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音樂,從古至今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不但表達了對琵琶曲的喜歡,更表達了無音樂可聽的嘆息。而如今,如果沒有了音樂,我想很多人也會感覺不太適應,因為,所居無音樂,生活亦無味。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方法/步驟

01.音樂來源於生活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學還崇高的一種啟示”。音樂通過有規律的組織樂音,構成聲音意象,來表達人的情感。

民族音樂在山歌的原始方式就是兩個人隔著山彼此的呼喚對方,來傳遞信息,而最終發展為一種傳遞情感的載體;號子是音樂載體的一種,它是在勞動中為了互相配合搬運、或打夯,一起用力平衡,而喊出有節奏的聲響,最後也成了音樂藝術;風俗歌是通過民間民俗發展起來的藝術,如《哭嫁歌》就是反映女子出嫁前唱的歌。根據樂器的體裁看,不管是交響曲、夜曲、倫巴舞曲,還是幽默曲、狂想曲等,都是音樂家根據對生活的理解、感悟,通過音符來表達他們的思想與情感。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2.生活如同音樂

音樂是通過聲響來傳遞、交流情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反映主題。人生就是一首曲子,生活中的每一天就是樂音,我們可以把每個樂音串起來演義人生;亦可以把每個樂音配上和絃,再來演繹人生,那樣的人生不用說一定是一個豐富而又精彩的人生。

生活需要激情,需要尋求變化,需要用一種嶄新的姿態,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人生應該象一首交響詩,要有主題、重複、模進、展開、對比和再現。這好比人生從主題出發,即人生目標,我們圍繞目標,來重複生活中的每一天,要用模進在每一天中發現進步,通過廣泛的學習、瞭解社會,展開自己在夢想,對比分析自我,向人生目標靠近,最後直到目標的實現,再現人生主題。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3.音樂開發右腦潛能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高;而一般人“音樂腦”的利用率就比較低,從而容易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但是,“音樂腦”能使人產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如果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能。而“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聽音樂、學音樂,就可以大大地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能,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曾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即“音樂腦”也充分得到利用時,這個人才最有創造力。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4.飯後聽聽音樂有助於消化消化不好幾乎是老年人的通病,所以,他們免不了經常要弄點健胃消食的東西來調理。其實,還有一種小方法可以起到一些相同的作用,那就是飯後聽聽音樂。 音樂不僅是藝術,而且可以養生健體、益壽延年,甚至可以治病療疾。

古籍《壽世保元》中有句話叫:“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而民間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實際上,這兩句話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音樂能夠幫助消化。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美妙的音樂對人是一種良性刺激,使人體產生和諧的共振,並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從而對呼吸、循環、消化、泌尿、內分泌系統起到調節作用。音樂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增加胃腸蠕動和消化腺體分泌,有利於新陳代謝。 因此在晚餐後休息時,適當聽些節奏舒緩、旋律優美、悅耳動聽的音樂,對更好地消化食物非常有益。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5.音樂愛好顯示個性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彼得·賈森·倫特弗勞和塞繆爾·戈斯林的研究表明,如果想盡快摸清一個陌生人的脾氣秉性,那該去和他聊聊音樂,一個人在音樂方面的喜好會透露他的很多性格特點。依據音樂品味來揣測人的個性甚至往往比靠相片還準。兩人找來74名美國大學生,調查記錄了他們的性格特點,並讓他們每人寫出自己最愛聽的10首樂曲,然後,兩位研究者根據這些樂曲推斷這批大學生的性格特點。

倫特弗勞和戈斯林在專業期刊《心理學》上撰文稱,他們的這一研究表明,人類具有“對音樂偏好與個性間關聯的直觀理解力”。例如,愛聽熱情奔放的音樂的人性格外向,鄉村音樂的愛好者老成持重,爵士樂樂迷機敏理智。倫特弗勞和戈斯林認為,這種關聯使人們可以從音樂品味入手比較有把握地判斷一個人的個性。聽什麼音樂是性情的流露,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被某個群體接納。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6.音樂教育是要培養優秀聽眾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州立音樂學校聯合會首席執行官瑪蒂亞斯·辛登伯格先生作為一位音樂教育家,曾說過:“德國音樂教育著力培養優秀聽眾。”據辛登伯格先生介紹,音樂教育普及率在德國已經非常高,中小學生每週要上3個小時的音樂課,音樂課不及格,不允許報考大學。

辛登伯格先生說:“郎朗當然是國際一流的演奏家,但他身上有光環,是動用很多力量塑造出來的——當然,並不是說郎朗沒有音樂。而在德國,我們不會刻意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的理念是,不是要把每個人都培養成音樂家,但他必須是一個優秀的聽眾,享受音樂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7. “音樂療法”幫助抗癌

音樂療法、芳香療法、瑜珈訓練等國際流行的治癌手段,像音樂療法一般能幫助癌症患者克服疼痛並重塑生活信心。一位音樂治療師表示,音樂治療可以引起各種對生命有益的生理反應,如血壓降低、呼吸減慢、心跳減慢、皮膚溫度升高等,從而明顯減少患者的緊張焦慮,有促進患者身心放鬆、鎮痛等作用,並能增加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

音樂療法一般由音樂表演者演奏患者要求的音樂或其他歌曲,或與患者討論其喜愛的音樂。有時候,患者自己也可以參與到音樂演奏中。此外,很多音樂治療師也懂得幾門樂器的演奏。在治療中,音樂治療師會大量使用悲傷的音樂,幫助病人儘可能把消極情緒發洩出來,繼而再使用各種歡樂的音樂,以支持、強化患者內心積極的情緒和力量。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8.聽音樂有禁忌如空腹忌聽進行曲。人在空腹時,飢餓感受很強烈,而進行曲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加上銅管齊奏的效果,人們聽了受步步向前的驅使,會進一步加劇飢餓感。還有睡前忌聽交響樂等。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09.音樂利於健康近年來有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研究證實,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還有很多奇妙的功能。美國一位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高於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5年。據德、意等國家的調查,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壽命通常要長5-10年。

醫學界通過臨床實驗認定,音樂對放鬆身心、振作精神、誘發睡眠等,都很有實效。在生理上,音樂能引起呼吸、血壓、心臟跳動以及血液流量的變化。有一些類型的音樂還能刺激身體釋放一種內啡呔天然鴉片製劑,可達到鬆馳身心和紓緩疼痛的效果。

音樂屬於生活,生活創造音樂

10.有些音樂不一定利於健康然而不是所有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對3個不同的交響樂隊的208名隊員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都平穩愉快;以演奏現代樂曲或以演奏現代樂曲為主的成員,70%以上的人患有神經過敏症,60%以上的人急躁,22%以上的人情緒消沉,還有些人經常失眠、頭痛、耳痛和腹瀉。

還有人對一些音樂愛好者作過調查,發現在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家庭裡,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得和睦;經常欣賞浪漫派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思想活躍;而熱衷於嘈雜的現代派音樂的家庭裡,成員之間經常爭吵不休。據說是長期聽這種音樂,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強烈的刺激,甚至破壞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正常功能。

注意事項

音樂雖好可不能音量過大打擾到左領右舍哦!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