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族風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13日

西藏的民族風情有哪些?

藏戲,歌舞,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族人民具有熱情好客,真誠重友誼的情操。敬青稞酒、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種禮俗。在日常生活中,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順,戶外插青枝的葉或石頭上放紅線、用石壓刺枝,以示謝絕客人。 初次訪問藏民家庭和告別時均可用祝福語: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止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控頭頂。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 等等等方面太多了。...得自己來西藏體會

贊助廣告

求藏族的民族特色

藏族是一個古老的高原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上。在青海的藏族主要分佈於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五個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藏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族信仰藏傳佛教。

青海的藏族是在千百年的歷史程序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而逐漸發展形成的,其風俗習慣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

青海藏族居住的地區,大多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之間,那裡山嶺連綿、河流縱橫、湖泊棋佈、綠草如茵,宜於畜牧生產。藏族人民適應自然環境,多數以遊牧為生,經營的牲畜主要有綿羊、犛牛和馬等,而以綿羊為多。遊牧區域夏季短而涼爽,冬季長而寒冷。因此,藏族群眾普遍習慣穿大領長袖皮襖,腰繫綵綢或彩色布帶,依據氣候寒暖和勞動時的需要,把右臂袒露或將雙袖勒在腰間,全露上身。男的留小辮或光頭,戴手鐲或戒指,左耳戴耳環,腰佩小刀,胸掛裝有“護身符”的銀盒子。婦女都將頭髮梳成許多小辮,少則60多根,多則100多根不等,佩戴耳環、手鐲、項鍊。項鍊用瑪腦、珊瑚、象牙等製成。

贊助廣告

遊牧藏族逐水草而居,住帳篷。帳篷用犛牛線織成,系黑色,質料結實,不易漏水,擋風遮陽,冬暖夏涼,便於搬遷。是藏族牧民不可缺少的一種住卷室。

以農業為主的部分藏族,住一種被稱之為“碉房”的房屋,其內外牆採用石料和泥巴壘砌而成,厚約一米,房屋系兩層或三層的平頂建築,下層為牲畜圈和雜用房,上層住人。椽簷、窗戶及大門,施以重彩,顏色鮮豔,平時窗戶外掛白底黑邊的簾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勢而建,高底錯落、左右參差,遠望猶如層層堡壘,頗為壯觀。

青海藏族以牛羊肉、奶製品和“糌粑”為主食。“糌粑”是以青稞炒麵和酥油、奶茶、曲拉、糖等合在一起,用手拌均,捏成小團而食之,其味香甜,極富營養。

藏族的喪葬習俗很奇特。人死後要在家停放三天,請喇嘛唸經“超度”,然後憑算卦斷定的葬期和葬地出葬。安葬分天葬、火葬、水葬形式,以天葬為主,即將屍體搬到葬地,由阿卡將死者衣服脫光,放在地上,吹奏一種特別音調的樂器,引鷹來啄食,如果鷹不吃,就把屍體用刀解成八大塊,讓其吃,剩下的骨頭也要砸碎叫鷹吃,直至吃完為止。

藏民熱情奔放,喜愛歌舞和體育活動,除了平時利用放牧和節假日唱歌跳舞、自娛自樂外,每年夏秋季節,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歡樂的草原盛會。這時正值草原上的黃金季節,水草豐美,牛羊肥壯,氣候宜人,人們選擇草地平坦、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寶地”,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帳篷,趕上牛羊,騎上駿馬,彙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賽馬、射箭、拔河、登山、摔跤、賽犛牛、交流物資等。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青海藏族的文化藝術成就燦爛輝煌,光彩奪目。民間詩歌、諺語十分豐富,且內容廣泛、語言生動、含義深邃、富有哲理;民間故事難計其數,幾乎是一山一水,一湖一石,都流傳著色彩斑斕、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故事,尤其是格薩爾王的故事,在青海廣大藏族群眾中流傳廣、數量多,幾乎人人能講一段;寺院建築、雕刻、繪畫、彩塑、刺繡等藝術,更是絢麗多姿,獨領風騷。被譽為“藝術三絕”的塔爾寺堆繡、壁畫、酥油花,以及藏區的“熱貢藝術”等,是青海藏族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和祖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藏族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礎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藏族民俗

西藏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藏民族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藏遊客應尊重。

獻哈達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客人應躬腰接受;走進普通藏民的家,切記不可用腳踩門檻;要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後面加“啦”字,以示對對方的敬重、親切。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此外,不能隨便用手去撫摸藏族人的頭頂。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三口一杯的程式大概為這樣: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後小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後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乾淨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遊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遊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後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做“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譁和隨意觸控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影、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藏族的民風民俗

藏族民風民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寬廣、神聖養育了勤勞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們特有的文化快樂的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屬於他們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鄉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幹部,要適應高原環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緻: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後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後,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後便成酥油,現在,手搖奶分離器已經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

