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進行學前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學前教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幼兒教育家長怎麼做?以下是blanche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如何做好幼兒學前教育吧!

  

  【生活習慣教育】

  【1】幼兒生活作息制度與小學生的作息制度有很大區別。幼兒入園後先吃早餐,而小學生則不允許遲到,而且一入學就進入學習狀態;幼兒在園可享受精心準備的午餐和晚餐,下午還有點心,而小學則沒有這些;幼兒在園可以午睡,而小學則不行;幼兒在園喝水、去廁所都有老師照顧,而在學校則靠小學生自己來完成;幼兒在園主要以遊戲活動為主,而小學生在學校主要以學習為主;幼兒沒有作業,而小學生則會有學習的壓力,放學回到家也需要複習功課等

  這些生活作息制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程度為基礎的,所以,針對這些不同,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入學前的訓練。比如教他們掌握一些簡單的衛生常識,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定時睡覺,早起早睡,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並逐漸縮短午睡時間,以使能夠適應小學作息;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床鋪,一人單獨睡小床;自己掌握大小便,便後自己能擦乾淨;能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等等。從獨立意識到生活自理能力,決定著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作息制度。

  【2】特別提示【必須學會的生活習慣】

  1. 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願望。

  2. 自己脫穿衣褲、鞋襪。

  3. 自己洗臉、漱口、刷牙。

  4. 能自己大小便,並能自己做好清潔。

  5. 能自己整理文具、書籍。

  6. 會認鐘錶上的整點。

  7. 會在飯前擺放碗筷。

  【3】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當幼兒轉變成小學生時,他的生活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學習將成為他主要的生活內容。這個時候,幼兒的求知慾非常旺盛,他們具有學習的激情,但這個時候,還是以啟發他的學習興趣為主,避免高強度高負荷的要求和重壓,關鍵是從開始就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從而能夠真正具備學習能力來應對長期的學習生活。

  參觀小學可以激發幼兒的入學熱情,小學裡豐富多彩的生活感染著幼兒,也吸引著幼兒,將有助於幼兒輕鬆入學。

  有意識地通過遊戲或完成某項作品等途徑,提高幼兒的專注力、控制力和堅持力,使其能夠入學後遵守課堂紀律,獲取到老師傳遞的內容,並能夠安靜坐下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開闊孩子的視野,激發幼兒求知慾和探索欲,使其能夠入學後對各門學科感興趣並喜歡學習。

  【4】特別提示【觀察孩子學習興趣的參考指標】

  1. 對不明白的事或現象,總愛問“是什麼”和“為什麼”。

  2. 別人講話時認真傾聽。

  3. 看書時坐姿端正。

  4. 正確地握筆寫字。

  5. 愛護書本及學習用品。

  6. 喜歡閱讀並喜歡與別人交流。

  7. 能辨認一些基本的圖形。

  8. 能辨認出不同的顏色。

  9. 能正確辨認上、下、前、後的方位。

  10. 能觀察並找出不同圖案之間的差別。

  11. 對數字有一點基本的瞭解和興趣。

  這些指標幫助我們考察孩子的求知慾、專注力、控制力、堅持性以及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輔導

  【5】提高融入集體的能力

  1加強幼兒的文明禮貌用語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家長要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尊重別人,不打擾別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關心集體,尊敬並熱愛師長,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等等。

  2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遊戲。

  在遊戲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合作、分享的樂趣,這種樂趣遷移到其他領域,有助於幼兒形成較好的與人交往能力。

  3多帶孩子參加聚會等活動。

  4聚會活動可以讓孩子結識不同的小朋友,學會在公開場合介紹自己,問候別人,有助於幼兒自信樂觀大方地適應新環境。

  【6】特別提示【孩子融入集體能力的參考指標】

  1.能夠在某方面或某幾方面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或他人。

  2.喜歡與人溝通,喜歡交流有意思的事情。

  3.會熟練使用禮貌用語,有責任心,能遵守秩序和規則。

  4.可以自己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5.具有很強的同情心,能夠理解他人,感受到他人的感情。

  6.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和問好,來了客人能夠有禮貌地問好。

  【7】培養孩子有意注意。   培養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們小學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遊、拼圖遊戲,這對培養有意注意很有益

  【8】控制孩子看電視。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於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身體健康教育】之篇

  【1】煉就健康的體魄------待入學的幼兒正處在新生活的轉折點上,格外需要科學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環境以及定期的身體檢查,這將有助於減少疾病影響入學以後的學習和生活。

  1專家建議的營養飲食。包括麵包、穀類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魚等以及相關的替代品雞蛋、豆製品,牛奶、乳酪、酸奶等,應避免過多的脂肪和糖。

  2學前兒童需要經常戶外運動和鍛鍊,以促進身體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可通過投擲、傳球、跑跳、攀登、隨音樂跳舞等運動鍛鍊大肌肉。

  3入學前應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及時發現身體疾病或存在的問題,以便抓緊時間使孩子在入學前得到治療。

  4多做些手工操作遊戲,鍛鍊小肌肉,鍛鍊眼手協調,如剪紙、摺疊、穿針線等等

  【2】特別提示【身體健康的幾項指標】

  [1.] 獨立、連續地平地行走20~30分鐘,不覺得疲倦。

  [2.] 走路姿勢正常,沒有出現不協調現象。

  [3.] 能獨自坐在硬的靠背椅上20~30分鐘,不覺得疲倦。

  [4.] 掌握跑、跳、攀登的動作。

  [5.] 至少能掌握一門運動技能,比如跳繩、游泳、滑冰、跑步等。

  [6]. 能用鉛筆書寫,能使用剪刀。

  [7]. 能獨立從距家500米的地方走到家。

  【3】學前教育的原則

  依據0歲~6歲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學前教育的原則可概括為:

  1從胎教開始適應各年齡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教育;

  2促進學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與個性的健康發展;

  3成人對學前兒童的照管與教育相結合;

  4以興趣誘發,在遊戲中成長;

  5創設適宜的環境,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4】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營養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們身心健康

  【5】要求孩子積極鍛鍊身體,增強體制

  【6】鑑於小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是上課,課間休息和遊戲時間短,課後又有作業,而上學放學,上下課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課堂學習也有嚴格的紀律約束等情況,就增加了孩子的緊張度,加快了生活節奏。為了使他們較快地適應小學緊張的生活節奏,家長要適當地減少孩子睡眠和遊戲時間,延長學習時間,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時間與學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適應而損害健康;

  【7】保護好孩子的感覺器官,尤其是眼視力和耳聽力】

  【8】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讓孩子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 重視的家長還可以入學前帶孩子到醫院作一次體格檢查,瞭解孩子生長髮育的狀況是否符合各項指標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緊治療,以保證孩子健康入學。

↓↓↓下一頁是學前教育到底應該教什麼↓↓↓

家長怎麼做好榜樣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家長怎麼進行學前教育
家長怎麼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國外幼兒園怎麼進行消防教育
教育家弗裡貝爾的學前教育是什麼
家長怎樣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的人際關係
家長怎麼樣通過路由器對家中的網路進行控制
家長怎麼陪孩子學英語
小學生家長怎麼教育孩子才好
小學三年級家長怎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