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績效管理中的誤區?

績效管理如今在中國已成為一個“顯詞”。跨國公司一直重視績效管理,自然不必多言。中國本土企業,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其領導人至少在理論上已意識到績效管理的重要性。雖然部分企業的管理者還在被“上(績效),還是不上”的哈姆雷特式問題所困惑,不少早起的鳥兒已通過各種方式在企業中開始引入績效管理的理念和實踐,建立績效管理系統,實施績效管理和衡量,把績效管理同企業其他管理體系聯繫起來。部分企業已經收穫到績效管理的果實。

然而,績效管理在中國畢竟是一個較新的理念。傳統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仍在影響著企業管理者乃至企業的任何一名員工。在實施績效管理的過程中,由於傳統管理文化和意識的影響、對新的績效管理理念的不完整的理解、績效體系設計和執行者的經驗和技能的侷限等原因,種種誤區充斥於績效管理實踐中。筆者根據多年的績效管理實踐、績效管理諮詢和績效管理教育的豐富經驗,在眾多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績效管理實踐亂像中總結出績效管理的十四個認識和執行誤區以示眾人,希望能幫助中國本土企業管理者避免績效管理的陷阱,走出績效管理的誤區。

步驟/方法

誤區之一: 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為什麼要管理企業及企業內員工的績效?目的顯而易見: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績效管理系統同企業的戰略、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相當多的中國企業在導入和實施績效管理時僅著眼於績效管理體系本身,忽視甚至割裂績效管理同企業其他方面的聯繫,為績效管理而績效管理。陷於該陷阱的企業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沒有利用績效管理系統向企業所有員工發出完整的、正確的信息:企業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該戰略目標?企業關注、注重的是什麼?企業重視並獎勵員工的何種行為?如何創造價值?……有效的績效管理系統必須是最適合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向員工傳達企業的價值觀、願景和戰略目標,給員工描繪企業大的“圖畫”,激勵全體員工為達成企業願景和戰略目標而努力。

誤區之二: 照抄照搬,盲目模仿

企業的管理體系必須充分考慮企業的特點、發展階段、戰略目標、員工知識、技能、能力等。不顧企業自身特點,盲目模仿、沿用其他企業管理實踐只能導致水土不服。一個企業的績效管理實踐可能幫助該企業創造價值,但卻不一定能幫助另一個企業創造價值。即使兩家企業生產同一產品或提供同一服務、處於同一區域內、員工說同一語言或方言,兩家企業肯定會存在差別。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企業實行“拿來主義”,如把別的企業(尤其是績效優秀的跨國公司)的績效管理表格和績效評估打分方法拿來,或稍作修改、或原本造搬,即在本企業推行。尤其是目前流行的所謂“最佳實踐”大行其道,加之不少諮詢公司推波助瀾,使不少急於提高企業績效而又不知從何入手的管理者們紛紛仿效,其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事與願違。殊不知,在管理中沒有“最佳的實踐”,只有“最契合”的實踐。同樣,在績效管理中,只有對企業的發展狀況、戰略和經營目標、價值觀、企業文化等進行充分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能解決本企業績效問題的千金妙方。

