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風俗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苗族風俗有哪些?

苗族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髒”,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揣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麵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贊助廣告

苗族風俗有哪些?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贊助廣告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杆,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杆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鬥畫眉、爬花杆。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餘下全文>>

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人物,經典文化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佈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髮,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釦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鈕釦,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鈕釦……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裡層的七對鈕釦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08 15:20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餘下全文>>

苗族的習俗

苗族歷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廟山、海南島以及湖南等等。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等。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詩歌,當然苗族的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習俗如下:

服飾:苗族服裝較為獨特,不同支系有不同式樣,同一支系中不同年齡又有區別。解放後,青、少年已逐漸穿漢族服裝。

飲食:以大米為主食,玉米、小麥次之,居住山區者,多數以玉米為主食,洋芋、大米、小麥次之。苗族男女老幼喜吃糯食,逢年過節常把糯米做成各式食品,有五彩糯米飯、餈粑、棕粑等。走親訪友,也多帶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作禮物。苗族男女老少喜歡喝酒,逢年過節每家都備有燒酒和糯米甜酒。祭供祖先要用酒,接待客人離不開酒。副食品有肉類、蔬菜、瓜果、豆腐等,酸、甜、辣、鹹四味必不可少。每年冬臘月宰殺年豬時喜做臘肉、香腸和血豆腐,以備自食和招待親友客人。居住高寒山區的苗族,喜用包穀面做甜酒,頭年冬天做好,第二年可以吃一年。

居住:苗族大多居於山區,少量住於平坦的田壩地區。住房一般根據居住地方條件,就地取材建造,經濟條件稍為好點的一般修建石砌瓦房或石板房、木板茅草房。經濟條件差的人家多住土牆茅草房或用竹條編織成牆壁,壁上糊牛糞的草房。部分高寒山區貧窮戶居住低矮簡陋的"巴地棚"。

婚姻:苗族為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家庭三代同堂,少部分四代同堂。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子女長大後,兄弟分家,女子出嫁。

喪葬:苗族喪葬程式分臨終、斷氣,入殮、開路、打戛、出喪、安葬、辦靈。喪葬中少不了木鼓和蘆笙。

崇拜:苗族有竹崇拜,苗語叫賴丟;祖先崇拜,苗語叫賴齋;木鼓崇拜,苗語叫賴扎。

節日:a、跳花:農曆正月是苗族跳花時間。

b、跳場:內容與形式基本與跳花相同,但不吹笙,不立花樹,無定期。跳場在苗族聚居附近的集市進行,四月跳秧擺風,七月跳谷揚花。

c、三月三祭神樹:縣內苗族大部分居住山區,每個村寨背後均留"神樹林",其中最大者為"神樹",苗語稱之為"尤生",祭祀神樹稱為智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苗族以寨子為單位舉行祭祀,在神樹腳前搭一竹架,上擺祭物,以紅公雞祭供,唸完祭祀詞,祭祀結束,參祭者就地就餐。祭神樹只許男子參加,並只能講苗語。

b、四月八:是苗族為紀念開拓貴州和保衛貴陽犧牲的洋魯和苗族將士的紀念日,節日中要吃糯米飯,表示對親人的悼念。

d、端陽節:苗語稱五月初五端陽節為"東諭",與四月八日為紀念已故親人的節日,節日中游百病,挖草藥,撒糯米飯在河裡餵魚。

e、過年:明代以前,苗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十月初一為過苗年。明代以後,苗族與漢族都以農曆臘月三十為過年,苗族稱過大年,正月初一全家要和睦相處,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初三各家族集中祭祀祖先。十五為過小年,就餐前要祭供祖先,"繞麻園地"、"喂牲畜"、"喂果樹"。

