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上下掀起了微課熱。以短小精練為主要特點的微課,符合人學習知識的規律,也適應了現代人時間碎片化,難以進行長時間的學習的情況。在教學中使用微課,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
微課評價體系需要綜合多種因素,不僅對學習效果有所衡量,還需要參考教學過程中多個週期的反饋,甚至學生在利用微課學習時的心情、學習的態度,都可能成為影響效果的重要方面。
在討論技術性問題的同時,教師應該更加關注教和學的過程,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藉助新技術嘗試“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處理複雜問題,進行評價與思考的能力。
“一節工程製圖課,課堂上50分鐘,在‘微課’中通過動畫、文字介紹和視頻講解只用10分鐘就能展現。”“平時將學生對教學中不理解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然後根據問題做好針對性的講解和製作。要儘量在講課水平、視頻編輯、課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鐘的視頻中真正幫助學生解決難題,供學生學習參考。”華東交通大學理學院教師塗曉斌對“微課”深有體會。他的“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緒論”課程,憑藉出色的畫面拼接和生動的表現形式,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比賽中獲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個一等獎。
近年來,微課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重要焦點。記者從剛剛在北京閉幕的2014中國學習與發展大會了解到,全國各地均在積極推動微課的建設與應用,微課已成為課改的一個重要抓手,如何用好微課也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教育“微”時代來臨:微課“熱”在何處
近年來,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微課、慕課等為代表的教育技術創新倍受矚目。
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將原本幾十分鐘、幾個小時的課堂,提煉要點製作成十幾分鐘的微型視頻課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稱作“一分鐘教授”。自此,微課以一個正式的概念開始進入全球視野。
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鐵生,最早提出了微課的概念,並且開始組織佛山市最早的微課大賽。他提出,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
當前,國內微課主要呈現為較短的教學視頻,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完整地呈現出教師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的教學,包括知識點導入、新授課、鞏固練習、作業等傳統教學環節。微課不僅時間上短小,其內容也微觀和簡明。
到目前為止,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微課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受到教育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成立五週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微課教學比賽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探索,希望藉此推動高校教師培訓方式方法的改變,解決培訓多樣性、便捷性和針對性的問題,促進高校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浙江、江西、江蘇等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組織了各自的微課比賽,徵集了一大批優秀的微課作品。
為更好地推動微課發展,2013年11月21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全國高等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中國學習與發展聯席會和國內200多個教育機構發起成立首個全國性的“微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聯盟”,該聯盟從資源建設標準、體系化微課程建設、資源建設應用、資源的共建共享等角度深度推動,並服務教育改革,在業界贏得認可度。
與傳統的課堂二元對立與統一:顛覆還是融合?
心理學、傳播學等研究顯示,一個普通人的注意力極限是10分鐘。因此可以說微課的發展與推廣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以短小精練為主要特點的微課,符合人學習知識的規律,也適應了現代人時間碎片化、難以進行長時間的學習的情況。在教學中使用微課,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
那麼微課是否能夠完全代替傳統課堂?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關於新興技術徹底顛覆課堂的聲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紀初,電影發明不久,愛迪生就曾經預言:“不久將在學校中廢棄書本……有可能利用電影來傳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在未來的10年裡,我們的學校將會得到徹底的改造。”然而時間過去了一個世紀,愛迪生的預言落空了。電視出現後,人們也一度認為可以用電視教學取代課堂講授,事實證明也行不通。微課出現前,新媒體教學也已經在很多學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師採用視頻課件教學,但並沒有對課堂教學產生太大的影響,
此外,拋棄傳統課堂推廣微課教學在現有教學管理機制上也面臨一定的困難。例如原來45分鐘一節課的課程設置,在被分割為以10-20分鐘為單位的課程後,教學管理部門需要針對新的課程結構和體系進行重構,對學校現有的教學管理系統、排課系統、考試系統重新設計。此外,時間較短的微課將學校原來的教學節奏成倍提高,老師和學生都必須適應新的教課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王竹立老師表示,教學過程是一個生成性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密切互動、相互合作的過程,有效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預先錄製的教學視頻無論多麼精彩,都與現場情況有一定的疏離感,缺少面對面教學所具有的那種交流互動氛圍。
微課程如何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很多學者以及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對此進行了很多的探討。部分學科教師也開始在課前、課中和課後嘗試應用微課開展教學。微課可以應用於課前的知識回顧、課前預習、課中知識點歸納與提煉,也可以在課程的尾聲採用交互式的微課程實現鞏固學習知識之目的。
“微課不應僅僅作為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而存在,而應該與翻轉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相結合。”上海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教育技術系主任黎加厚教授這樣認為。他在《微課的含義與發展》一文中這樣寫道:“僅僅是一段‘微視頻’,如果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微視頻’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積件’的思路上,即將課堂錄製的課堂實錄視頻切片,做成一個個教學片斷,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或者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但是,在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中,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看出,在推進課改、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為最高目標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著力於學生的發展和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微課的設計與製作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這種觀念,同樣也體現在微課學習的評價上。南京大學教授張寶輝指出,微課評價體系需要綜合多種因素,不僅對學習效果有所衡量,還需要參考教學過程中多個週期的反饋,甚至學生在利用微課學習時的心情、學習的態度,都可能成為影響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課之勢,為微課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傳播平臺