誤區之三: 重績效考核,輕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乃一系統,包括績效計劃、績效反饋、績效考核和績效激勵和發展等四個階段。然而,不幸的現實是不少本土企業多關注績效考核,而忽略績效管理的其他環節,尤其是績效反饋。績效考核僅是績效管理流程的一環。僅關注考核而忽略績效管理的作法如同一學生僅關注測試結果而忽視平時學習和知識提高一樣荒謬。績效管理乃一動態過程,它通過績效計劃而設定績效目標,並明確達成目標時的激勵。通過目標管理界定員工的行為,清楚的目標和透明的激勵制度使員工清楚知道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即會獲得何種結果和收穫。然而,在執行的過程中目標是否能達成還取決於許多因素。員工自身的努力和投入、員工的知識和能力、工作環境、組織中的障礙、資源的缺乏等都將制約績效目標的達成。從企業的角度,應該持續跟蹤和關注員工在績效週期內的績效,通過反饋、指導、培訓、清楚組織內影響績效的障礙、提供支持等各種方式,幫助員工實現既定目標。管理者的角色不是在制定目標當“甩手掌櫃”,袖手旁觀,而是要作諮詢師、教練、後勤主管。績效評估和績效激勵(發放獎金)工作完成還不是績效管理週期的終點。為了未來績效的達成和提高,管理者還應該同員工共同制定員工的培訓和發展計劃,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在職指導和培訓、崗位調動、參加內外部培訓課程等方式,提高員工的知識、技能和勝任能力,以便在新的一個績效週期中在績效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誤區之四: 重員工個人績效管理,忽視企業整體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主旨是企業戰略和經營目標的達成,其手段是通過員工個人目標的實現從而帶動企業整體目標的達成。然而,在管理的現實中,管理者們往往是本末倒置。他們多關注於員工個人績效的管理,輕視、甚至忽視企業整體績效的管理。其實,企業整體績效管理才是管理者應該關注的重點,員工的績效管理是工具和過程。某飲料企業原僅考核員工的個人業績,沒有從企業整體業績方面入手,結果顯而易見:員工績效好不能帶來企業績效優異。高績效的企業往往設有績效管理委員會,由企業高層親自領導,其成員包括企劃、財務、人力資源等部門負責人,他們的任務是確保企業的戰略和經營目標能層層分解到員工個人,使員工的工人目標與企業的目標協調一致,不僅管理員工的績效,而且使團隊、部門、企業整體的績效有機地聯繫起來,得到很好地管理。

誤區之五: 把績效考核簡單化

不少企業把績效考核的目標和用途簡單化。對於他們來說,考核=打分=發獎金,即通過績效考核對員工的績效打分,然後把績效分數機械地同薪酬,特別是員工的月度、季度、半年或年度獎金掛鉤。把考核結果同薪酬直接聯繫沒有錯,而且在中國企業中還應該加強、普及。但是,績效考核的目標是多重的,考核的結果更要廣泛地運用在員工招聘、培訓和發展、晉升等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通過績效考核,發現企業招聘的員工是否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所真正需要的人才;通過績效考核,發現員工的知識和技能同企業為實現戰略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之間的差距,從而制定培訓和發展計劃;通過績效考核,不僅通過財務方式進行激勵,獎勤罰懶,還要通過其他方式,如公開表揚、晉升,對績優員工進行激勵。

誤區之六: 片面追求考核指標量化

績效衡量的指標最好要可量化,避免評估者主觀的偏差,本來是好事。然而,儘管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不走極端。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企業的管理者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對於企業和員工的績效沒有評估,或即使有評估,也是依據主觀判斷為主,人為因素佔很大份量。在西方管理理念引入中國後,企業管理者們認識到傳統的績效評估方法的弊端,轉而追求一切衡量指標皆可量化。實際上,並非一切績效衡量指標都需量化,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一切皆要可衡量的想法最多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化想法。一味追求衡量指標量化暴露了中國企業中管理人員因為文化的因素不願直面員工,尤其是績差員工,不願提供負面反饋意見的思想。同時,一味追求所有指標可量化還反映了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所有者)對中層管理人員執行績效考核的能力的不信任的心態。不少民營企業老總對下屬缺乏信心,有的甚至懷疑主管人員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希望所有衡量指標都能量化,最好通過系統軟件即可生成考核結果。

誤區之七: 績效系統建立後一勞永逸

績效管理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止、僵化的體系。建立了績效管理體系不等於管理工作一勞永逸。除了管理體系,尤其是績效管理工具自身內在的缺點,外部變化的經濟、政治、技術、社會環境對企業的績效管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也帶來新的機遇。縱觀績效管理理論和實踐演化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績效管理的理論不斷在創新,績效管理的實踐不斷在演化。從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霍商試驗,一直到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關鍵業績指標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經濟增加值和平衡計分卡,西方的管理學者和企業管理的實踐家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績效管理的探索和改進。何況,一種績效管理實踐是否適合一企業,在管理實踐中需要針對本企業特殊的文化作出何種修訂,如何博採各種績效管理工具之長為本企業所用,都是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管理者們所必須思考並不斷解決的問題。今天的中國企業管理者們已經對“做,還是不做”這一績效管理中哈姆雷特式經典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在導入並建立了本企業的績效管理體系之後,還要不斷就其他諸如“改,還是不改”,“棄,還是不棄”等更多哈姆雷特式的績效管理問題不斷思考、探索、嘗試。

