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有什麼講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寒衣節祭拜送寒衣有什麼講究和禁忌

寒衣節祭拜送寒衣有什麼講究和禁忌,只有孝心的子女,才想到給死去的老人送寒衣,可敬可贊。做寒衣外用蘭紙和內用白紙,當中薄薄的一層棉花用膠水糊上就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不會做去花圈店可做。燒時代三顆香,和紙金元寶同燒,用一大張紙糊個口袋裝,寫上名諱,地點就可。禁忌送冬衣不準不加棉花。

十月初一送寒衣有何講究

陰曆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送寒衣節、授衣節。這一天,與清明節、七月十五一樣,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先人的日子。而且,因為十月初一,是一年中僅有的兩個能在墳地動工的日子(另一個日子是清明節)。所以也就形成了很多與此相關的十月初一特有的習俗。今天佔數網就為您詳細介紹十月初一送寒衣的習俗。 一、送寒衣,為先人禦寒 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氣變冷,人們準備好棉衣過冬。想著地下的先人也需要禦寒,就用紙摺疊成衣物的模樣,燒化後讓先人穿著,謂之“送寒衣”。 送寒衣很有一些講究: 1、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 2、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3、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 相傳,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陰曹地府使用。不燒盡的話,亡人拿著也沒用。 4、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衝著家鄉方向燒化紙錢 5、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 為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 二、上墳,表達哀思 1、必備供品 香、水果、點心、菜蔬、酒、冥鈔、黃表紙、五色紙、包袱等。 2、最佳上墳時間 上墳祭祖、掃墓,最好在上午9點---中午13點這個時間段,這時候陽氣充足。 3、禁忌 天黑以後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遊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 三、合葬,讓逝去的先人團圓 生要同衾死則同穴,曾經是古代人對愛情婚姻的誓言。由此可見古人是把同穴當成了生死相依的象徵。 民俗中一直很重視合葬,即便生前孤寡的人,其親屬也要儘量想方設法為其結“鬼親”,讓其死後不再孤寡。 夫妻先後去世後,如果因為當時墳地山向不開無法合葬,就需要等到山向開了之後的十月一,再進行合葬事宜。 四、遷墳,為先人尋求更好的安息之所 出於某些原因,墳墓需要遷移的,也只能在十月一和清明節進行。比方說,原來墳地風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或因為墳地被佔原因被迫遷墳的,也都不可在平時日子隨意遷移,而要在十月初一進行。 五、修繕墳墓 夏天的雨季,春夏的灌溉,動物打洞穴等,容易引起墳墓進水、塌陷,攪擾先人底下的安寧。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墳墓進行修繕。但是,平常的日子是不可以進行墳墓修繕的,只有在一年的清明節、十月一這兩個日子才能進行。 所以,十月一,很多人會為墓地拔草、清理樹木、修葺,以保證先人在地下不受風吹雨淋之苦。 溫馨提示:在十月一這樣的日子裡,讓我們也為逝去的先人送上寒衣,在紀念逝者的儀式中,將我們的習俗傳承下去。

贊助廣告

鬼節送寒衣自己親自做有講究嗎?

沒有講究

即便有,也不必在意。

時代青年只相信科學。

去廟裡燒寒衣怎麼什麼講究?

不用去那裡 沒用 路口燒元寶就行了

晚上 過5點可以燒了 在十字路口 畫圈 西南方向開口 中間畫“X” 先燒地址----就是表文 影印幾份就行

後燒元寶 地址不要寫活人名字 寫 親屬寄 就行

民間十月初一有什麼禁忌

農曆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贊助廣告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具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然後燒掉。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農曆十月初一進行。

民間在十月初一,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農曆十月初一,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農節"。據說這個節日來源於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

即墨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節日當天,則由旅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過去,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僱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僱工、清算工錢,宣佈是否繼續留用,留下自叫"打冬"或'"打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裡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即墨、嶗山、平度、膠州、膠南、萊西都有"十月一淨坡"和"十月一坡了(淨)場光"的俗諺。

新墳什麼時候掛冬,有講究嗎?

每年的農曆(陰曆)十月初一,都是咱們民間時歲節令中的一個重要節日,老北京人說到這天兒時,都會說“過十月一”。2014年11月22日,陰曆十月初一,寒衣節。

這天頂要緊的事兒就是祭祀先人亡者並捎寄寒衣,這麼著又管這天兒叫“寒衣節”。“寒衣節”還叫“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燒衣節”、“秋祭”,還有人管這天叫“鬼頭日”,跟“清明節”和“中元節”一塊兒按老令兒的說法,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注:【清明節】、【中元節】筆者另有專文細說,這裡不復贅述)。

咱們國家講究“寒衣節”風俗的地界兒挺廣,筆者挨這兒只是跟您聊聊咱老北京人的“寒衣節”。

在老北京話兒裡有句【媽媽令兒】“十月一,送寒衣”說的就是這事兒。這節令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咱還是先說說這名詞的由來:

寒衣:原義是指說挨冬季裡抵禦寒冷的衣物,挨這個節令裡更多的則是象徵性的意義。人們為亡者製作的冥衣褲鞋帽鋪蓋等物品多為紙質材料,少有拿實在布料做燒活的。

燒:本是“捎帶”、“捎寄”中的“捎”字的諧音,又契合了“燒獻焚化”的含義。人們為區分陰陽兩界的實際應用,就把所有以火焚之的祭祀用品統稱為“燒”活。雖用“燒”字,可還是希望其意義是“捎”。這節令無意中給“燒”字添加了新的義項。

