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校生的管理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點,探討住校生管理的方法、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徑,對於住校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學校抓好學生管理工作、促進學校的發展也有著重大作用。
那麼,教師具體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1. 勤入班級,瞭解學生情況
教師與值班教師要勤入班級,瞭解學生情況。特別是早晚自習,教師都應該堅持按時到位。對於一些集體活動,要予以重視,說到做到,儘可能多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就在他們身邊,並能與他們同甘共苦、榮辱與共、肝膽相照。這樣,學生也勢必會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聽從教師的安排,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2. 多進寢室,貼近學生生活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所思,同時,教師也要知道學生的所想。
雖然住校生晚上回的是宿舍,但學校仍要給它們一種家的感覺,尤其是讓他們從心理上感覺到家的溫暖。在宿舍,學生遠離了課桌椅,他們的心理也開始放鬆,往往會和教師能夠坦誠交流。因此,教師要多到他們的“家”去看看,多和它們交流,用一顆坦誠的心去了解沒一名住校生,去發現他們更為真實的生活,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教育他們。
3. 注重細節,愛生如友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則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
住校生因遠離父母,迫切需要教師對他們的關愛。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細節,發現學生思想出現波動時要及時幫助他們調整;發現他們身體不舒服時,要及時指導他們就醫,並關注病情的發展變化,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在像朋友、像親人一樣關心著自己。同時,教師還要經常向學生宣傳安全知識,增強學生的自我防範意識。比如,妥善保管物品,貴重東西要寄存在教師或生活教師處;現金要及時存入銀卡卡或寄存在教師和生活教師處;離開宿舍和睡覺時要關好門窗,鑰匙要隨身攜帶等。
4. 組織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現在的學生個性和自我表現意識極強,如果教師一味說教,反而急哦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實踐證明,學校多組織活動把習慣培養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強對住校生心理引導的有效辦法。
組織課外活動能充實學生的生活,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識和創造才能。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如文學社、劇社、合唱團、畫社等,為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青春風采的舞臺,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還可以利用週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以此激發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
5. 家校聯合,共同育人
住校生一週只回家一次,與父母的溝通有限,所以學校、家長、學生三方加強交流十分重要。家校聯絡的方式有很多,如家長會、電話、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家訪等。
學校在單方面關注、教育住校生的同時,也要鼓勵家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儘量抽出時間,到學校找教師、任課教師和生活教師瞭解自己子女的具體情況,同時還要淡化家長的權威意識,讓他們多傾聽學生內心的快樂和煩惱。一旦發現學生有情緒或心理上的微妙起伏,家長也應及時疏導,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減壓方法。
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取得進步,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他的習慣。因此,讓住校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學校住校生管理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標。
應該注意的一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要講究方法,要抓住學生心理、生理的需求,要體現關愛,要以理服人,一制度管理人。只有這樣,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才能少花點力氣,少走一些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