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桑巴以及桑巴在巴西人心中的地位,熟悉巴西的人都會說:“桑巴已經滲透到了巴西人的血液中!”“沒有桑巴就沒有巴西的狂歡節!”。誠然,狂歡節在巴西早已有之,但它能延續發展,達到今天的巔峰,確實與桑巴密不可分。如今,桑巴成了巴西的代名詞,一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民族的符號。19世紀末,巴西奴隸貿易的逐漸取消和奴隸制度最後被廢除,使巴西黑人獲得瞭解放,他們興高采烈地將帶有濃郁非洲風格的舞蹈和非洲傳統的打擊樂器帶進了巴西狂歡節,又融入了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的音樂舞蹈風格,狂熱豪放的桑巴舞就此問世,並很快變成了狂歡節上的主導音樂舞蹈。
桑巴舞蹈激烈、熱情、歡快、活潑,舞者全身搖曳生姿,令人想起樹葉在風中劇烈地抖動。桑巴歌曲則充滿抒情,又不乏戲謔與詼諧。音樂家們每年都要創作新的狂歡節桑巴進行曲,或歌唱新生活,或鍼砭時弊,或嘲諷貪吏,嬉笑怒罵,妙趣橫生。
“桑巴”(samba)源自一個非洲詞semba,意即“肚皮舞”,最初是非洲的一種搖擺舞,它進入巴西后,有記錄可查的是1875年第一次出現在巴伊亞的節日慶典上。巴西現有的桑巴舞形式多樣,舞廳的、狂歡節上的以及巴郭德的(較慢的聖保羅樣式),均為其中的幾種。狂歡節上跳的桑巴舞在各個城市也不盡相同。大部分人都會在打擊樂器的激情敲擊下,腳踩樂點一重一輕,自然地屈膝彈動,構成全身鬆弛、節奏強烈的意境。早在1928年,里約熱內盧就出現了被稱為“桑巴學校”的表演團體,從那時起到現在,桑巴學校一直是狂歡節桑巴舞大賽的主角。
如今,此類學校遍佈全國各地,而其中的佼佼者多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僅此一城就有50所之多,大些的桑巴學校參加者達4000餘人。里約熱內盧市中心還修建了桑巴舞比賽專用的露天劇場(也是狂歡節遊行的主看臺),巨大的劇場長600米,兩邊有階梯式的看臺和包廂,設有6萬個座位,能容納7.5萬名觀眾。這些學校分為一類和二類,每年狂歡節時進行比賽和參加表演,奪冠者可得到百萬美元的獎金。為組織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活動,每個學校都要提前半年為下一年的狂歡節作準備,從設定主題、挑選舞蹈人員到舞蹈編排,都達到了非常專業化水平,整個過程嚴格保密,以期出奇制勝,一舉奪冠。
“桑巴”對巴西人的意義,如同“探戈”對阿根廷人一樣。在這兩個國家我們都曾生活過相當長時間,他們對各自民族舞蹈的迷戀和執著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時間一長,我們由最初的困惑變成了理解、喜愛與欣賞。這兩種舞蹈最初都來自社會的最底層,來自流落異鄉的苦工,來自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他們通過這些舞蹈和歌曲宣洩生活的艱難、苦悶和憂鬱。正如巴西人在歌中唱的:“自從有了桑巴,我用歌聲驅趕憂傷。”桑巴、探戈分別成了兩國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群眾性和不斷完美的藝術性又令這些歌舞在社會上得以廣泛流行。在巴西,桑巴比賽和表演是狂歡節的中心內容,桑巴的熱歌勁舞讓狂歡節異彩紛呈,高潮迭起,桑巴給巴西人帶來無比快樂,也推動著巴西文化藝術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