“寒衣節”是以祭祀先人亡者為主要活動的“鬼節”,這風俗由來已久。可老輩兒的人們為啥單挑這麼個日子口祭祀先人亡者呢?這裡面還真有套說辭。

首先說,陰曆十月正是穀物收穫進倉的時辰。咱中華民族講究的就是個“孝順和敬上”,有了新的收穫自然是想著先讓先輩們嘗新,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把新收穫的各種穀物做成糕點熱羹祭獻,希望先人亡者的靈魂能回來品嚐鮮品。

十月初一,是進入冬仨月的頭一天,介這兒往後的氣候慢慢兒的寒冷了。當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想起故去的親人們也該新增衣裳了。古人們在祭祀先人亡者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供品外,又多了一種供物“冥衣”。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燒獻焚化給先人亡者,叫做“送寒衣”。

據【禮記·月令】記,陰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立冬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都城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回宮,想著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那故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風俗。咱比照宋代文人的風土記述琢磨著,這“寒衣節”風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

有朝廷那年頭,欽天監要在十月初一這天頒佈新的皇曆,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老年間的北京城裡,大小衚衕中,常瞧見有人背一布包,手裡拿一疊子曆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曆,賣皇曆。”那也能算是老北京的一景吧。

這兒還有個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說是秦始皇那年頭,北邊兒修長城缺人手。孟姜女的新婚男人範杞梁被抽了勞役,一走經年音信全無。雙親二老積鬱亡故。孟姜女沒了依靠又思夫心切,為男人做了幾身兒棉服寒衣帶著,一路奔北尋找夫婿,路途之上備受煎熬。十月初一這天,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瞧見的是荒草叢中累累白骨,哪有夫君範杞梁的身影。她觸景生情悲從中來,悲憤交加大放悲聲。她的哭聲震動天地,震塌了新築長城。孟姜女找到了夫君範杞梁的骨骸,抱著骨骸和寒衣投海自盡。這悽美的傳說傳於民間,百姓們深受感動。打哪兒以後每年到了十月初一這天,眾人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祭奠亡夫。此風日盛,慢慢兒的就成了追悼亡靈的“寒衣節”。筆者認為此緣由有些牽強,年代也不對,不具史考。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十月一,燒寒衣”是商人的促銷伎倆。這個精明的商人是東漢人,就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餘下全文>>

有人死後頭三年不燒寒衣紙的講究嗎?如果燒了會不好嗎

每個地區的習俗不一樣,可以燒紙,我們這只是頭三年清明不讓填土

燒寒衣紙的日子做流產手術好嗎?民間有沒有什麼講究

極陰之日,不能做人流,怕有鬼怪作祟,加重因果。我的回答只提供你參考。

汾陽過年風俗習慣

汾陽人春節飲食習俗汾陽飲食向來講究,即便家常便飯也做工精細,香美可口。舊時百姓生活雖清苦,但粗糧細做、細糧精做,至今仍有汾陽籍家庭婦女在美國傳授家常便飯者。而一般小康之家婦女,更精於烹飪技藝,各種菜餚講究刀功火候,無論爆、炒、熘、燴、蒸、炸、烤、烙,都有獨到之處。日久年長,形成了頗有特色的傳統技藝和製作方法。同樣飯菜,一經汾人之手,總會做得色、香、味俱佳。因而,汾人在省內外為名廚者甚多。麵食製作,尤以粗糧細做、細糧精做著稱。如雜麵製作剔尖、擦尖、抿尖、包皮面、實窩子等粗糧細做和拉麵、斜齊齊、圪團、長剔尖等細糧精做,均為鄰縣人效仿。汾陽習俗,早餐分乾糧與稀飯。稀飯為小米粥或油茶(冬季),有時加煮各種瓜、豆類。乾糧則視家境略有差異。多數家庭食玉米麵窩頭、發糕、燒餅、炒麵及季節性的瓜薯類,並以各種風味小吃調劑。小菜則以新鮮涼拌和鹹菜為主。講究乾淨、精緻。午餐以各種麵食為主。有剔尖、抿尖、麵條、揪片、拉麵、撥面、刀削麵、圪團等。如有客人,不論常客生客、身份地位,均熱情招待,有“茶七飯八酒滿”之說。年節期間,不論貧富都精心細做年飯。初一祭天地,初二祭財神,初三敬祖,初四拜姻親,初五為開市之日,謂之“破五”。八日“祭星”日,食羊肉餡火燒餅,俗稱 “祭星火燒”。十五日吃元宵。二十、二十五日為大小添倉,家家設倉官神位,供“添倉餅”、“素糕”。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家家食對月餃子,為“祭日”。二月二,“龍抬頭”,食煎餅,謂之扯龍皮。三月十九,民間以蒸饃為祭品供奉日神。四月初八為洛佛日,民間舉行集會,家家請客慶祝。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食粽子,飲雄黃酒。六月六日,以王瓜“碗旋”祭祖。七月七日為中元節,民間設宴祭祖。八月十五,做團圓月餅分而食之,期望家家團圓。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祭土地神,食重陽花糕。十月初一,做酒菜祭祖,送寒衣。十月十五為下元日,家家以豐富食品菜餚上墳祭祖。每遇婚喪喜慶,必備酒宴,款待親朋。早宴視家境,有四菜至十二菜不等;午宴或“四盤八碗”或“六盤六碗”,或“八盤八碗”等。席面選用八仙桌,每桌設六席位或七席位。席位座次有序,按輩份入席。

相關問題答案
送寒衣有什麼講究?
送財神有什麼講究?
送錢包有什麼講究?
送禮送財神有什麼講究?
送招財貓有什麼講究?
送走財神有什麼講究?
給人送魚有什麼講究?
養魚數目有什麼講究?
進新家有什麼講究?
紋星座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