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大米-無公害大米生產中農藥的合理替換?

Tags: 營養, 大米, 農藥,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對食用有機大米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以往,我國稻米生產注重的是產量,對稻米品質不重視,稻米生產過程中過量使用或濫用農藥,造成一些有害化學物質積累殘留在大米內,人吃了以後會有不良後果。無公害大米生產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提出來的。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一般選擇受工業“三廢”影響少的地方,來自環境的汙染少,大米中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我們用來防病治蟲的農藥,按以往習慣,許多高毒、高殘留的有機磷農藥都應用在水稻生產中。按無公害大米生產要求,就要少用農藥,儘量用低毒、低殘留、對人體危害少的農藥,因此要把以往的用藥習慣進行改進,淘汰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食材

​ 無公害 大米 生產基地一般選擇受工業“三廢”影響少的地方,來自環境的汙染少, 大米 中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我們用來防病治蟲的農藥,按以往習慣,許多高毒、高殘留的有機磷農藥都應用在水稻生產中。按無公害 大米 生產要求,就要少用農藥,儘量用低毒、低殘留、對人體危害少的農藥,因此要把以往的用藥習慣進行改進,淘汰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方法/步驟

水稻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病蟲害:
水稻生產過程中主要會受到“四蟲四病”的影響,“四蟲四病”指的是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稻薊馬、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稻曲病。這些病蟲常年都發生,有一定的規律性。象水稻二化螟在浙江每年發生四代,每代危害物件不盡相同,第一代二化螟主要在早稻上危害,常年中偏重發生;第二代二化螟主要在單季晚稻上危害,常年中等發生;第三代二化螟在單季晚稻、連作晚稻上危害,發生期長,一般中等偏重發生;第四代二化螟主要在連作晚稻上危害,一般中等發生,該代二化螟不具有完整的世代,以高齡幼蟲在稻樁及稻草上越冬。白背飛蝨、褐飛蝨及稻縱卷葉螟屬遷飛性害蟲,主要在每年的6月份梅雨期從南方稻區遷入我地,在早稻繁殖一代後成為本地蟲源,一般遷入代在早稻上中等發生,早稻收割開始後就近人到單季晚稻上危害,常年中偏重發生。另外,在水稻生長前期會受到稻薊馬危害,中期會受到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後期會受到稻曲病、穗蚜等危害。因此,我們在無公害大米生產過程中不用農藥防治病蟲目前尚不可能,關鍵在於如何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來防治病蟲。

以往常規藥劑防治習慣:
自有機氯農藥在水稻上停用以後,有機磷農藥成了主要的農藥。從水稻種子播種開始,農民就喜歡用呋喃丹撒在秧板上防治稻薊馬、二化螟,因為呋喃丹毒性高、殘效期長,防治害蟲的效果好。但與此同時把田間害蟲的天敵也毒殺了許多,往往會引起害蟲再度猖蹶。秧苗移栽前又用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防治稻飛蝨、蚜蟲。同時,又用稻瘟淨、異稻瘟淨、葉青雙等中毒以上的農藥防治水稻病害。上述幾種有機磷農藥毒性都在中毒以上,用這些農藥防治病蟲生產出來的大米,其內部的有機磷含量非超標不可。因此,常現的用藥方法不僅對環境汙染大,生產出來的大米有毒物質含量高。

​常規農藥的合理替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應運而生。一些生物農藥不僅對害蟲防效高,其殘留對人體沒有一點傷害,在無公害大米生產過程中應儘量用那些對環境汙染少、對人體無害的生物農藥來防治病蟲。經過我們近幾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水稻種子可用吡蟲啉拌種,可有效防治水稻秧苗期稻薊馬、稻飛蝨的危害,代替以往用呋喃丹撒秧板的習慣;秧苗移栽前用一次銳勁特,可有效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的危害;防治二化螟可用生物農藥蘇特靈,在卵孵、低齡高峰前用藥,代替以往常規農藥三唑磷;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可選用中毒農藥毒死威(或毒死蟬),代替高毒農藥甲胺磷;防治蚜蟲、稻飛蝨可選用吡蟲啉系列農藥,代替以往常用的樂果、敵敵畏。稻曲病、穗頸瘟的預防選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稻曲寧、瘟曲剋星等混配藥劑,替代以往在水稻破口齊穗期用三環唑、粉鏽寧預防。通過這些低毒高效農藥替代使用後,稻米上的有機磷含量會大大降低,無公害大米生產才有可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注意事項

我國稻米生產注重的是產量,對稻米品質不重視,稻米生產過程中過量使用或濫用農藥,造成一些有害化學物質積累殘留在大米內,人吃了以後會有不良後果。無公害大米生產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提出來的。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一般選擇受工業“三廢”影響少的地方,來自環境的汙染少,大米中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我們用來防病治蟲的農藥,按以往習慣,許多高毒、高殘留的有機磷農藥都應用在水稻生產中。按無公害大米生產要求,就要少用農藥,儘量用低毒、低殘留、對人體危害少的農藥,因此要把以往的用藥習慣進行改進,淘汰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