最初的微課僅僅是作為一種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被教師與學生所認識,並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影響和聲音。但是,2013年以來,微課與全球範圍內的慕課大潮相遇,使得微課的發展有了新的契機。如何促進微課與慕課進行有效的對接、充分發揮微課作用成為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慕課熱源於全球範圍內信息技術對傳統教學的滲透、衝擊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的逐漸成熟。在這個大背景下,人們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從而對傳統教育和學習方式進行改變產生了熱切需求。
“大學和教室的圍牆正在逐步退去,出現了全球大學,也出現了跨越時空、自由交互的SNS社會化協作學習社區,學習變得無處不在。”陝西師範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張舉範表示,當前在全新的學習生態環境下,學習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傳授與學習的關係。在WEB2.0技術條件下,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演變為互動式傳播,RSS(簡易信息聚合)使得人們可以通過信息訂閱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教與學成為共同體,教學過程成為了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他表示:“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慕課,其價值不僅僅是優質資源的免費共享,也給予我們表達和交流的開放平臺。”
如果從慕課中抽離系統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考試以及學分認證等評價環節,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課所涵蓋的幾個核心概念包含“基於視頻”、“在若干分鐘內完成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等內容,而這一特徵恰恰與微課的概念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可以說慕課其實是一系列同一課程體系下微課的組合。藉助慕課這一平臺,推進微課的開放與共享,則是充分發揮微課作用,提升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37所高校間已經實現了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鋼表示,目前中國大學存在著學校間師資分配不均、課程資源不足的狀況,因此一些學校的學生無法像一些名校的學生那樣享受到較多的優質課程。“決不能讓學生因為幾分的高考分數之差,而與很多好課程失之交臂。”黃鋼介紹,為保障課程共享機制的教學效果,學校已將其納入到對學生的考核當中。此外,為保障課程質量,共享平臺也積極加強在線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努力為在線共享課程提供技術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線教務管理系統。共享平臺還積極與西部高校合作,將優質課程資源輸送到西部。“全國許多的高校教室已經接入直播教室網絡。”黃鋼說。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紹說,學校聯合北京交通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成立研發中心,共建、共享優質課程資源。資源共享平臺現在已整合構成了1萬多學時的泛在學習資源庫,並開發了適合手機、平板電腦、PC等多種終端的自適化應用,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學習條件,和多樣化、個性化自主學習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慕課蓬勃發展為微課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與傳播平臺。無論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抑或是基礎教育,均可以藉助這種新的教學載體,實現課程傳授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緊密結合在線教育,努力迴歸教學本質
當前,微課熱席捲全國。在此影響下,眾多教育界內外的人士都在躍躍欲試,希望能將微課的最大效應發揮出來。
“微課的未來在網上,微課應當借力互聯網以及在線教育取得發展。”王竹立老師認為,與課堂教學不同,微課在網上顯然更受歡迎。當人們無法到現場聽課時,在網上看視頻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網絡學習者不像在課堂裡那樣,是一個特定的群體。網絡學習者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微課因其網絡化、碎片化、視頻化、可移動性,正好滿足了這樣一群人的需求,有可能在網絡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對微課的未來進行了大膽的預測:未來會有一段時間處於這樣一種局面,即學歷教育還是由傳統實體學校唱主角,而非學歷教育則主要由網絡教育來承擔。
那麼在線教育今後的發展將會是怎樣的趨勢呢?
黃鋼表示,在線教育的發展要更具前瞻性,敢於嘗試創新。他認為這樣才能通過高品質的課程資源共享,引領高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達到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目的。
王天虎則認為在線教育的發展需要加強高校間的協作。高校在課程資源協作方面可嘗試多種協作模式。如基於大型公共服務平臺的教學資源免費共享模式、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模式、資源有償共享模式、資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部部長侯建軍認為,在線教育的發展中,技術是基礎,理念是驅動,而開放是遠程教育、在線教育的始終追求。至於在線教育發展將產生的影響,人們學習方式將更加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多樣化,師生關係,學歷認證方式,教學成本結構以及體制機制都會產生深刻的變革。
面對新技術帶來的種種機遇與挑戰以及當前的微課、慕課火熱的局面,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助理陳麗認為更應該回歸教學的本質。在討論技術性問題的同時,教師應該更加關注教和學的過程,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藉助新技術嘗試“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處理複雜問題,進行評價與思考的能力。
作為在全國率先應用翻轉課堂理念的學校,山東昌樂一中常務副校長張福濤在介紹其應用經驗時說:“我們是微課、翻轉課堂的最大受益者,在微課應用於翻轉課堂的環境下,學生由原來的兩人一桌轉變為六人一個圓桌,這樣的轉變帶來的是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原來的滿堂灌不見了,教師也得以從繁雜的教務中解脫了,學生課前學微課,課中充分討論,教師有針對性地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很多專家認為,微課和課改密切結合,符合網絡時代學習碎片化的需求,但願在這一波熱浪過後,微課仍然能具有長遠的生命力,與翻轉課堂、網絡教育相結合,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原作者: 教育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