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還是不手術?

  三大因素促“腰突症”發生

  1.腰椎間盤的生理性退變

  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20歲左右就已經開始,纖維環變性、增厚、彈性減小;30~40歲時椎間盤進一步失去彈力及膨脹效能。椎間盤沒有血液迴圈、 修復能力較差,加之脊柱每年400~500萬次的活動頻率使腰椎間盤受到來自不同方位的應力,易發生萎縮、彈性減弱等退行性病變。

  2.創傷、勞損

  外傷及積累勞損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雖生理前凸,椎間盤後薄前厚,人們在彎腰時,髓核向後方移動而產生反抗性彈力,其彈力的大小與負重壓力的大小成正比。如負重壓力過大,纖維環的退變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衝破纖維環固定而膨出、突出或脫出。

  3.受寒

  椎間盤受寒後使腰背部肌肉痙攣和小血管收縮。區域性血液迴圈減少,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同時,肌肉的緊張、痙攣導致椎間盤的內壓升高,特別對於已經變性的椎間盤,更可造成進一步的損害,致使髓核突出。

方法/步驟

  認識上的六個誤區

  誤區之一:腰腿痛不算病。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幾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統。這種病不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還會引起下肢麻木、冷涼、無力,甚至癱瘓和大、小便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誤區之二:腰腿痛治不好。其實,腰突症治療的總體效果非常好,通過嚴格正規的治療,優良率在95%左右。

  誤區之三:迷信影像學檢查結果。CT檢查假陽性假陰性並不少見,只做CT檢查,非常容易漏診、誤診。MRI(磁共振)對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率 達90%以上,但有腰椎畸形者或機器效能欠佳者,其診斷準確率常受影響。所以,應結合患者發病年齡,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發作規律、腰部外形及活動 度、物理檢查等多方面加以綜合分析與判斷。

  誤區之四:迷信某一種治療方法。腰突症有手術和非手術兩類治療方法。每一類方法中又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沒有一種方法能“包打天下”。因此,應嚴格選擇病例,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由醫生來選擇合適的治法。

  誤區之五:對手術的誤解。通常來說,膨隆型、不完全突出型的患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的方法獲得治癒;而完全突出型、突出破裂型和髓核遊離型的患者,則只有通過手術的方法才能治癒。

  誤區之六:對診斷上基本概念的誤解。應明確兩個概念:①椎間盤膨出不等於突出當椎間盤退行性變。②突出不等於突出症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腰椎間盤突。例如,我們在CT片上發現患者腰4~5椎間盤突出,但患者並無鄰近的神經根刺激或壓迫症狀,就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傳統方法無法根治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疾病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牽引、鍼灸、按摩、外敷等,這些方法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治好疾病,結果導致疾病反覆發作,治療費用不 斷增加。溫州手足外科醫院專家指出,手術治療雖然適應症相對較多,但風險大,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和痛苦大,而且費用也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不少患者自此對 治療失去信心,結果導致症狀加重,直至肌肉萎縮、癱瘓。

  微創時代來臨,不開刀,效果好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腰椎間盤突出治療越來越“顯 微化”,許多過去需要開刀才能解決的病症,現在僅需微創介入治療就能解決問題,其中臭氧技術,射頻技術,椎間孔鏡技術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受到病人 的青睞。尤其是椎間孔鏡具有微創小、安全性高、時間短等優點,並且還可以用於治療骨關節炎、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等。

  專家提醒: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應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適當進行原地活動或腰背部活動,可 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勞。鍛鍊時壓腿彎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提重物時不要彎腰,應該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後慢慢起 身,儘量做到不彎腰。如疼痛症狀難以緩解,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