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種植技術?

栽培技術編輯

春季開花,花期三個月左右,4~6月,多采用分株、播種法。分株春季花後或秋季進行均可,一般種植2~4年後分栽1次。

分割根莖時,注意每塊應具有2~3個不定芽。種子成熟後應立即播種,實生苗需要2~3年才能開花。栽植距離45~60cm,栽植深度7~8cm為宜。亦可以進行促成栽培。

土壤要求

鳶尾碩果[3]

鳶尾不但可以種於玻璃溫室或塑料膜溫室,而且在露地也可種植。戶外種植配合以臨時覆蓋物,或使用活動房屋,特別是春秋兩季是可行的。

對於鳶尾切花的生產,實際上在任何類型的土壤中都可以進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溼性強,且不板結者(否則會限制植株生長)。土壤結構好是基本的條件,這對經常大量種植生長期短的鳶尾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議加入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與25cm左右深的土壤進行混合,以對土壤進行改良。易板結的土壤,種植後可在土壤表層覆蓋一層諸如稻殼、稻草、松針、黑色泥炭或類似的材料來防止土壤板結。也可用此方法來防止土壤很快變幹。[4]

溫度控制

種植後,土壤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溫為5~8℃,最高溫為20℃。土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出苗率。土溫過低會造成開花能力降低,故最適土溫控制在16~18℃之間。

溫室內生產鳶尾,最適溫度為15℃。為了縮短生長期,種植時可使用新採收的種球,前4~3周溫室溫度保持在18℃。此溫度可維持到1月1日,但會造成植株弱小。13℃或更低的溫度會延長生長期,同時增加植株重量,但花朵枯萎的機率增加。

秋季,植株生長時,特別在溫帶地區,當光照不足時,溫室溫度必須下調以防止花朵枯萎。一般控制在10~13℃,儘量保證植株生長,如果在所有階段葉片顯得過多,那麼得考慮修剪掉部分葉片。

生產的日夜平均溫度可在20~23℃,最低溫度為5℃。在高溫和光線較弱的溫室中,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在霜害經常發生的地區,生產只能在溫室中進行。其適合的生長溫度應安排在夜間。因此,不加熱的溫室應提早封閉,以儘可能使夜溫適宜。白天,則要提早通風,以避免出現溫度升至18℃以上而造成危害。遮蔭也可以達到控溫的目的,但合適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

露地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17℃,白天持續的高溫可用遮蔭網遮去。它不僅能減少直接的太陽輻射,而且還能提高溫度。[4]

排水系統

為了使過多的水分應快速排除,應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統。這樣也使用水對溫室土壤進行淋洗成為了可能。該處理可防止在種植喜肥作物或某種植階段使用水分較少而引起鹽分的積累問題。[4]

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依不同品種、球莖大小、種植期、種植地點的不同而不同。為使種植間距合適,通常採用每平方米有64個網格的種植網。[4]

施肥要點

一般來說,種植前施基肥的方法並不可取,這會提高土壤中鹽分的濃度,而延緩鳶尾的根系生長。種植前對土壤的抽樣調查以確保土壤含有正確的營養成分。抽樣一定要在對土壤處理和淋洗後進行。這樣,所缺的養分可通過以後直接給土壤中補充肥料來得到。鳶尾對氟元素敏感,因此,含氟的肥料(磷肥)和三磷酸鹽肥料禁止使用。反之,如二磷酸鹽肥料則應使用。[4]

雜草控制

鳶尾[1]

鳶尾的生長過程只需8~12周,在這麼短的生長時間裡,如果對土壤進行過蒸、淹、犁等處理後,那麼在植株生長過程中不必考慮除草問題。植株種植後,主要使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但施用時注意不能對植株造成傷害。

如果植株種植後,地裡開始生長雜草,那麼只有在種球被埋得足夠深的時候才可以施用除草劑。種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釐米處才不會受到除草劑的危害。

在植株展葉之前,溫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過噴施適宜的除草劑來控制其生長。如果普通除草劑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雜草,就應改用複合除草劑。施用的時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時候,噴施在植株上,再噴足夠的水。次日清晨,從植株頂部徹底沖洗。由於除草劑有殘留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劑都要限量,以不超過2次為宜;只在十分必要時再使用除草劑;不要種植對除草劑敏感的品種。[4]

種球貯藏

種球貯藏的溫度必須是30℃,用於切花生產的種球應馬上種植。如果種球不能馬上種植,在這段過渡期間裡,種球一定要在適宜的溫度中貯藏。期間,溫度一定要符合種球生長的要求,一定要經常調溫,以保證種球的生長。使溫度維持在2℃,而且不要超過2~3周,這是最好的選擇。高於2℃的貯溫會延長處理期,並對開花起負作用。將球莖小心地置於底部有空格的容器中。貯溫在2℃,並保證有良好的透氣性。種球不適於長期貯藏,因為貯藏過久會對將來莖葉所生長不利,而且也會增加根尖受到青黴菌感染的機率。

