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專業相關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財政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一門必修課.和財政學類專業的課程設定和教學模式相比,由於非財政學類專業在培養目標、專業設定方向和學生知識結構培養方面有所不同,財政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模式和方法也應有所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 》

  摘要:為提高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分析了財政學傳統教學模式困境和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面臨的問題,從提高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財政學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比較優勢,提出了財政學案例教學設計路徑。

  關鍵詞:財政學;案例教學;政策建議

  一、引言

  案例教學Case Teaching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於1870年首創,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後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方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中國。實踐已經證明,案例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模式,應用於普通高等教育教學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財政學》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和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不少高校的《財政學》課程以滿堂灌的講授方式為主,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這種教學方式雖有利於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但卻不利於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財政學》傳統理論教學模式相對單調,教學內容偏理論,也相對抽象。本文認為,可以考慮在不改變《財政學》既有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嘗試案例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將以《財政學》課程為例,研究案例教學改革問題。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做到“例論結合”,利用理論分析現實中財政學事件,並用相關案例來檢驗、豐富有關財政學理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最優結合。

  二、財政學傳統教學模式困境

  《財政學》課程傳統教學模式面臨著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困境,這些困境使得推進《財政學》案例教學成為必要。

  一課堂教學內容理論性強

  財政Public Finance,即國家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財政學又稱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專業性和理論性都比較強。財政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政府收支活動及其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相應課程內容包括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財政職能、財政模式、公共產品、公共選擇、財政預算和財政政策等理論和知識。這些內容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如不進行詳細的挖掘、細緻的介紹,學生根本就感受不到相應理論的價值及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課堂教學模式較單一

  在《財政學》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方式和方法採用較少,教學模式過於單一。教師通常依據教學大綱要求,把重點知識和重點內容放在課堂上重點講授,學生在上課期間把教師講的重要內容在教材上標註,把教師在課堂上講的練習題記錄下來可能通過筆記記在筆記本上、課本上,也可能利用手機拍照儲存在手機內。課堂上教師很少利用課本理論去分析和解釋現實當中的財政現象,案例教學很多時候更是無從談起,根本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既不利於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也不利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都比較差。《財政學》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經濟學課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理解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由於財政學學科的內容和性質,使得《財政學》課程傳統教學方式不靈活,課堂氣氛不活躍。在許多高校,《財政學》課程任課教師一般是就理論講理論,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考前教師作重點提示。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一般也是平常上課聽聽,期末考前背背,往年試題做做,期末試卷寫寫,就可以拿到及格分數。課程教學效果只能體現在期末考試試卷的分數上面,而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能力,用理論分析現實中財政現象的能力非常差。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方式帶來的學習效果必然比較差。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重知識理論灌輸、輕思維方法訓練,忽視學生創新精神能力的培養,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難以滿足財經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1]

  三、財政學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比較優勢

  《財政學》案例教學模式,與傳統理論教學模式相比,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提高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傳統的《財政學》教學過程中,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模式,無法提高學生課堂聽講的積極性和課下複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教師對理論淺嘗輒止的介紹無法讓學生深入地研究其實踐依據,單憑教師講解無法調動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深入理解講解的內容,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掌握,單調的教學模式、枯燥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不斷喪失學習興趣。因此,需要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在自主學習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學方式,採用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不僅能避免傳統以理論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還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知識的快速更新。財政學案例教學通過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新近發生的財政學事件聯絡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理論與現實聯絡的緊密程度,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引導主動學習。

  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財政學》教學方式以教師為授課主體,以課本理論為教學內容,以理論灌輸為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幾乎不涉及案例或極少涉及案例。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理論考試成績較高,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值得注意的是,《財政學》案例教學可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案例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充分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關係,引導學生主動對案例進行分析、判斷和歸納總結。[2]在進行案例分析時,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理論和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判斷,既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判斷和思考能力。[3]總之,在《財政學》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向,梳理學習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財政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財政學》傳統的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改善。對於《財政學》授課教師來說,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從授課教師自身接受教育情況來看,他們接受的是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從自身的從業經驗來看,他們一般不具有財稅部門從業經歷。因此,教師在講授《財政學》課程時仍舊採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這樣,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效果都不會理想。與傳統的授課方式相比,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教學質量不高的教學現狀。通過案例教學,授課教師在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在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的同時,更加關注現實當中的財政事件和財政現象,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另外,通過案例教學,授課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與學生的溝通能力、自身的科研能力等等都會得到鍛鍊或提升,所有這些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必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改善,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四、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面臨問題分析