苗族的習俗

鼓社制新中國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於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個或數個自然村寨組成,小的幾十戶或百來戶,大的幾百戶乃至上千戶。一個社共立一個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地域觀念和共同的習慣法規,穿同一服飾,操共同的方言。一個宗族就是一個大鼓社,稱“黑社”,又有許多分社,苗族稱為兄弟鼓社,又稱“白社”。“黑社”一般有果略(即鼓頭)、果敘(即歌頭)、果當(桌頭)、果熙(禮頭)、果扎(武頭)、果養(活路頭)、頂王(護頭)、頂榜(護尉)、珈也揚(糧頭)等頭領,共稱為“鼓社九鼓頭”,由他們共同領導全社事務。鼓社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體社員大會,也就是13年一屆的鼓社節。屆時男女老幼都要參加。鼓社節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祭祀央公、央婆,並選舉新一屆鼓頭,討論決定鼓社規約和其他重大事項。鼓社具有組織和發展生產,調整婚姻關係,促進人口增長,調整內外部關係等基本職能,並具有“軍事單位”的職能,負有維護氏族的榮譽與復仇的職責。苗族鼓社是一個結合得十分緊密的血緣集團,親屬稱謂制度、祖先崇拜、地域觀念以及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互助精神是其重要支柱,有力地支援著鼓社組織觀念。因此,鼓社是氏族制的殘餘。至近現代,鼓社組織只保持在操中部方言的黔東南地區,其他地區已經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議榔制議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組成的地域性村寨組織,即農村公社組織。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東南叫“構榔”或“勾夯”,也叫“構榔會議”;廣西叫“栽巖會議”或“埋巖會議”;湘西大部分地區稱“合款”;雲南金平縣叫“叢會”或“里社會議”。它是苗族社會中一種議定公約的制度,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聯盟組織。議榔組織大小不一,幾個或幾十個寨子組成的最為普遍。議榔的最高權力機關是議榔大會,其任務主要討論有關大事,制定議榔款約,選舉各種執事首領。議榔設有榔頭(湘西稱為“款頭”或“款首”,廣西融水稱“頭老”,貴州從江稱為“該歪”,雲南金平稱“叢頭”)一人,副榔頭若干人,另有“硬手”和“老虎漢”(軍事首領)、祭司、“行頭”和“理老”(主持司法)等若干執事首領。議榔頭人根據“議榔規約”維持一方社會秩序。其主要職責為調解並處理爭執田土和山林所有權的糾紛、婚姻糾紛、偷盜事件、民族內部糾紛、違反禁忌事件、互相殘殺事件,並組織人們起來共同對敵、抗擊外侮等等。寨老、榔頭一般不脫離生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分化劇烈的地方,有了一些變化。在黔東南的一些地區,國時期有的寨老、榔頭還兼任甲長、保長、聯保主任,蛻變為地主階級,利用議榔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使議榔的性質產生了變化。議榔通過組織制定的習慣法榔規款約來進行管理,榔規款約一經群眾通過,就成了不成文的法律。過去,苗族議榔規約在維護當地的生產、生活及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直至現代,在許多苗族地區,議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議榔規約被換上了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內容,成為政府的行政組織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補充,在社會生產和維護社會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老制理老(或稱“寨老”、“鄉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領袖,他自然形成,不經選舉產生,也不世襲。理老大致有三級:一個村寨的理老,稱之為“寨老”或“勾往”,主要調解發生在本村寨內的糾紛;一個鼓社(氏族)的理老,稱為“鼓公”或“婁方”,主要調解管理髮生在本氏族內的糾紛;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稱為“勾珈”或“大理頭”,負責調解發生在本片地方內的重大糾紛案件。理老熟悉古理古規,主持公道,辦事認真,能言善辯,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譽和威望,對維護苗族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曾......餘下全文>>

苗族有什麼風俗禮儀?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晒乾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

苗族的食物儲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甕內,飲者沿酒甕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衝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餘下全文>>

湘西苗族都有什麼風俗?