用於切花生產的鳶尾在種植期,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是特別重要的。種植前幾天的土壤要足夠溼潤,以確保早期根系快速而健康地生長,而且根系不易在種植時受到損傷。使用冷水澆灌尤其是在土壤溫度較高時較為合適。土溫高,種球生長過快,使切花品質下降。種植應選擇在土溫較低處。此外還可以在夏季來臨前在地上鋪蓋一層隔熱的覆蓋材料,阻止土壤受過多的太陽輻射。[4]

6病害防治編輯

種球腐爛病

它嚴重危害種球,地表看不出來或很晚才能顯現。而地下根系生長很少或根本不生根。受害輕的植株低矮而呈彎曲狀(見鐮刀菌病)。由根冠發病,組織變黑或藍褐色,被覆孢子團。與受鐮刀菌侵染不同,感染根腐病的植株不向內收縮,所以健康的植株與感病植株外觀上不易分辨。此病不易傳播,不會長期汙染土壤。

病因:疣孢青黴的孢子通過侵染球根的微小傷口而使植株染病,或者土壤過幹也會引起植株發病。

防治方法:空氣溼度小於70%,貯藏時保持空氣流通。[5]

冠腐

染病的植株一般來說早期發育正常,隨後,會出現枯萎、倒伏。病害很快傳播到相鄰植株上。在發病植株周圍的地下或地上的土壤中存在許多1~2毫米粗的白色菌絲。這些菌絲聚成塊狀,先呈白色後轉為黑褐色。最後,球根完全變軟,植株披滿白色織物。

病因:冠腐病由整齊小核菌引致。這種病只發生在亞熱帶和氣候溫暖的地區。低於13℃時,此病不侵染植株,當溫度高於20℃時發病最厲害。它的寄生植物種類相當多,主要靠加強管理來防治。土壤一旦被侵染,持續時間很長。

防治方法:不要在已被整齊小核菌侵染的土壤中種植種球,否則一定進行土壤處理和球根處理。仔細清除受病植株及其周圍土壤。[5]

鐮孢性基腐病

這種病最初發生在球根基部,隨後向上侵染至鱗莖。受傷與健康組織區別明顯。受病部位組織變軟,灰褐色,向內抽,有時被覆白色織狀物。受病種球種植後,不能開花。在溫室中如植株早期受

鳶尾[1]

侵染,地上部分變軟,杆弱,葉子從葉尖開始變黃。不久植株死亡。若後期染病,則生長停滯,花芽乾枯。當收穫時,花色仍顯蒼白。深入球根內部的花莖基部長期不發育,表皮皺摺。

病因:鐮孢病侵染途徑一個是通過孢子侵染健康種球;另一個是健康植株接觸感病種球。此病可能通過土壤傳播。因此,在已消毒的土壤中種植有病種球十分危險。土溫達到16℃時,易發病,高溫使病菌傳播更快。

防治方法:廣泛採用唐菖蒲、小蒼蘭交替輪作,或一年進行一次土壤處理。 種植前進行種球處理。[5]

灰黴病

受葡萄孢屬侵染的植株整個或局部可見斑塊。植株生長受阻,鞘葉受溼腐影響,從地面部分起向上被覆著灰色的孢子網。結果,葉尖雖不黃,但植株仍倒伏。受病的種球潮溼,開始腐爛、變褐,但無異味。當去除表皮後,球根頂部可見灰色織物伴有黑色菌絲塊。根部和基盤未受侵染。除了受損葉或幹葉外,葉片一般不受危害,在潮溼環境下,無規則斑點會在花朵上出現。

病因:灰色葡萄孢屬真菌引發灰黴病,通常在潮溼環境下發病。真菌還危害許多作物和植物。

防治方法:避免葉片受損。新芽長於5cm的球根不再種植,特別不能使用地膜,這樣避免陽光灼傷。球根種植不要過密,在生長期內保持土壤無雜草。溫室中相對溼度保持80%左右,如必要,可打開風機並加熱,保持植株乾燥。上午澆水以保證植株乾燥。葉面受損後,根據需要噴灑殺菌劑。[5]

絲核菌病

感染不嚴重時,葉鞘上呈現出不規則狀黑褐斑,中間的組織壞死(形成空洞)。感染嚴重時,葉鞘(晚些時候在葉基和花莖處)變軟呈灰色。大部分外圍的葉片先枯萎,晚期,植株死亡。嚴重侵染時,(種植深的種球)莖芽在萌發前就腐爛。在受侵染的球根中,受病組織變軟,先期變灰,有時變紫,晚期則呈現灰褐色。許多淺褐色菌絲看上去象蜘蛛網,有的還逐漸形成殼。球莖鱗片間和表皮均可見菌絲。根系生長完好,受病球根無異味。

病因:侵染球莖和芽的絲核菌主要來自土壤。許多植株(如鬱金香)都會被它侵染,即使在從未栽種過產花種球的土壤中。不管土溫如何,它均可發病,溫度升高時,發病機率增大。

防治方法:對已被侵染或可能已被侵染的土壤中進行常規土壤處理。高溫下,土壤再侵染仍有可能發生。保持清潔環境,可防再侵染髮生。未採用常規土壤處理,據以往經驗,土壤會被絲核菌侵染。因此,種植前要適當施用殺菌劑。考慮到種植深度,一般用旋耕機在土下5~10cm處施用殺菌劑。通常在夏天土溫超過16℃時採用此法。球根淺植。[5]

