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農曆日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二十四節氣是每年農曆固定的日子嗎?

二十四節氣是一年裡用來表示天時和氣候變化的二十四個時候。天文學上,用太陽的黃經度計算,分黃道為三百六十度。取“春分點”為零度,每十五度為一個節氣。我國早在春秋時已寫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秦漢時,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已經完全確立,成為農業活動的主要依據。二十四節氣與每月具體日期大致對應為:上半年是六、二十一,下半年是八、二十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有差不過一二天。上半年的節氣一般在陽曆的每月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節氣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左右。這二十四節氣依次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下面一首歌訣可幫我們記住這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贊助廣告

24節氣也是中國曆的特點。節氣是完全跟太陽走的,可稱陽曆的一部分。地球繞日因為晝夜長短,太陽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會有譁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長的那一天稱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稱為冬至。夾在中間晝夜平分各12小時的兩天稱春分和秋分,二至二至分在春秋時就已經知道了。其餘20個節氣,到漢初才完備。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並不像我們中國有立春、雨水、驚蟄等等。我國的24節氣中,12個為氣,12個為節。節應在月初,氣應在月中,所以氣又名中氣。譬如立春為陰曆正月之節,雨水乃正月之氣。驚蟄為2月之節,春分乃2月之氣等等。24節氣一個迴圈,即是從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365天又1/4,一節一氣平均乙。而陰曆一個月只有29天有餘。過了若干時必會有月份單有節而無氣,或有氣而無節。這有節無氣的月份就叫做閏月。

贊助廣告

以上所述是中國農曆對於陰陽曆的安排。中國農曆的好處是陰陽兩歷的週期統顧到了。維持了一個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點是年度長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閏年多一個月就有384天。此於計算極不方便。(竺可楨)

參考文獻:見陳洪茂《我國古代文化常識》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規律

人們一般都通過黃道日曆得知準確的節氣時間,還有一種節氣日期速演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節氣準確時間,可以通過一首歌謠輕易算出,之後的年份就是該節氣的時間,節氣的規律歌訣如下:立春五日三時頭  驚蟄倒退三時首一時一刻清時節  立夏九時三刻收芒種兩日退一時  小暑三日五時求五日退三立秋節  白露六日退一週寒露六日加六時  立冬六日七時遊大雪六日四時到  小寒五日九時收解釋1.立春五日三時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知道這一年的立春是在哪一天,應該先知道前一年的立春時間。例如想知道1998年的立春時間。只要知道1997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了。查97年的立春時間是96年的12月27日寅時,根據歌訣中要加上五天另三個時辰,再加上97年的小月為6天,(因為96年的12月是小月,但27己交立春,故應算上這一天,12月27日寅時十5天3時十6天=98年正月初八的巳時。注意:若上年有閏月,則將實際立春時間提前一個月即可。(實際上是98年正月初八辰時立春)2.驚蟄倒退三時首隻要知道了這一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出全年的交節時間,以98年為例,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的辰時,那麼98年的驚蟄,只要在立春日的基礎上倒退三個時辰,即98年的二月初八五時交驚蟄節。(萬年曆交節時間:二月初八寅時)3.一時一刻清時節以這一立春時間為基礎,加一個時辰再加小月數為清明的交節時間,如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辰時加上一個時辰(這裡要注意,立春到清明有1個小月,故應加一天),所以98年的三月初九的巳時交清明。(萬年曆交節時間為三月初九辰時)4.立夏九時三刻收,同理,此此年立春為基礎,加上九個時辰三刻,再加小月數,為立夏交節時間(立春到立夏二個小月,故應加2天),則初八辰時十2天十9個時辰=十一日的丑時。(四月十一日丑時交立夏)(實際萬年曆交節時間為四月十-日丑時)5.芒種兩日退一時''同理,此立春日為基礎,加上兩天減回一個時辰,再加上二月,三月兩個小月的兩天,初八辰時十2天一l時辰十2天:12日卯時,即五月12日卯時交立夏。(萬年曆交節時間為5月12日卯時)6.明、暑三日五時求同理,以立春日為準加上3天5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是小暑的交節時間,初八辰時十3天5個時辰十3天=14日酉時。(立春到小暑有3個小月,故加3天)故98年的閏有5月14日酉時交小暑。(萬年曆交節時間為閏5月14日申時)7.五日退三立秋節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5天減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為立秋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5天一3個時辰十4天=17日丑時。(立春到立秋有4個小月,故加4天)萬年曆交節時間為6月17日丑時。8.白露六日退一週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6天減一個時辰,再加上小月的數,就為白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6天一1個時辰十4天=18日卯時(立春到白露之間有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7月18日卯時交白露。(萬年曆2節時間為3月18日寅時)9.寒露六日加六時同時,立春時間加上6天6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寒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天6個時辰十4天=18日戌時(立春到寒露之間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8月18日戌時交寒露(萬年曆交節時間為8月18日戌時)10.立冬六日七時遊同理,立春時間加上6天7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立冬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日7時辰十5天=19日亥時(後面加5天是因為立春到立冬中間有5個時辰),故98年的9月19日亥時交立......餘下全文>>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公曆推算的?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的陰曆日期是固定的嗎?如果是具體日期是多少?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一年內農曆有幾個節氣

24

農曆中的節氣和中氣分別是什麼意思?怎樣找?

每年共有24個節氣,每一個節氣是一天,而不是幾天的一段時間。比如立春是一年中的某一天,可能是2月2日,也可能是2月3日、4日或5日。雨水也一樣。比如說2008年,2月4日是立春,2月19日是雨水。其他的28天,什麼氣節都不是。

中氣是24節氣中的12個,按時間順序每隔一個節氣就是一箇中氣。“立春”是每年的開始,但它不是中氣,它後面的“雨水”才是。

每一年,地球要繞太陽轉360度,也就是說,12箇中氣每兩個中氣之間間隔是30度。又,365天轉360度,那麼平均每天轉動小於1度,30天轉動總度數小於30度,這樣有可能30天之內一直在兩個中氣位置之間轉,這一個月就沒有中氣,是閏月。可以想到,閏月的上一個月,中氣在月末;閏月的下一個月,中氣在月初。

24節氣是按照公曆定的還是按照農曆定的 為什麼一個節氣每年的農曆日期都不一樣,而公曆日期只相差一兩天

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二十一, 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有誰知道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的關係嗎,為什麼都是每個月兩個節氣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雨水: 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量增多,所以叫雨水。

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

春分: 春分時太戶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 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發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穀雨: 穀雨就是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

立夏: 太陽黃經為45度,立夏就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 芒種表明麥類作物的成熟,穀類作物的播種。“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小暑: 太陽黃經為105度,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較熱的季節,小暑是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 。

大暑: 大暑時太陽黃經為120度,暑是炎熱之意。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天氣酷熱。

立秋: 太陽黃經為135度,“秋”春華秋實,是植物快成熟之意。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清風。此後氣溫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 處是終止躲藏之意。夏季火熱已經到了頭,暑氣就要散了。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 太陽黃經為160度,處暑後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秋分: 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餘下全文>>

.我國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

D.因為在陽曆中節氣日期是不變的,而陽曆的依據是地球繞日週期,因此選D。

相關問題答案
節氣與農曆日期?
二十四節氣的農曆日期?
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
重陽節農曆日期?
春節農曆日期?
農曆日期與天干地支?
中秋節的農曆日期?
春節的農曆日期?
元宵節的農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