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1. 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2. 我國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嚴復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他是一個由不懂外,卻成了翻譯家的人。

3.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4.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狂人日記

5. 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聖陶

6. 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遊記

7. 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龍鬚溝

9. 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 墨

10. 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聖和亞聖。

11.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 以王維......

是不是皈依三寶後才能稱為居士?

1、嚴格的說,皈依三寶,在家修行,稱在家學佛居士。2、皈依三寶,雖然是做個儀式,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3、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寶,覺、正、淨。4、從儀式開始導入實質,聞思修、五戒十善、信解行證。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來:

據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現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歷史上的居士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 翕(南北朝樑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 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

佛學中三寶有哪些功德

三寶的威德十分殊勝,它能使一切眾生遠雜苦惱,破除邪見惡念,消減無始以來種種的我執習氣,是世間的明燈,真正的皈依處。三寶的威德,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擬議思量,其理有:

能破惡業障道

未皈依三寶之前,人生猶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導航的人和羅盤,必將漂流沉沒,永遠沒有靠岸的時候。一切眾生被煩惱繫縛,流轉於三界六道,無有窮盡,現在藉著皈依三寶的勝緣,產生了防阻惡業的勢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覺生起,分分除斷煩惱,如舟船喜獲導航人和精密的羅盤,終於安隱的航入港灣。

能獲佑加持

因眾生於生死中,常遭遇許多苦難,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賊所侵害,無法逃脫而心生恐懼,現在皈依三寶,依怙三寶功德的護佑加持,使苦難怨賊舍怨心順,不復作出損害諸事,而令眾生吉祥安樂。

能除邪見惡念

眾生不能解脫的原因,是由邪見惡念不除,不斷的造出新業,如貧苦的人又不勤奮營生,致貧上加貧,潦倒一生,而三寶是蔽衣內的明珠,適時解除危厄,令搐生歡喜踴躍,重新振作,於是翻邪歸正,斷惡修善,達成轉迷成悟的道果。

能消減我執習氣

無始以來,一切眾生因一念無明不覺,執取身心為我,復由此我執的起念造作,累積無量無數的習氣,形成了六道輪轉的勢能,今由皈依三寶,而將此我執消溶,習氣減除,使得身心清淨,覺性顯發。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

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

原始儒家,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四教匯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學對話,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走出國門,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天人合一,三綱六紀融合中國文化

治國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本土文化,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給中國人留下什麼

傳統文化,能否重回中國人生活中

誠信為本,體現儒家文化現實價值

手中之筆,連接起五千年燦爛文化

榮耀無比,我看到積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貫通,如何接納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與心靈息息相關

和睦治之,治人治於人不絕對而言

超越物質,找到文化意義上的歸屬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嚴明中找平衡

儒學啟蒙,為弘揚中華文化打基礎

走向未來,平和極需明確企業文化

思維差異,體現兩種文化根基區別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並感恩於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儒學,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準,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侷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樑、魯、鄒、宋、滕等國遊說各諸侯。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心經》是否也是國學的一部分? 10分

不屬於國學,屬於佛學,儒教的才是國學,先通讀再細讀,慢慢體會,每一句都蘊含了大智慧,大慈悲。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 我研讀了好久 可現在被一點困住了求解

我也說下看法或許不恰當(你且當一樂吧):無為者,非有為與否,而在於無所謂有為與否。不因做而做,要順應自然的做,沒問題,但卻欠缺了些。順應自然沒錯,但順應自然非是完全的按照順應自然的做。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修習道學的人,在很多時候都能根據事態、事物、生命的發展規律而見到尚未出現的東西(暫且未找到好點的名詞形容)。就好比你打算將無為化為作文一個道理。或許在作文的時候能夠得到高分,但未必高考時候也能得到高分,要懂得變化。什麼是恆久不變的鄲唯有變化才是恆久不變的。倘若你文筆犀利,思維清晰自然可選擇將其化為作文亦可帶入高考,但依你目前的思維來說,若帶入作文或許能因有所新穎而稍有成就,若帶入高考則還稍有不足。莫非還打算以不足去勝有餘?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是因為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做到遊刃有餘。無為也同如是。尚未得到、失去又如何放下看破?

呵呵。好了,說的太多思維混亂啦。不好意思。一家之言做不得數。修習道學之人應無為而無以為則無所不為也。

相關問題答案
國學三寶指什麼意思?
國學三寶是什麼意思?
泰國豎大拇指什麼意思?
山西三晉指什麼意思?
頂禮三寶是什麼意思?
三旦是指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指什麼?
三精一毒是指什麼意思?
國家學籍號是什麼意思?
三堂會審是指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