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寒露節氣有什麼傳統習俗

寒露:“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是氣候明顯轉變的節氣寒露時節,露水增多,氣溫降得快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後,溫度下降8℃、10℃已經非常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寒露習俗活動諸多,有賞菊、登高等等,寒露最盛行的風俗食物是飲菊花酒。菊花酒: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說起寒露時節的養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贊助廣告

寒露習俗吃什麼 五大飲食習俗

寒露

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蔘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關於寒露的諺語有哪些

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

贊助廣告

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

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

重陽無雨一冬幹。

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

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

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霜降到立冬,種麥莫放鬆。

品種更換,氣候轉暖,寒露種上,也不算晚。

早麥補,晚麥耩,最好不要過霜降。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寒露霜降麥歸土。

寒露霜降,趕快拋上。

寒雞前後看早麥。

要得苗兒壯,寒露到霜降。

小麥點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三鬥。

菊花開,麥出來。

秋分種蒜,寒露種麥。

夏至種豆,重陽種麥。

夏至兩邊豆,重陽兩邊麥。

麥子難得倒針雨。

麥澆黃芽,谷澆老大。

麥澆苗,谷澆穗。

豆見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後。

豆子寒露使鐮鉤,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動鐮鉤,騎著霜降收芋頭。

寒露三日無青豆。

漚了豆子收麥,漚了麥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種地瓜早收藏,著霜瓜塊受凍傷。

收瓜被雨衝,窖如爛泥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劑,快噴棉。

寒露不摘煙,霜打甭怨天。

寒露不刨蔥,必定心裡空。

九月不刨十月空。

零星時間莫白過,有空就把飼草割。

勞動間隙把草割,不愁攢個大草垛。

九月樹種已成熟,抓緊採集莫延誤。

過了秋分寒露到,採集樹種要趁早;

採收工具先備齊,選擇樹種標記號。

優質壯齡作母樹,病木蟲蛀不能要;

當家樹種要多采,鄉土種源不可少。

採種要選好天氣,風和日麗晾晒好;

貯藏保管莫大意,陰雨連綿要防潮。

樹木栽培良種化,好種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齊動手,綠化家園樂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

柿子紅似火,摘下裝筐籮。

皮紅摘下來,趕快向外賣。

寒露柿子紅了皮。

摘了梨,別鬆氣,施肥澆水和掘地。

摘了梨,快噴藥,千方百計把葉保。

今年葉子保得好,明年果子產量高。

葉子護不好,明年果子少。

今年護好葉,明年結碩果。

光收不管,來年減產。

光收不管,殺雞取卵。

寒露畜不閒,晝夜加班趕,抓緊種小麥,再晚大減產。

騾馬驢,加夜草,勁頭足,幹活好。

晚上不加料,白天懶拉套。

晚上加了料,白天蹦又跳。

時到寒露天,捕成魚,採藕芡。

寒露節到天氣涼,相同魚種要並塘。

捕撈成魚上市賣,留得小苗莫傷害

有關寒露節氣農事諺語有哪些

關於寒露節氣農事諺語: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種地瓜早收藏,著霜瓜塊受凍傷。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劑,快噴棉。

九月樹種已成熟,抓緊採集莫延誤。

過了秋分寒露到,採集樹種要趁早;

採收工具先備齊,選擇樹種標記號。

優質壯齡作母樹,病木蟲蛀不能要;

當家樹種要多采,鄉土種源不可少。

二十四節氣民俗活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積累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大量農村城鎮化以後,尤其是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的農民紛紛棄農經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是那樣舉足輕重。

儘管如此,四季輪迴,春去秋來,氣候更替仍然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在四季分明的江南一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它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在《淮南子》一書中,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我國曆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

二十四節氣可能起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黃河流域,以後不斷改進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陽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中,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從中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

有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有關。其實,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它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也就是太陽週年運動的路線)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將全年劃分為24個段落,每段相隔約半個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個節氣。每月月首者稱“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節氣;在月中者稱“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氣。二十四節氣就是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的總稱。在全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稱二分二至。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因而純屬陽曆,只是形式上不同於通常所說的陽曆。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而太陽通過每等分的時間大致相等,因而在公曆中,每年各節氣的日期基本上變化不大,最多相差一兩天,但在農曆中的日期卻不固定,為了便於記憶,我國勞動人民創編了“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二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編出大量與節氣有關的農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例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下種,穀雨栽秧”“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三朝遍地鋤”“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夏至進入伏天裡,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等等。

現代農業氣象學興起以後,很多地區將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氣象資料相結合,編制農業氣候歷、農事歷或農事活動表,使古代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相互參照、補充,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因此,作為農業氣象資料重要依據的二十四節氣理所當然地和產生於農業社會的民俗有著緊密的聯絡:

