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2日

什麼是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自然界各個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在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剋中,並不只存在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有時也會出現逆克,衰克旺,弱克強的現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叫反侮。從季節而言,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而在每個季節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後十八天,則是屬於四季土。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氣候分為風寒暑溼燥,風屬木,寒屬水,暑屬火,溼屬土,燥屬金。顏色分為青紅黃白黑,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其他顏色亦不過是青紅黃白黑的變奏。味道分為酸苦甘辛鹹,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鹹屬水。人體分為五臟五腑,五臟是心、肝、肺、脾、腎,五腑是小腸、大腸、胃、膽、膀胱,心和小腸屬火,肺和大腸屬金,脾和胃屬土,肝和膽屬木,腎和膀胱屬水。情緒分為怒喜思悲恐,其中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

贊助廣告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註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範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執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第二種觀點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第三種觀點木,生髮、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金,清淨、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五行是什麼意思啊?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執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陰陽五行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絡的力量。從前面的敘述中已經可以明白,陰陽本來就蘊含於氣之中。一氣流行,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陰陽,陰陽又推動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用來概括世界上幾類基本要素的範疇。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非僅僅指這些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我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今天的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髮,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任何一個具體的事我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範疇,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根據其特徵,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面領會五行的真正內涵。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無論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了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

五行相生、相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與陰陽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陰陽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

五行生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 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餘下全文>>

五行是什麼意思

五行觀念的萌生稍晚於陰陽,作為五行的基本內容,金、木、水、火、土則早就被人們認識到了。五行最初專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執行,至戰國時代,著名定陽家鄒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運動,建立了五行學說,藉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之間更為複雜的關係。並將其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論述自然界事物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源頭。

古代醫家把陰陽學說用於醫學的同時,也引入了五行學說,用以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複雜關係。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據其特性歸屬於五行,每一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亦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規律。

這是中醫裡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別對應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這五行相生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對應的人的五臟也是相生相剋的,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五行不能弱一強四,也不能強一弱四,,其中的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四個臟腑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的日常保健就是從這五個臟器入手,維持他們的平衡。這樣子人體才不會得病。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小病,下醫治大病。中醫養生講的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如果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參半了。花錢費力。但是現在的人們都不接受這種觀點。老是認為自己沒病,不用去保養,但是病可不象以前說的病來如山倒,這只是一個表象,其實病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體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會發病。這個時候就晚了。

五行是什麼意思啊

五行五行,是用五個文字元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間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其中:

五行相剋(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的相互關係

金勝木(物質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勝土,土勝水(這裡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勝火,火勝金(用道德經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相生(生即出現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律

水生木(水為寒,為下降,陰極一陽生,用木代表向下趨勢的減少及向上勢頭的出現),木生火(慢慢的陽佔了上鋒,向下的勢頭好像看不到了,就像火一樣的快速上竄),火生土(陽極一陰生,熱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減慢了升勢,開始很短暫的平穩過度),土生金(短暫的平穩之後陰開始快速聚集,有如雲的聚集一樣,金即收斂,即指高度聚集),金生水(聚集到一定程度,至陰之像便出現了,有如雲聚而雨下一般,水代表下降、迴歸。)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不出戶能知天下為何?因為掌握了一切事物的規律。有些人不理解事物的規律,他走的路不少,見到的事物也不少,但他卻無法瞭解事物的規律,所知道的事情只能是很有限的。)

五行的意思是什麼?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陰一陽謂之道”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五行,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國風水學的各個方面均遵循這一原則。陰陽與五行是兩個基本概念。 陰陽學說 陰陽概念起源於夏朝,其依據是成書於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書中已出現陰爻“??”和陽爻“—―”。《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說《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陽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於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陰陽概念,最早時,來自陽光的向背,物體向陽的一面叫陽,背陰的一面叫陰。繼而不斷引申,進一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所有現象。陰陽概念成為陰陽學說是周朝以後,特別是《易經》對陰陽進行了全面概括,成為系統、完整的陰陽學說。 1)陰陽屬性 世間任何事物均可以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陰陽現象無所不在。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面的、裡面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陰。 2)陰陽規律 陰陽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特點,處在一個統一體內。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存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對立,即是指自然的萬物永珍,其內部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諸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陰陽極(南北極),原子由“正”電子核和“負”電子構成,建築物有陰面,陽面,山南為陽,水南為陰等等。陰陽轉化,即是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兩種屬性,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此消彼長,彼進彼退,且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易經?繫辭》曰:“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住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俗稱“風水輪流轉”即是陰陽轉化運動中的結果。 中國人對陰陽依存、對立、轉化的論述,具有了現代唯物辨證法的世界觀與認識論。陰陽始終處在動態平衡中,如果這種變化出現反常,即是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易經?繫辭》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中國風水學是人類在居住地址、規劃、建築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的具體科學技術。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1)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餘下全文>>

什麼是五行學說?什麼是陰陽學說?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註釋的。

[第二種觀點]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暢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什麼叫五行又是什麼意思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迴圈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執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天人合一,五行學說”,指的是什麼?

五行學說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五方說”和“五材說”等演化而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所必須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五行中每一行代表一種功能屬性,它們之間具有生克和制化的關係,通過這些相互作用的關係,五行整體獲得動態平衡,從而維持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來認識人體區域性、區域性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絡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五行學說貫穿中醫學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五種物質,“行”是指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一) 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凡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炎”,是焚燒,熱烈之義;“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向上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穡”。“爰”,通“曰”;“稼”,即種植穀物;“穡”即收穫穀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4、金的特性 “金曰從革”。“從”,由也,說明金的來源;“革”,即變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因而引申為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5、水的特性 “水曰潤下”。“潤”,即潮溼、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是指水滋潤下行的特點。故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二)對事物的五行歸類

五行自 然 界 人 體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臟五腑五官形體情志五聲變動木角酸青生風東春肝膽目筋怒呼握火微苦赤長暑南夏心小腸舌脈喜笑憂土宮甘黃化溼中長夏脾胃口肉思歌噦金商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腸鼻皮悲哭咳水羽鹹黑藏寒北冬腎膀胱耳骨恐呻慄

(三)五行的相互關係

五行的相互關係,最基本的是相生與相剋關係。相生,就是五行中的某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的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的剋制、制約的關係,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與相剋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的基本關係,每一行都受到另一行的資生、助長,又受到另一行的剋制、制約。

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均為五行之間生剋制化關係遭到破壞後出現的異常相剋現象,兩者皆可由五行中任何一行的“太過”或“不及”而引起。相乘是按五行之間遞相剋制的次序出現,相侮則是逆著五行相剋的次序而出現的反克現象。相乘、相侮可同時出現。

(一)自然界與五行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歸納五行。如春季春風盛行,萬物萌生,與木性相同;夏季氣候炎熱,如同播火,萬物茂盛,與火性相類;長夏之時,暑熱多溼,正是萬物果食生長的時期,與土性相應;秋季秋風蕭瑟,萬物凋蔽,與金性相似;冬季冷氣襲人,冰封大地,萬物蜇藏與水性相合。

(二)人體與五行

人體是以五臟為核心的統一整體,五臟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分別具有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似的屬性。木具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具有溫熱向上的特性,......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五行學說是什麼意思?
五行不合是什麼意思?
玥五行屬性是什麼意思?
皓五行屬性是什麼意思?
霖五行屬性是什麼意思?
五行格局是什麼意思?
巖五行屬性是什麼意思?
五行三合是什麼意思?
五行用土是什麼意思?
五行火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