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兒子放學的路上,途經一個十字路口時,綠燈亮了我一喊:“let's go!”,兒子趕緊按了一下喇叭,隨著喇叭聲我“加油門”騎了過去。
“媽媽,謝謝你能記著我說的事兒,我真是太高興了!”站在前踏板上的兒子興奮隨風而飄。感動瞬間掠過,深深的愧疚湧上心頭。今天是因為心情好才允許他站前面,並且配合他玩這個小遊戲。之前我總是不容他說完就粗暴的拒絕,沒考慮他的感受,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在無理取鬧。
沒想到因好心情的一個無意之舉,帶給兒子的是如此大的快樂。其實,兒子的快樂也許並不在於“摁了喇叭”,而是因為我“記著他說的事兒”。是對他要求的重視,對他想法的尊重。
方法/步驟
提到“尊重”是因為前兩天這則《14歲少女拒剪髮跳樓身亡》的新聞,花兒一樣的14歲少女李欣玥因拒服從學校讓剪短髮的規定,從自家窗臺跳樓身亡。痛心之餘和眾人一樣罵校規的無情,怨孩子不知道珍惜生命。冷靜下來想想李欣玥生前寫下的那篇《渴望得到尊重》的作文,我覺得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需要的或許並不是那頭長髮,而是父母(老師)對自己的尊重。
新聞中看到的,老師和父母都一直在用命令、逼迫的方式讓她去剪頭髮。如果父母或老師中有一個人能換種方式來處理,坐下來認真的聽-聽她的想法,結果或許是不一樣的。
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以家長自居,以成人自居,以愛的名義奴役著孩子。
“媽媽我吃飽了。” “吃這些太少,再把這碗粥喝了。”
他也許是真的吃飽了?!
“媽媽我不想穿這件厚衣服。” “天這麼冷,不穿會感冒的。”
他穿這件厚衣服真的是太熱了?!
“媽媽我不喜歡學XXX,總也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笨呀,這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知道用功呢?”
他真的是從心理上對這個興趣班抵觸?!
這些你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過沒有?
孩子的想法從未被得到過“尊重”,總是被我們大人“貌似合理”的拒絕。或許是因為我們從沒意識到:孩子需要尊重!
尊重是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是與人交往的前提。同樣,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愛他就首先要學會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