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上海文玩古琴館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餘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方法/步驟

古琴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端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鑑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古琴鑑藏要領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鑑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乾;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鑑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儲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鑑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準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上海文玩古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