誤區之八: 忽略績效反饋

績效管理的最根本目標是不斷提高員工和企業的績效,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因此,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績效反饋相對是一更重要的一環。忽略績效反饋環節,把績效管理靜止化地對待的思維和實踐對企業不斷改進和提高的殺傷力極大。

員工個人績效好壞決定了企業整體的績效水平。並非在員工績效出現問題時才需要績效反饋。員工有清楚的績效目標並經常收到反饋時才能做得最好。只有持續地提高和改進員工的個人績效,才能實現企業整體目標的達成。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是否按造既定的工作目標和標準執行日常工作,有無偏離預訂軌道?管理人員有責任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對此進行跟蹤,發現績效問題應立即向員工提出,同員工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為改進員工的績效水平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及時、具體、頻繁的反饋能幫助員工保持良好的績效水準並改進績效以達到企業的要求。如改善影響員工發揮個人才能的環境、提供培訓和輔導、提供工作設備支持等,以協助員工克服績效障礙、提高工作技能、增強工作信心,從而最終達成或超越既定工作目標。

誤區之九: 追求目標設定的魔方

績效目標的設定是績效管理流程的第一道步驟。一個好的績效目標要滿足具體、可衡量、可實現、與工作相關、時間性的要求。為了使績效目標成為員工本人的努力目標而非企業或主管強加於其的目標,在設定目標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和員工應充分溝通,就目標達成共識。然而,在本土企業中,許多管理人員把目標設定看成是頭痛的事情。所以,他們期望諮詢公司能提供一種績效設定的魔幻祕方,不用直接面對員工,省略溝通、討論(甚至爭論或爭吵),即可設定科學、客觀的績效目標。

某大型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在同下屬企業的經營者設定績效目標時深感頭痛。坐在集團公司總部的管理人員自知對企業和經濟環境的瞭解不如子公司經營者“門兒清”,由於自身的利益關係,委託人(其實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委託人)和代理人對於子公司經營目標設定的過程充滿博弈。該企業的管理人員希望諮詢公司能幫助其制定能自動設定經營績效目標的公式,這樣,企業管理人員不必每年同下屬企業經營者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誠然,這樣的想法是天真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瞭解企業的外部運行環境和內部運作特點、瞭解下屬的工作、把企業的目標分解成員工的工作目標是管理人員的天職,不可推卸的責任。

誤區之十: 追求考核指標的窮盡

一些企業管理者希望考核面面俱到,不管細枝末節,凡是員工做的工作,都要考核,否則員工就會偷懶,不願從事不被考核的工作。

實際上,考核指標的選取一定要特別慎重。企業進行績效考核要著眼於正確的績效衡量指標。可以用來考核的指標非常多,企業要找出能驅動價值創造的績效目標,判斷其對企業的影響。績效管理的目標是確保員工做正確的事情。過多的考核指標只會分散員工的關注重點,使得員工不得不“眉毛鬍子一把抓”。對於企業來說,管理需付出成本。面面俱到、細枝末節的衡量指標只會加大管理成本、分散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注意力。此外,指標要簡單易懂,複雜的考核指標只會困惑員工。

誤區之十一: 工具力求最新穎

不少企業在引入績效管理時對於績效管理和衡量的工具求新、求全,片面地以為新穎的、被大多數高績效企業採用的績效管理和衡量方法一定能夠幫助自己的企業提高績效,完全忽視績效衡量方法所要求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匹配程度。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等績效管理工具等不僅需要實施企業的管理和信息系統支持,還需要外部信息必須能夠得到。

近年來,平衡計分卡在中國大行其道,受到企業管理者的追捧和青睞。殊不知,平衡計分卡這樣的先進的績效管理和衡量工具的運用需要組織其他方面的配合。首先,平衡計分卡是聯繫企業戰略和績效管理、幫助企業成功實施、溝通、診斷戰略的有力工具。通過平衡計分卡,企業可以把組織的目標逐步分解到部門、員工,使個人的目標同部門和組織的整體目標協調一致。所以,應用平衡平分卡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企業必須有清楚的戰略目標。其次,平衡計分卡所包含的衡量指標覆蓋四個維度,可達20個之多。因此,企業必須有較好的信息系統支持衡量指標的跟蹤和衡量。第三,平衡計分卡理念是在西方績效管理成熟、成功的企業多年的實踐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很難想象一個從來沒有實施績效管理、沒有建立績效文化的企業能夠成功地使用這樣複雜的績效衡量工具。萬丈高樓平地起,其基礎工作不能跳過。否則,基礎不紮實將導致後續工作輕則達不到預期目標,重則事與願違,南轅北轍。

