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從字面意義上便可知其範圍涵蓋多個國家。因此,它又被稱為多國公司、國際公司、環球公司等。1974年,經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做出決議,決定聯合國統一採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

跨國公司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結果,是壟斷資本主義深入發展的產物。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是於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通信技術、交通方式的巨大變革,大大增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輸出的需要增加,於是便出現了少數跨國公司。

結合跨國公司的發展歷史和其特徵,定義跨國公司為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讓技術等方式,在世界各地尋找最優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進行國際化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活動的以獲取最大利潤的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壟斷性的國際性企業集團。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已然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跨國公司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快速的信息傳遞和資金跨國轉移等方面的優勢,在佔領原料、市場和勞動力等資源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能優化全球的資源配置,緩解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新矛盾,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其表現為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與發展中國家的原料、勞動力、土地等優勢互補,既滿足了發達國家資本輸出、對外貿易的需要,繞過貿易壁壘,直接在優勢區域生產,大大增強其產品的競爭力;也滿足了發展中國家對資金、技術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其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利於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工業化的發展,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目前,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貿易以及國際技術貿易。其實力的日益壯大,在促進國際經濟的發展的同時,有利於推動技術革新,併為其對國際政治的重大影響提供了基礎。

改革開放後,中國也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也給國內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迫使它們提高技術、進行科學管理以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提升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實力,也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改革。

近期 ,中國式的跨國公司的海外併購熱潮再起。聯想用10億元收購了巴西當地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CCE公司;海爾用36億元收購新西蘭最大家電製造商斐雪派克;而華為又傳出將新增130億元擴大在英國的投資;三一重工收購了混凝土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萬達收購了美國AMC院線。但國內企業中仍然沒有一家與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相匹配的跨國品牌企業。這便對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塑造、管理水品提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及國際政治的變化,跨國公司佔有了較大的權力資源,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實體,也是一個政治實體。跨國公司將其經濟權力轉化為政治權力,從而在不同層面上影響國際政治的發展。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爭取跨國公司的投資設點,各個國家間相互競爭,出臺各種政策以吸引跨國公司。從而,增強了跨國公司對國際政治的外交影響力。如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為了吸引外資,也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僅增加了我國的稅收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提升。

第二,跨國公司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企圖干預東道國的內政,甚至參與顛覆其政權的活動。如1954年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參與了推翻危地馬拉總統阿本斯的政權顛覆活動;谷歌憑藉其在中國及世界的影響力,以退出中國市場相要挾,逼迫中國政府放棄網絡審查制度等事件。

第三,跨國公司的跨國兼併在經濟上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但如果一個國家的電力、網絡、交通等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行業的控股權被外國公司所掌控,其經濟主權遭受侵犯後便很難保證其政治上的獨立。因為從根本上說,政治力量變化背後隱藏的是經濟的變化更迭。

由於跨國公司在經濟上強大的實力和競爭力,它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一定程度上,它弱化了民族國家的主權。國際政治經濟學家蘇珊·斯特蘭奇指出,由於“大企業—不論私營的還是國營的”控制生產結構而侵蝕國家的傳統獨特權力,是各國的生產結構不再牢牢地處於各國政府的控制之下。同時,在它影響東道國政治的同時,它在世界範圍內的格局部署也影響著母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總的說來,跨國公司的發展已深深地滲入到了國際政治過程中,並以其獨特的方式改造國際政治、經濟的面貌。

跨國公司使國際政治、經濟相互依存程度加深,而帶來的跨國經營風險國際化、干預東道國內政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轉嫁汙染等諸多損害東道國利益的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合作,儘量規避其所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應肯定其對國際政治、經濟面貌的改造和發展的重要作用。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