根腐病

侵染早,植株生長受阻或是根系短或是帶有不易看清的黑頭。根上存著黑點,看起來象根系被灼燒過的樣子。後來生長的根系表現良好,可能是植物抗病的結果。

病因:終極腐黴菌通過土壤侵染根系,這種真菌可在任何土壤中發現並很難控制。品種不同,侵染程度不同。土壤蒸氣消毒後立即種植,早期侵染的危害甚大,因為此時,土壤中的競爭性生物尚未復原。

防治方法:與其他多種作物輪作或一年一次常規土壤處理。種植前進行種球處理。確定適合的土壤結構。採用適宜的灌溉系統以保持良好土壤結構,但防止積水。[5]

軟腐病

鳶尾[1]

種植後不久受感染的嫩芽生長受阻。葉鞘總是水汪汪的,呈現黑綠色,不久變黑。嫩芽極易被拽掉。受感染的組織會變軟呈現暗黃色並且很快腐爛呈軟團狀帶異味。根系起先正常生長,而後變透明,呈黃綠色。

病因:這種病是由胡蘿蔔歐文氏桿菌引起的,並經常發生在“Prof. Blaauw”品種中。在高溫高溼時感染機率加大。鳶尾和其他作物的殘體誘發病菌生長,而種植時根尖受損也會導致此病發生。水滴的濺射會傳播土壤中的細菌。

防治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殘體。在已提前處理好的土壤中種植種球(溫度適宜)。種植時避免碰傷根尖。溫室內種植時溫度保持在適宜的範圍內(12~15℃),避免高溫。清晨適量澆水。 防治土壤熟化。[5]

根線蟲病

植物生長局部受阻,花芽乾枯,根系短,呈黑色條狀,這些症狀於腐黴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區別在於根系不會腐爛。

病因:穿刺短體線蟲侵染植株誘發此病。一些不知名的真菌或細菌聚集在線蟲引致的傷口附近,可危害多種植物(包括菊花、玫瑰、草坪)。

防治方法:每年進行一次土壤處理。[5]

西紅柿斑萎病毒

該病毒在鳶尾中有兩種形式的表現。一種是全部或部分葉片為淺綠色至黃色。通常葉尖仍保

鳶尾[1]

持綠色。外圍葉片寬、發黃顏色變淺,並有時可看到棕色壞死條紋。另一種為在葉片是有黃色斑點和條紋,有時有橢圓形斑點並帶有棕色條紋。在兩種情況下,種植生長停滯,不開花。

防治方法:不要在以前種植過對此病毒敏感作物的溫室中種植鳶尾。不要在附近種植有易感染該病毒作物的室外種植。在溫室中或室外防止雜草生長。控制薊馬的生長,對前茬作物也是如此。[5]

白花病

花色與正常植株的不同,著色淺,花不幹枯但品質明顯下降。

病因:在溫室中由於蒸騰弱引起相對溼度較高。

防治方法:若在整個生長期內溫室內相對溼度較高,維持室溫高於外界溫度2~3℃。如外界溫度較高(15~16℃),而不能採用此方法時,應在早晨向溫室加熱,並打開通風扇。[5]

芽裂病

鳶尾[3]

在作物生長過程中,花芽枯萎,然後花苞頂端變黃,花芽腐爛死亡。花芽總是在生長階段最後幾周形成。這種病可在整個生長期內出現,主要在花莖生長時,若早期發生,幾乎看不出對植物有什麼危害。一旦出現花芽,很容易看見花芽是否正常,如果發育不飽滿,說明此植物已染此病,晚期芽裂病花朵不著色。芽裂病可在整個花期內發生。

病因:由光照不足、溼度過高、生長規律被打亂引起的。總是在冬季發生。也可能由於種植過密,或者霜凍引起的溫度驟降。球根受鐮刀菌輕度感染,生根少;溫度低,蒸騰作用不夠,都能引起芽裂的發生。

防治方法:種植前挑選球莖,在種植期內對種植地點進行處理(種植間距和光照)。冬季不用小球莖種植。光照要充分,北半球最好在q內種植鳶尾。因為鳶尾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開花。水分供應要充足,尤其是對根系。蔭天要降低溫室溫度,特別是在莖生長時以便減緩生長速度。生長過快要大量的營養,易導致芽裂。特別在高溫的情況下,通過加熱適當通風,保持作物充滿活力。避免溫度驟變,因為此種情況下植物的蒸騰作用加快,植株生長不平衡,會導致芽裂的機率增多。[5]

7主要價值編輯

觀賞價值

鳶尾葉片碧綠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園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優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壇用花。其花色豐富,花型奇特,是花壇及庭院綠化的良好材料,也可用作地被植物,有些種類為優良的鮮切花材料。國外有用此花作成香水的習俗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