  《財政學》案例教學與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相比具有不少優勢,但仍然面臨著案例教材缺乏、案例陳舊、案例質量不高、授課教師經驗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案例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材缺乏,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財政學》教材的版本有很多,不少重點綜合性大學、財經類大學的教授都編寫了相應的教材,國家大型出版社也出版了規劃教材。因此,《財政學》授課教材的選用餘地很大,教材的編寫質量也是越來越高。但是,與授課教材相比,可供選用的《財政學》案例教材明顯不足,已有《財政學》教材上所涉及的案例很少,尤其是與現實結合緊密的、實時性較強的案例更是缺乏。由於滿足教學需要的案例教材缺乏,學生無法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與實時的財政學事件結合起來,這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案例教學模式的推進和推廣。如果案例教材豐富,授課教師就可以對案例教材進行選擇性使用,通過把較巨集觀的財政政策或財政事件與師生日常工作生活學習聯絡起來,做到“以小見大”,實現案例教學預期目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案例教學效果的實現,必須依靠相應案例教材。

  二現有案例陳舊,應用價值不足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8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公共財政以來,出現了不少案例素材。但是,社會經濟一直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當中。要想收集到能夠反映中國現實財稅領域中突出問題、具有典型意義特徵的財政學案例比較困難。[1]153-154現在,《財政學》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多數比較陳舊,缺乏既契合《財政學》教學特點又具有應用價值的案例。[1]153-154現有教材上幾乎所有的案例素材都是以教材編寫前發生的財政學事件為基礎的,而財政學事件總是不斷出現,案例實效性很強,老的財政學案例不能完全滿足新的財政學教學需要,再加上財政學教材的編寫本身也需要一些時間,出版需要時間,其案例時滯往往較長,其應用價值就被大打折扣。對於陳舊的案例,學生研究分析的興趣減弱,教學效果也受到很大影響。

  三案例質量不高,可用性不強

  《財政學》課程案例一般由編著教師進行蒐集、整理和彙總。教材中的案例相對於《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需要來講,其質量並不高,主要缺點是案例的時滯較長,本土化特徵明顯,案例較分散,不夠聚焦,難以形成具有系統性特點的案例群。現有案例的上述缺陷使得案例教學無法實現預期目的,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財政現象,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如果沒有滿足案例教學需要的高質量的個別案例,就無法完成案例庫的建設,但若僅僅依靠教材編著人蒐集整理到的案例,由於時間的推移,再加上出版的時滯,這些都會造成案例的低質量,可用性較差。因此,必須加強《財政學》課程案例庫的建設,並依據實時變化,調整講解案例的內容,並適時補充國外相關的財政學經典案例和實時案例,提高案例質量,增強案例可用性。

  四教師授課經驗不足,教學能力不強

  案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還要非常熟悉財政實踐活動。“教學”=“教”+“學”,教師是組織案例教學的主體。由於高校教師一般是從學校到學校,雖然有相當的理論積澱,但實踐經驗一般比較欠缺。案例教學不僅要求授課教師具有相當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更需要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可以遊刃有餘的把學生引入到案例教學活動當中去。由於案例教學相對複雜,既要有理論的講授還要有案例的講解、分析等,許多教師不具有這方面的經驗。部分《財政學》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分析案例、案例討論、案例總結、案例點評的能力不強,掌控課堂能力有限,理論與現實的融合能力較弱,無法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開展教學活動,造成授課教師無法依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組織和開展案例教學,影響了案例教學效果。

  五、財政學案例教學設計路徑

  針對案例教學面臨的難題,可以考慮通過規範案例選取、精化案例引入、優化課堂提問、強化案例討論和深化案例歸納等方面開展案例教學,改善案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一規範案例選取

  案例選取是案例教學的第一步。在案例教學活動中,案例選取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授課教師要避免選擇過於陳舊的、與時代背景差距較遠的案例,即使這些案例來源於教材也要放棄。授課教師要依據授課內容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既貼近時代背景又具有多樣性的案例。這些好的案例可以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取案例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案例與授課內容的相關性。案例的選取一定要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否則就與案例教學目的背道而馳。二是堅持案例的時效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會重點關注不同型別的財政學事件。要注意選取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財政事件,使學生認識到《財政學》課程設計內容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是堅持案例選取的正向導向性。財政活動與政府密切相關,案例選取不好可能會引發學生對政府的不滿。這時,如果是正面的財政事件,授課教師要正面地宣傳和講解。如果是負面的財政事件,授課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使學生看到政府糾正、懲罰負面財政事件製造者的決心和力度,進而維護國家和政府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四是堅持案例選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是說,要儘量選擇那些蘊涵財政理論的典型案例和揭示財政原理的代表性案例進行研討。