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佈遼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圖騰、節慶、婚嫁、飲食、教育、禁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苗族的服飾款式多樣,工藝獨特,其款式 多達130餘種以上,而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苗族女裝。其製作工藝有挑花、刺繡、蠟染、織花、鑲花等,多用百褶裙式樣。苗族女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來湘西、湘西南及黔東少部分地區苗族女性已改穿褲裝。苗族以各種銀飾為主要佩飾,這構成了苗族身體佩飾的一大特色。 二、圖騰   提起苗族的圖騰,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楓樹。楓樹在湘西的方言中有“媽媽”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說楓樹是苗族的“母親樹”。這也反映出苗族先民以楓樹為圖騰的歷史,在湘西永順縣的一個苗家村口,有一棵代代相傳的大楓樹,這裡的人逢年過節都會祭拜這棵楓樹。 三、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趕年場、趕清明、櫻桃會、跳香會、趕秋、看龍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由於內容太多,我們只介紹其中兩個: 1.趕年場:農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異常熱鬧。 2.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山歌,進行社交活動。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四 、苗族婚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或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苗族婚姻大都是當事人自主婚姻,其締結方式可分為自主自由式、說合自由式和說合古典式三種。 五、飲食   苗族大多數地區主食大米或玉米,輔以麥子、高粱、薯類、大豆等,同時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愛。副食主要有各種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魚。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裡有各種酸菜、醃菜。 苗族喜飲酒,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傳情,以酒表喜慶,以酒烘染氣氛,有著豐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飲酒風俗。 六、禁忌: 1.不要隨便踩別人家的門檻。 2.到苗族家裡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腳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龕方向)。 3.苗寨,土家山寨裡不要隨便吹口哨(召鬼)。

苗族有什麼特別的風俗遊戲

苗族的風俗遊戲主要體現在年節期間,且各地不盡相同。下面試述之:

一,苗年節

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

1,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乾淨,積極準備年貨,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吃年飯、守歲、午夜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第二天拂曉、祭祖。早餐後外出拜年等。與漢族相近。

2,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

3,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

4,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游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歷時9天左右。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二,漢年節

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漢族春節叫做“漢年 ”,與傳統的“苗年”並存,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

1,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

2,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湘西地區苗族還舉行規模盛大的“趕牛場”活動;廣西融水縣一帶的苗族則舉行蘆笙舞會,參加者竟達數萬人之多。

三,龍船節

流行於貴州的臺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及臺江巴拉河兩岸.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

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

四,四月八

是貴陽、黃平、鬆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

1,蒸制花餈米飯

2,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五,吃新節

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自治縣地區。每年農曆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

1,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共進美餐。

2,第二天,舉行蘆笙會,跳蘆笙舞;有的賽馬、鬥牛,節期一般2天。

六,蘆笙節

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曆的正、二、三月、七月舉行。

1,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

2,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帶著蘆笙,湧向蘆笙場地,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

七,花山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

流行於貴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的苗族地區。日期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鐵盔一帶,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

1,“接花種”,就是用三匹馬掛紅,去其他花場上馱少量的泥土來堆積在新場上,以示花種;“接花稈”是用長青樹做成,高三至四米,立於花場的中心。

2,小夥子們吹響蘆笙,姑娘們圍著花翩翩起舞,互相競技。在花稈的頂上懸有一幅兩米長的紅綢和一個紅布小包,內裝賞錢。誰能一邊吹笙,一邊爬上花稈頂端,取下紅綢(有的掛一壺酒)和紅布小包,並且還能從稈頂吹笙下來,誰便獲勝得賞。有的地方還兼舉行賽馬、射箭及續麻針比賽等......餘下全文>>

苗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文化藝術

苗族的種類很多,主要有三種: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二

是錦帶,寬2至3釐米,用作褲帶、袋帶、揹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

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揹帶兜等。

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工藝。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作,是她們現

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願和對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來,蠟染藝術是美的

象徵,也是愛的表示,不僅自己要發揚,而且樂意傳授給別人。蠟染藝術漂洋過海,傳

到國外,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蘆笙,是苗、瑤、侗民族最主要的傳統樂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

傳統節日都要吹蘆笙,伴以舞蹈,規模龐大,氣勢磅礴,並因此而聞名於各民族。

民風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曆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

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

活動。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

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

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

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杆,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杆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鬥畫眉、爬花杆。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苗族風俗有哪些?
彝族風俗有哪些?
苗族的風俗有哪些?
傣族喜歡的風俗有哪些?
達斡爾族的風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
白族傳統風俗有哪些?
水族的風俗有哪些?
彝族的風俗有哪些?
傣族的風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