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中階段,隨著學習生活範圍的擴大以及自我意識的高度發展,高中生髮展出多樣性的情感。但兩極性和矛盾性仍然是高中生情緒的主要體驗。高中生的情緒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正所謂“血氣方剛”,情緒容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通過團體訓練使高中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身情緒特點,學會穩定情緒。成功時不欣喜若狂,失敗時不自怨自艾,悲觀苦惱。能用理智來思考情緒衝動的後果並意識到他人情緒和自我情緒的關係,考慮到群體情緒的問題,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
工具/原料
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學,團體心理活動,團體活動室
方法/步驟
不少學生傾向於認為情緒是由外部事件決定的:失敗了所以悲傷,受欺負了所以憤怒,獲得獎勵所以喜悅,遇到危險所以害怕……而心理學家艾利斯則指出,情緒是受到個體內在信念的影響的,面對同樣的事情如果個體做出不同的解釋,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而困擾我們的很多負面情緒,來源於我們心裡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幫助學生找出這些不合理信念,並改變不理性的思考邏輯,對於情緒調節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設計本活動的初衷所在。
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明白情緒與個人信念之間的關係。
幫助學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學習理性反思。
適用人數:人數不限,40人以下為宜。
活動場所:室內。
材料準備: 白紙,兩個紙巾盒。
活動時間:30分鐘。
準備階段,知識介紹
介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理論,告訴學生不合理信念對情緒的影響。幫助學生找出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1)災難化,過度概括化,貿然下結論:過度誇大事件的不良後果。如“教師這樣批評我簡直糟糕透了!”“我無法容忍他這樣拒絕我!”“張小米不喜歡我,沒有人會喜歡我。”“教師這樣批評我,一定是因為討厭我。”“如果有人說他很忙,沒時間見我,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不想理我。”
(2)只注意負面訊息,曲解正面訊息:如“他每次看到我就皺眉頭,一定是對我不滿。”“張小米跟我玩,只是因為可憐我。”“我竟然及格了?肯定是運氣問題。”
(3)完美主義,給自己制定太多缺乏彈性的目標:如“我必須每件事情都努力成功。”“只有每個人都喜歡我,我才有價值。”“只有成績好、朋友多、心地善良的人才可能得到幸福!”
暖身與分組
把全部學生分成兩組,分別為紅組和白組。由教師扮演“情緒大法官”。
活動實施
首先,給所有學生髮一張白紙,要求他們在白紙上寫下最近的一件讓自己特別煩惱、焦慮、內疚或痛苦的事情,並寫出為什麼這件事讓自己感覺這麼不好。把白紙對摺後,投進屬於自己組的那個紙箱內。當所有學生完成後,開始遊戲。每次每組派出一名選手,分別扮演“原告律師”和“被告律師”,由原告律師從對方組的箱子裡抽出一張紙條,大聲讀出“令人苦惱的事”,然後指控對方:“受害者之所以感覺煩惱,是由於被告方使用了錯誤的信念1(或2,3)!”並闡述理由,證明排除了不合理信念後,那件“令人苦惱的事”可以有更理性的處理。“被告律師”可以進行申辯,力求證明這件事是值得煩惱和應該煩惱的。三分鐘辯論後,“情緒大法官”可以邀請寫這張紙條的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由他來裁定哪位律師的話更有道理,說說自己的感想,勝利的律師為自己所在組加上一分。
兩組輪流扮演被告方和原告方,從對方的紙箱中抽取“令人……的事”,進行辯論,直到所有學生都參加過一輪辯論為止。邀請最終勝利組和挑戰組的學生分享感受。
注意事項
並不是所有煩惱(或悲傷、沮喪等)事件都可以通過調整理性信念而改變的,我們只是期望提示學生用這樣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如果寫紙條的學生最終仍堅持自己,仍然感覺不好,可以引導全班同學從其他角度幫他想辦法改善情緒,例如尋求朋友的幫助,找信任的人傾訴,轉移注意力暫時放棄解決等。
遊戲中,學生寫在紙條上的情緒理由很可能都是外部事件,而很少涉及內心想法,這就要考驗學生對情緒背後隱藏的內心信念的敏感性了。引導學生在遊戲最後討論出這樣的結果;每個人心裡都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常常反思和警惕不合理信念的影響。
創新建議
你可以對遊戲的形式稍作調整,把由一個學生評判,變成每次辯論後授權全班學生舉手表決,或者也可以由你獨自決定兩組同學的成績。
如果班級氛圍足夠安全,為了使活動效果更深入,你可以每次讓一名同學扮演“原告律師”,從全班的紙條中抽出一張大聲讀出;由寫這張字條的同學自己扮演“被告律師”。這種情況下的對質往往能起到更深的效果,只是在班級參與性上略有犧牲。
你還有什麼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