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設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理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義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全社會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權益,使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終衡量黨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水平的根本標準。

人民群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

經濟發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經濟發展中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組合是否高效,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重大比例關係是否協調,以及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關係失衡,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資源總體水平不高等,嚴重阻礙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源泉。我國是發展中大國,民生消費和民生投資始終是支撐國內需求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民生需求不斷擴大。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和社會救濟等,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可以解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還可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巨大拉動作用,將有力擴大城鄉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極大釋放潛在需求,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當前,我國民生需求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實現了從生存需求向發展需求、從物質需求向文化需求、從實物需求向服務需求的重大轉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能夠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而且能夠全面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推動科技創新,提高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從而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利益格局出現深刻調整,社會發展進入矛盾凸顯期。公眾利益訴求不斷增多,訴求方式更加多樣,群體之間......

民生問題的民生建設意義

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心弱勢群體,採取的一系列積極政策舉措。確保困難群體“老有所養,衣食無憂”,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確保人民群眾“病有所醫”,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問題。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孩子“學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有什麼重要意義?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的重要意義:

一、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相輔相成,解決民生問題與推進經濟建設緊密相連。

二、“民生工程”把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完整體現了經濟建設的目的。

三、民生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推進“民生工程”,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本質要求,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四、“民生工程”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民生工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盡最大的努力解決民生問題,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就能越來越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活力,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無窮的動力。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意義有哪些

一、民生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

民生問題既是個人及家庭的生計問題,又是直接影響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問題;不僅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的大局。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積極化解和應對各種社會矛盾的重要時期。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是民生為先。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線是民生為根。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指向是民生為重。

第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尺度是民生為準。

二、民生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導價值觀

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確立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價值導向。民生為本凝結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它既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黨引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導價值觀。

第一,堅持民生為本的價值導向,才能把黨的執政為民的政治目標落實到實處。執政為民是共產黨執政的最高價值,是我們黨在執政活動中形成並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標。以人為本、民生為本強調把執政為民原則全面地貫徹到各個方面,切實體現一切發展都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堅持民生為本的價值導向,才能凝聚民族振興的合力。和諧與合力有著必然的聯繫,和諧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興邦。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利益多樣化局面,既帶來整個社會的生機與活力,也帶來社會利益關係的分化、矛盾與衝突,影響了“合力”作用的充分發揮。

第三,堅持民生為本的價值導向,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堅持民生為本的價值導向,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如何有利於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視角尋求和諧發展的路徑。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民生為本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規定。堅持以人為本,其根本要求在於堅持民生為本。民生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旋律。

怎樣認識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社會主義建設以解決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環境保障,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改善民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檢驗.只有不斷破解民生難題,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黨的執政地位才能穩如泰山.因此,我們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關心百姓,始終惦記民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把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到人民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問題之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落實到一系列具體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踐行黨的根本宗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這是十七大報告中最精彩的論述之一,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的同時,必須遵循“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強社會建設,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標指向,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化解現實中的各種矛盾與利益衝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會財富要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這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強調指出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過上殷實、幸福的生活.因此,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高度關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切財富為全民共同享有,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

(四)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改善民生問題,特別是解決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縱觀中外發展史,民不聊生必將產生動亂;重視民生則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因此,只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關注全體人民的民生問題,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

(五)改善民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由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導致各個不同階層的利益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國的民生問題面臨諸多新課題、新矛盾.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一些......

我國關注民生的重要意義

關注“民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既要求大大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保民生就是保穩定。政府保民生,讓老百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那麼社會就會穩定,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穩定壓倒一切”。中國現在發展的中心任務就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那麼發展經濟就必須有個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國家之發展、民族之復興,穩定是基礎、是根本,無穩定就無發展,無穩定就無復興。

怎樣認識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基於現階段人民生活由溫飽發展到總體小康的實際,十七大報告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六大民生領域,單列一章進行精闢論述,提出必須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報告首次系統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是中國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六大民生領域存在的問題,看起來屬於經濟、社會層面的問題,實質上與一個國家和政府在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民生問題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各種正當權益應當受到保護,人的生命價值、健康價值、尊嚴價值等應當越來越受到尊重。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最終目的就在於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生活底線,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基礎性權利,從而為每位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基本的發展平臺,以增強全體人民的發展活力。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從惠及全民的角度審視,我們確實有許多不容忽視的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醫療是民生之急,穩定是民生之盾,這六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個不斷髮展的動態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必須充分認清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堅持循序漸進,逐步解決好民生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
民生建設的意義?
企業標準化建設的意義?
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
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
關於交通建設的意義?
保潔標準化建設的意義?
品牌建設的意義?
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意義?
交通運輸建設的意義?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