  二精化案例引入

  案例選取後,把案例引入教學是案例教學的第二步。如何更好地將案例引入教學活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授課教師向學生重點強調案例在課程當中的重要性、案例討論框架、案例相關問題問題導向、案例重點要求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討論內容分散,偏離理論教學軌道,做到案例聚焦理論。其次,理論上,對於案例引入的時機,既可以在講授理論之前引入也可以在講授理論之後引入,還可以在某一個理論知識點講授之前和講授之後引入。在實際授課時,在講授理論之後或者在理論知識點講授之後引入效果更好。這樣,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否則學生也可能把案例看成一篇新聞報道,而不是財政學案例。最後,案例引入方式。相對來講,案例引入方式比較靈活。既可以由教師口頭引入案例,也可以發放文字材料引入案例,還可以通過播放圖片、視訊等方式引入。根據現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圖片或視訊引入案例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討論熱情。

  三優化課堂提問

  案例引入後,案例課堂提問是案例教學的第三步。洛克說“教師的最大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保持他的注意”。針對案例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問則疑,疑則思”,所以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如果摒棄了案例提問,那麼案例選取、案例引入的價值就無法實現。通過案例提問可以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通過案例提問建立起師生之間課堂交流互動的橋樑,將課堂熱點集中於案例問題,實現案例教學目的。有效的案例提問既可以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思維敏捷度、激發學生求知慾望,還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財政事件的興趣。

  四強化案例討論

  對案例進行課堂提問後,就進入案例討論環節,這是案例教學的第四步。案例討論需要授課教師通過引入相關問題,在課堂上公佈,讓學生進行討論,可以分組討論,也可以不分組。討論案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注意收攏討論範圍。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授課教師必須進行必要的指導、啟發,可以考慮通過提出案例要點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找到討論的關鍵,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堅持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生討論熱情,培養學生討論興趣。對於學生有偏頗的觀點,要在指出其不合理之處時,注意肯定其正確的內容,對於學生模稜兩可的觀點,不宜立即下定論,而是應在討論結束後給出公允的結論。通過案例討論,對不同觀點進行梳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對財政事件全面思考的素養。

  五深化案例歸納

  在案例討論結束後,就進入案例教學最後一步,即案例歸納環節。案例歸納就是授課教師對案例涉及的理論知識、討論的結論及其隱含的財政政策含義進行歸納和總結。在這一環節,授課教師要不斷強化案例本身所隱含的各種財政學理論,對已有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指出案例與理論知識的契合點,明確相關知識點在《財政學》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時還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翔實地闡述。同時,案例歸納也是對已學過的理論進行歸納和演繹,進而使案例教學回歸課堂教學基本面。這就是說,通過合乎邏輯的演繹對理論知識進行抽象化概括,實現案例教學的預期目的。案例歸納不僅是對本節課程知識點的總結,還是對本節案例討論效果的總結。[4]

  六、總結

  人才培養是國家和社會賦予高校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財政學》教學面臨著不少困境,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不少優勢,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並更好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推進《財政學》案例教學改革已經成為提高其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周豔玲.《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的探討[J].北方經貿,20094:153-154.

  [2] 秦強.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的探討[J].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13:149-152.

  [3] 蘭相潔.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運用之探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21:134-136.

  [4] 李萍.論案例教學在《財政學》中的運用[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5:55-57.

  [5] 章曉雯.案例教學在財政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53-54.

  [6] 楊帆.關於新形勢下財政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嚮導,201111:64-65.

  [7] 彭海豔.新時期推進《財政學》教學改革的四大任務[J].宜春學院學報,20113:153-155.

  [8] 郭豔俊,楊林娟.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53:124-125.

  [9] 鄭潔.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優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9:53-55.

  [10] 王英,李順明.我國高校轉型期財政學專業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54:16-18.

  篇二

  《 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 》

  摘要:公共財政學課程在高校財經類專業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應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措施上,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關鍵詞:公共財政學;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實踐模擬

  1引言

  公共財政學課程在財政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中屬於核心主幹課,也是高校財經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安排的時間一般在大學二年級,是學生較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課,在整個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步,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PPT的內容資訊量大,課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仍是注入式教學,這種填鴨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系統講授概念與理論,而學生參與度不高,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再加上現在手機網路等誘惑,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起不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的目的,也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更沒有辦法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

  2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對策建議

  如何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建立公共郵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教師將日常接觸到的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素材,如時事素材,幽默段子,網路熱詞,書籍評論等,讓學生在非課堂的時間裡潛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財政學這門課程,消除陌生感併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進一步的瞭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對枯燥的理論內容。比如在講三公經費之前,將關於公車改革第一人葉青和全國監督公車私用第一人廣州區伯的事例事先發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統計局局長葉青從自身做起進行公車改革,並曾連續8年給全國兩會上書要求進行公車改革;廣州區伯在微博上將涉嫌公車私用的車輛曝光,並向相關部門舉報。學生像讀故事般去了解這兩個人的事蹟,於是,很自然地就匯入了三公經費中的車輛購置及執行費,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很接地氣,產生了興趣後,上課就會比較有吸引力了。