誤區之十二: 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

人們以往認為績效管理僅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這種觀點僅對了三分之一。實際上,員工的績效關乎整個企業。如此重大的任務不能只交給人力資源部門來承擔。績效管理應成為部門經理、員工個人、人力資源部共同承擔的工作,儘管每一方擔負的職責有所區別。建立高績效企業文化是從公司高層到每位員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離開絕大部門管理人員及所有員工而僅靠人力資源部門推動的績效管理體系註定是要失敗的。

在績效管理中,正確的管理模式是部門經理對績效結果負責而人力資源部對流程負責。人力資源部的職責是建立整個企業的績效管理體系,包括政策、流程和工具。職能部門管理人員必須對其所管理的部門及員工的績效負最終責任。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如果你的狗不叫,你就得自己親自叫。精明、職業的經理早已意識到自己部門目標的達成必須依賴全體員工的承諾和投入,所以積極協同人力資源部門管理部門和員工績效。員工個人更不應成為績效管理的旁觀者。績效管理關乎員工的切身利益,員工應積極參與到績效管理的每一個步驟中。在不少企業中,績效反饋和支持工作以及績效發展做得還有很大欠缺。在這樣的組織環境中,員工要主動要求主管人員給予績效反饋和績效支持並同主管分享自己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要求主管人員和公司給予培訓等方面的支持。

實踐證明,只有管理人員、員工和人力資源部共同積極參與的績效管理才能達到最大化的目標,實現多贏的結果。

誤區之十三: 考核過於頻繁

既然績效如此重要,管理人員關注績效考核本不應該受到指責。但是,事物往往過猶不及。在筆者的諮詢和培訓過程中,發現不少企業管理人員希望每月對員工的績效進行考核。其實,無論績效管理抑或績效考核,管理人員都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管理人員來說,時間是最寶貴、最稀缺的管理資源。過於頻繁的考核利大於弊。第一,如若嚴格執行,勢必加大管理成本;第二,在管理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過於頻繁的考核必定導致考核流於形式,走過場。其最好的結果是沒有帶來任何正面的結果,其最壞的結果是使績效考核和績效管理變成管理人員不願從事、員工認為毫無意義的管理官僚主義和管理笑話。

誤區之十四: 工具的不當使用

績效管理和衡量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工具的幫助。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管理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不斷更新績效管理和衡量的理念,探索新的考核工具,如目標管理、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智力資本顯示器(IC Monitor)等。

然而,在不少企業中,績效管理工具使用不當的情況普遍存在,其中最嚴重的是360度評估。360度評估,也稱多角度評估,主要是通過上司、下屬、同僚、客戶等的反饋,克服傳統評估工具僅由上司考核下屬而造成的單一績效信息收集渠道、主觀性強的弱點。360度評估的結果多應用於員工開發、晉升、績效改進等方面。但是,在不少國內企業中,360度評估結果被應用於同薪酬聯繫。這樣,360度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將大打折扣。某民營企業老闆在對360度評估有了一知半解後引入本企業,對管理層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使用,並同年終獎金掛鉤。其結果是被考核員工怨聲載道(當然在該企業的獨特文化中沒有人敢公開提出不同意見),在評估其他部門同事時“留一手”或“使絆子”,造成部門之間不合作甚至敵意和互相拆臺。360度評估結果的扭曲可想而知。

以上總結了中國本土企業在績效管理實踐過程中容易陷入的十四個主要誤區。套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管理績效)的企業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一個企業能否不斷髮展,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持續競爭優勢,關鍵之一是要有一套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建立高績效文化,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的績效。從這一點來說,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但是,即使企業能從認識上重視績效管理,從管理實踐上實施績效管理,由於中國本土企業在導入和實施績效管理中存在的以上一個或幾個主要誤區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小誤區,企業對績效管理的投入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對績效的期望沒有達到,績效管理的初衷沒有更好的完成。不成功(沒有達到應有的績效水平)的企業又都是不同的。因此,中國本土企業的管理者們在績效管理的路上還任重道遠,不僅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決心,還要跨過績效管理中的種種陷阱,實施科學的績效管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