“打春牛......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民間習俗

襄垣把立春俗稱“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 民間 以 立春日 為一年農事之始, 是植物開始萌動生長、人們開始備耕之時。 史載, 周 武王曾 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迎春” 儀式。 立春前一天, 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 次日 聚集鄉 民, 焚香上供, 叩頭禮拜, 使“ 芒神 ” 舉鞭抽 打土牛, 意在打去春牛 惰性,迎來全年豐收, 宣告春耕播種大忙開始。 後來, 用竹篾紮成牛狀, 以 紙糊成, 內 裝花生、 核桃、 棗, 於立春之日 , 用鞭擊牛, 擊破之後, 人們爭食散出 之果以慶賀春季之到來; 也有內 裝五穀的, 象徵五穀豐登之意。 現在沒有打春牛的活動了, 但襄垣周 圍仍把立春說成“ 打春”, 並有“ 春雷動, 陽 氣生”, “ 春打六九頭, 種上芝麻吃香油, 春打五九尾, 種上穀子也吃米”的農諺。 立春日 天氣與年景有關, 俗以 為立春宜晴不宜陰, 晴則兆豐, 陰則兆災。 有民謠雲:“立春清明又和暖, 農人鼓腹皆翹天, 倘若風陰與昏暗, 五穀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則諸事吉, 陰則萬事愁”, “立春晴一天, 農夫好種田 ”, “立春三日 晴, 今年好收成” 的說法。 對於一年兩個“立春日 ” 的年份, 有“一年兩個春, 黃牛貴似金”, “兩春夾一冬, 十個牛欄九個空”的 農諺。 對於一年內 沒有“ 立春” 這一節氣的 年份,襄垣人稱為“黑年”, 迷信說法“黑年” 不利嫁娶。

【雨水】

入春以 後, 東南風始吹, 雨水開始增多。 農民曆書說:“ 門 指 壬 為 雨水時, 東 風解 凍, 冰雪皆 散而為水。” 雨水過後, 開始植樹。 有“春雨貴如油”, “冬春雨水貴似油, 莫讓一滴白 白 流”, “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雨水無雨天要旱, 清明 無雨多吃麵” 的農諺。 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 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驚蟄】

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甦醒、 蠕動。 有“雨水早, 春分遲, 驚蟄育苗正適時”, “驚蟄不過不下種” 之農諺。 是日 , 聞雷兆年景豐收, 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民間 有“雷打驚蟄穀米賤”, “驚蟄聞雷米如泥”, “過了 驚蟄節, 耕地莫停歇”,“雷打驚蟄前, 高崗 能種田 ”, “雷打驚蟄後,河灣能種豆”, “驚蟄打雷, 小滿發水”, “驚蟄雲不動,寒到 五月 中 ”, “ 驚蟄不放蜂, 十籠九籠空 ” 的 俗語。此外, 驚蟄前後要種大蒜。

【春分】

春風這天, 太陽光直射赤道, 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 所以古代將春風、 秋風又稱為“日 夜分”, 民間 有“春風秋風, 晝夜平分” 的諺語。 春季過半, 氣候轉暖, 晝漸長, 夜漸短。 麥子生長迅速, 開始起身,有“ 麥過春分晝夜忙”, “ 春分麥起身, 一刻 值千金”之俗諺, 應加強麥田 管理, 施肥, 嚴禁牲畜吃青。 春分有雨, 兆人們身體康健, 有“春分有雨病人稀” 之俗諺。

【清明】

清明 空氣清新, 草木返青, 是植物播種的大好時光。 有“清明十天種高粱”,“雨水清明緊相連, 植樹季節在眼前”, “清明前後, 點瓜種豆”, “清明喂個飽( 上肥), 瘦苗能長好” 等農諺。 清明 節忌諱天陰、 下雨。是日 天晴, 兆大豐收。 有“清明晒乾柳, 窩窩撐死狗”,“明清明, 暗穀雨”, “清明無雨多吃麵” 之說法。 俗以為清明不明, 即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風, 主旱, 有“清明西北風, 旱了不會輕” 之說, 但也有“清明南風起, 收成好無比” 的俗諺。 清明夜落雨, 對麥子不好。諺語云:“麥子不怕......餘下全文>>

寒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瞭解賞菊吃花糕7大習俗

7個常見的寒露節氣習俗:

一、賞楓葉習俗

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名句說的也是這個季節的習俗,不過寒露節氣還沒有紅楓葉,到了暮秋時節才有紅楓葉。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於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

北京之美在秋季,秋季之美在香山,香山之美在紅葉。說到在北京看紅葉,首先就要提到香山。香山位於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裡層巒疊嶂,海拔577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後呈深紫紅色。霜降時節,香山方圓數萬畝坡地上紅豔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絕佳處是森玉笏峰小亭,從亭裡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京著名的秋遊勝地。

二、吃花糕習俗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重陽花糕做法: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製成幹豆沙,備用。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漿。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後,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溼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麵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三、賞菊花習俗

每個季節都在尋找適合它精神氣質的花。寒露到來的農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節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開得最豔麗的時節。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始黃華。”其中“菊始黃華”指的正是菊花此時普遍開放。

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在寒露這一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說起這個時節的養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四、登高習俗

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秋風肅殺,淫雨霏霏,面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更容易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和在外遊子觸景生情引起淒涼、憂鬱及悲愁傷感的心緒。用什麼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秋天登高,就是方法之一。我國素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此時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藉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鬆自己......餘下全文>>

重陽和寒露的關係是什麼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在寒露節氣期間,是寒露節氣最重要的時令節日。

寒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多更冷,冷得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重陽節一般也都在寒露時期,重陽節歷來有踏秋、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等民俗活動,這些活動最早是出於外出躲避災禍,後來演變為登高望遠、觀賞秋景、慶祝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形成於西漢,《西京雜記》就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仕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的記載。到了唐宋,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吃重陽糕的習俗。“糕”與“高”諧音,故重陽節登高之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獨具深意。改革開放以後,農曆九月初九還成了老年節,凸顯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從此,重陽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和意義。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二十四節氣-節氣習俗 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後,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溼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晒,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溼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寒露民俗?
寒露習俗?
小寒的民俗?
大寒的民俗?
白露民俗?
寒露的風俗?
大寒民俗?
大寒節氣民俗吃什麼?
小寒民俗?
中國節日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