  2.2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

  山東財經大學的朱德雲教授曾指出,為了更好的發展課堂中的案例教學,應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所佔比重,增加平時成績佔比,可以採用案例分析、綜合討論發言等多種方式,實行多次、多方式、多環節考核。這種改革,使案例教學在整個課程的設計上能夠有所保證。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體現和反映財政學相關理論,又要貼近生活、真實生動,同時案例的設計要注重系統性,選取的案例應深入淺出,層層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情景表演來展現整個案例,多種方式結合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刺激。案例匯入時,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前匯入,也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時匯入,還可以在講授完某一章節之後匯入。在案例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將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來,由學生討論該方案的具體實施,如何解決實施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可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佳的方案。最後在案例教學結束以後,教師要對案例結論進行整理點評,歸納總結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財政學理論,達到由具體財政現象反觀財政理論的目的。

  2.3組織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中國人民大學安體富教授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摒棄“滿堂灌”的做法,通過佈置題目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文獻的查閱,之後課上討論,最後由教師來點評,進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達到豐富學生知識,提升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論學習結束後,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教師可以選取學生身邊的生動的財政現象,鼓勵指導學生課下主動地自主學習,而不再是各種現成知識的儲存和提取,並選取財政熱點現象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學習成果。整個過程是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強化了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理解。雖然教學內容偏理論性,但是教師可以輔之以資料經驗分析,用資料來說話,讓資料經驗部分更加生動活潑。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搜尋,在目前的大資料背景下,公共財政學課程中的幾乎任一個章節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關資訊資料。目前我校的圖書館開通了中國知網、中經網、國研網、維普中文期刊、中國資訊行、萬方知識服務、超星電子圖書、金圖外文圖書等常用資料庫,通過資料庫的資料查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旁觀變為主動參與,鍛鍊了學生在實際中利用財政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4創造實踐模擬機會

  公共財政學課程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的實踐模擬,往往僅限於實驗報告的完成。以財政學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為切入點,以實務性特徵明顯的稅收制度內容為例,我校目前的經濟管理實踐中心購買了福斯特稅務軟體,裡面涉及稅收實務、稅務籌劃、稅務稽查和電子報稅等幾個模組。通過軟體的運用,使學生對我國目前的稅制體系有直觀的印象,比如一個公司在一個納稅年度都需要繳納哪些稅,哪些行為需要交稅,哪些財產需要交稅,是交給地稅局還是交給國稅局,繳納的時候稅率多少等等,這樣通過一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將陌生的稅制變得身邊化,也加深了稅制的理解,同時對我國的稅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財政學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藉助此類的軟體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軟體等,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感觀化、具體化,能讓學生在實踐模擬實驗當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識,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通過創造實踐模擬機會,製造更多的理論與實踐之間聯絡的橋樑,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較高,不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習知識的有用性,使學生順利產生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在動機,對財政知識的理解效果比單純教師講授要好得多。

  2.5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目前公共財政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細化,由關注巨集觀制度改革轉向有關理論、制度的更加具體問題的研究,比如,在對公共支出理論的研究,傳統的財政學大都側重研究總支出,對支出決策的政治過程不太關注,而現在的公共財政學不僅細化地去研究每類具體的公共支出及其經濟效應,而且也將支出決策過程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公共財政學的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指導學生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引導學生開展和推進科學研究。以一個學期為例,可以給學生布置1-2個3000字的小論文,教師可以對優秀的論文進行獎勵,對論文進行指導,鼓勵其投稿公開發表。同時,藉助目前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機,設計和開發具備先進性、挑戰性和現實應用性的實驗教學內容,尋找公共財政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熱情,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研究學習能力。

  3結語

  如何使學生學好公共財政學,合適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當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應該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更好的為公共財政學課程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盧盛峰.大資料背景下《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170-171.

  [2]王曉潔,王澤,龔志斌.華北高校第九屆財政學教學研究會年會觀點綜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123-125.

  [3]張清慧.培養財政學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方法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9:96-97.

  [4]樊麗明,石紹賓,李齊雲.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1,05:26-31.

  [5]鄭潔.論財政學案例研究與教學方法優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7.

有關推薦:

大學財政學研究論文
財政學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財政專業相關畢業論文
計算機專業相關畢業論文範文
計算機專業相關畢業論文怎麼寫
淺談審計專業相關畢業論文
市場營銷專業相關畢業論文
淺談財務會計相關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專業相關畢業論文
財務會計相關畢業論文
大學計算機專業相關參考論文
從專案庫管理改革看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