喝酥油茶時還有一套喝茶的規矩。客人坐好後,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將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將茶壺輕輕晃盪數下,意將壺裡的茶攪均勻。飲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乾,且不能發出響聲。主人對客人的茶碗總是添的滿滿的,以表示禮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擺著不要動,等告別時,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當地飲茶習慣。酥油茶營養非常豐富,喝後還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愛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一種家制酒。青稞酒製作簡單,先將青稞洗淨煮熟,稍加降溫後加進酒麴,裝進木桶或淘罐加封發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幾天後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每當親戚、朋友團聚或客人來訪,主人都要給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無名指沾少許彈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後小喝一口,添滿,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後滿杯喝乾。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禮儀,常在覲期佛像,建房豎柱、認錯請罪,拜會尊長,送別迎親、饋贈親友時使用,表示敬意、祝賀,表達純潔、誠摯之心。哈達有藍、白、黃、綠、紅五種,最常見的為白色哈達,象徵純潔、吉利。哈達一般用絲綢做成。五彩哈達是最為隆重的禮物,是獻給菩薩和迎親做彩禮用的特定禮物。送接哈達有講究:下輩向上輩或高僧活佛敬獻哈達,要微微躬身,雙手捧著獻於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獻後後退數步方能轉身離去,以示尊敬。長輩給晚輩贈送哈達可直接掛在對方頸上。平輩獻哈達只需獻於手上。接受哈達者,身體要微微前傾,恭敬地用雙手接過,然後舉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有事求人則要到他人家獻哈達,將哈達獻於主人家神龕前,對方應允留下哈達,不應允則當面退還。向對立的一方獻哈達,對方接受了哈達,意味著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

堆諧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從小就受到了歌舞的薰陶。他們用歌舞表達自己的各種各種感情活動及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心理狀態。藏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說會走路就是會跳舞,會說話就是會唱歌。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間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諧則是西藏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堆諧是藏語的讀音,“堆”是西藏的一個地方,“諧”為歌曲之意。這種具有快節奏表演、粗獷樸素的舞蹈,後來被藝人加工提煉,又有了各種舞姿,如踢踏舞的強節奏、扣胸挾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諧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藏戲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在藏語文中被稱為“阿吉拉姆”。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餘下全文>>

藏族有什麼特色的民風民俗?

藏 族的特色民風民俗: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龔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製,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菸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藉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襬等處縫製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菸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製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鍊和金銀飾品,頭髮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豔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範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鍊、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鍊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餘下全文>>

馬爾康的民族風情

1.民居:嘉絨藏族的住房與草原牧區的帳房和松潘、南坪一帶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築多在背風向陽、土質堅實且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勢擇險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築而成,方正高聳,片石堆砌講究,層層疊壓,房屋四角上翹,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層。頂層半封閉式向陽敞開,設有經堂與客房,造型美觀,冬暖夏涼,門窗裝飾豔麗美觀。具有獨特的壘石為屋建築傳統和“邛籠”式建築風格,其典型代表西索民居、草登民居、克莎民居等。 2.飲食:馬爾康地區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當地人民多以酥油糌粑、馬茶、酥油茶、燒“饃饃”、豬牛羊為主食。糌粑新增酥油白糖,香甜可口;烤羊香脆,酸奶味美,酥油茶營養,手抓牛羊肉鮮嫩可口;馬茶提神助消化,燒“饃饃”三吹三拍更具味道,青稞咂酒醇香甘美,香豬腿色鮮味美;和尚包子、酸菜面塊別具藏族風味。以馬茶為主料配製的酥油茶、奶茶、核桃茶、油壇茶,是嘉絨藏族待客的上品飲料。 3.服飾:嘉絨藏族的服裝受羌族服飾影響而別具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身上。用料、工藝、樣式十分講究,首飾配備獨特,禮服、便裝各具系列。禮服最具特色,由狐皮帽子、水獺皮鑲邊長袍、綢緞腰帶、真皮靴子組成,配以金銀珠寶、珊瑚首飾及藏刀,雍容華貴,氣派十足。在節日或重大活動中,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猶如盛大的服飾展示表演。 4.歌舞:嘉絨藏族山歌豪放,情歌悠長。粗獷豪放的鍋莊舞極具特色,鍋莊舞又叫“圈圈舞”,以歌鈴和節日不同分為大鍋莊和小鍋莊,參加者可以數百人,也可十幾人,手拉手邊歌邊舞。舞曲從歌頌神靈到自然情趣,分類複雜,豐富多彩。  5.禮儀:嘉絨藏族非常重視禮儀,他們對內崇尚禮尚往來、敬老愛幼、互敬互愛,對外來客人熱情大方、以禮相待。 6.婚俗:馬爾康“四土”藏族婚姻習俗獨特,其中有一特殊約會習俗,就是夜間男青年爬入寨房中與意中人約會。由於夜間家家戶戶都關門熄燈,只能爬牆而入,因此戲稱之“爬牆牆”,這是藏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 7.節日:嘉絨藏族的節日繽紛多彩,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情,尤以藏曆年、木朗節、觀花節為代表。

相關問題答案
藏族民族風情?
漢族的民俗風情?
苗族的民俗風情?
維吾爾族民族風情?
壯族的民俗風情?
傣族的民俗風情?
傣族民族風俗?
漢族民族風俗?
水族民族風俗?
藏族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