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寒露習俗吃什麼 五大飲食習俗

寒露

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蔘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寒露節氣有什麼傳統習俗

寒露:“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是氣候明顯轉變的節氣寒露時節,露水增多,氣溫降得快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後,溫度下降8℃、10℃已經非常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寒露習俗活動諸多,有賞菊、登高等等,寒露最盛行的風俗食物是飲菊花酒。菊花酒: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說起寒露時節的養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贊助廣告

寒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瞭解賞菊吃花糕7大習俗

7個常見的寒露節氣習俗:

一、賞楓葉習俗

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名句說的也是這個季節的習俗,不過寒露節氣還沒有紅楓葉,到了暮秋時節才有紅楓葉。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於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

北京之美在秋季,秋季之美在香山,香山之美在紅葉。說到在北京看紅葉,首先就要提到香山。香山位於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裡層巒疊嶂,海拔577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後呈深紫紅色。霜降時節,香山方圓數萬畝坡地上紅豔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絕佳處是森玉笏峰小亭,從亭裡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京著名的秋遊勝地。

贊助廣告

二、吃花糕習俗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重陽花糕做法: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製成幹豆沙,備用。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漿。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後,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溼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麵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三、賞菊花習俗

每個季節都在尋找適合它精神氣質的花。寒露到來的農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節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開得最豔麗的時節。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始黃華。”其中“菊始黃華”指的正是菊花此時普遍開放。

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在寒露這一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說起這個時節的養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四、登高習俗

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秋風肅殺,淫雨霏霏,面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更容易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和在外遊子觸景生情引起淒涼、憂鬱及悲愁傷感的心緒。用什麼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秋天登高,就是方法之一。我國素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此時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藉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鬆自己......餘下全文>>

陽曆是以太陽為準。陰曆以什麼為準?為什麼每年的10月8日都是24節氣中的寒露?

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定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定的歷法,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二十四節氣-節氣習俗 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後,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溼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晒,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溼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民間習俗

襄垣把立春俗稱“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 民間 以 立春日 為一年農事之始, 是植物開始萌動生長、人們開始備耕之時。 史載, 周 武王曾 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迎春” 儀式。 立春前一天, 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 次日 聚集鄉 民, 焚香上供, 叩頭禮拜, 使“ 芒神 ” 舉鞭抽 打土牛, 意在打去春牛 惰性,迎來全年豐收, 宣告春耕播種大忙開始。 後來, 用竹篾紮成牛狀, 以 紙糊成, 內 裝花生、 核桃、 棗, 於立春之日 , 用鞭擊牛, 擊破之後, 人們爭食散出 之果以慶賀春季之到來; 也有內 裝五穀的, 象徵五穀豐登之意。 現在沒有打春牛的活動了, 但襄垣周 圍仍把立春說成“ 打春”, 並有“ 春雷動, 陽 氣生”, “ 春打六九頭, 種上芝麻吃香油, 春打五九尾, 種上穀子也吃米”的農諺。 立春日 天氣與年景有關, 俗以 為立春宜晴不宜陰, 晴則兆豐, 陰則兆災。 有民謠雲:“立春清明又和暖, 農人鼓腹皆翹天, 倘若風陰與昏暗, 五穀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則諸事吉, 陰則萬事愁”, “立春晴一天, 農夫好種田 ”, “立春三日 晴, 今年好收成” 的說法。 對於一年兩個“立春日 ” 的年份, 有“一年兩個春, 黃牛貴似金”, “兩春夾一冬, 十個牛欄九個空”的 農諺。 對於一年內 沒有“ 立春” 這一節氣的 年份,襄垣人稱為“黑年”, 迷信說法“黑年” 不利嫁娶。

【雨水】

入春以 後, 東南風始吹, 雨水開始增多。 農民曆書說:“ 門 指 壬 為 雨水時, 東 風解 凍, 冰雪皆 散而為水。” 雨水過後, 開始植樹。 有“春雨貴如油”, “冬春雨水貴似油, 莫讓一滴白 白 流”, “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雨水無雨天要旱, 清明 無雨多吃麵” 的農諺。 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 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驚蟄】

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甦醒、 蠕動。 有“雨水早, 春分遲, 驚蟄育苗正適時”, “驚蟄不過不下種” 之農諺。 是日 , 聞雷兆年景豐收, 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民間 有“雷打驚蟄穀米賤”, “驚蟄聞雷米如泥”, “過了 驚蟄節, 耕地莫停歇”,“雷打驚蟄前, 高崗 能種田 ”, “雷打驚蟄後,河灣能種豆”, “驚蟄打雷, 小滿發水”, “驚蟄雲不動,寒到 五月 中 ”, “ 驚蟄不放蜂, 十籠九籠空 ” 的 俗語。此外, 驚蟄前後要種大蒜。

【春分】

春風這天, 太陽光直射赤道, 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 所以古代將春風、 秋風又稱為“日 夜分”, 民間 有“春風秋風, 晝夜平分” 的諺語。 春季過半, 氣候轉暖, 晝漸長, 夜漸短。 麥子生長迅速, 開始起身,有“ 麥過春分晝夜忙”, “ 春分麥起身, 一刻 值千金”之俗諺, 應加強麥田 管理, 施肥, 嚴禁牲畜吃青。 春分有雨, 兆人們身體康健, 有“春分有雨病人稀” 之俗諺。

【清明】

清明 空氣清新, 草木返青, 是植物播種的大好時光。 有“清明十天種高粱”,“雨水清明緊相連, 植樹季節在眼前”, “清明前後, 點瓜種豆”, “清明喂個飽( 上肥), 瘦苗能長好” 等農諺。 清明 節忌諱天陰、 下雨。是日 天晴, 兆大豐收。 有“清明晒乾柳, 窩窩撐死狗”,“明清明, 暗穀雨”, “清明無雨多吃麵” 之說法。 俗以為清明不明, 即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風, 主旱, 有“清明西北風, 旱了不會輕” 之說, 但也有“清明南風起, 收成好無比” 的俗諺。 清明夜落雨, 對麥子不好。諺語云:“麥子不怕......餘下全文>>

重陽和寒露的關係是什麼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在寒露節氣期間,是寒露節氣最重要的時令節日。

寒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多更冷,冷得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重陽節一般也都在寒露時期,重陽節歷來有踏秋、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等民俗活動,這些活動最早是出於外出躲避災禍,後來演變為登高望遠、觀賞秋景、慶祝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形成於西漢,《西京雜記》就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仕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的記載。到了唐宋,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吃重陽糕的習俗。“糕”與“高”諧音,故重陽節登高之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獨具深意。改革開放以後,農曆九月初九還成了老年節,凸顯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從此,重陽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和意義。

相關問題答案
寒露習俗?
寒露民俗?
寒露的風俗?
寒露的含義?
白露到寒露是幾月幾日?
彝族火把節的習俗?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
冬至的習俗?
寒露的詩?
寒露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