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到安化茶馬古道怎麼去,益陽到安化茶馬古道公交線路自駕線路現在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到了那裡還不知道怎麼走,白白的浪費了半天時間找路了!一定要記得益陽到安化茶馬古道公交線路哦,不然會走丟的!
步驟/方法
安化茶馬古道公交線路
從益陽坐至安化的車,至江南(未到安化)下,轉去高城的車,茶馬古道風景區在高城。
汽車經益陽/桃江/馬跡堂/小淹/江南/安化/洞市到高城(220KM)
梅城鎮有到茶馬古道的車。
安化茶馬古道自駕線路
益陽到安化茶馬古道自駕線路
益陽——桃江——馬跡塘收費站(直走)——小淹鎮——江南鎮(江南車站右轉)——洞市——高城。
景區簡介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祕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迴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景區文化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為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遊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遊”,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聯盟為了戰爭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並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為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在安化置縣(1072年)以前,這裡地域荒野,人丁橫蠻,不服當時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禮,謔稱“梅山峒蠻”
景區歷史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