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及其後學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莊子及其後學中的後學指的是什麼

後學指門徒,弟子,思想追隨著。莊子當年的後學並不像其他學派那樣多,如列禦寇等,其他具體人名則不詳。只能從《莊子》中看出他們對莊子思想的演變和發展,例如相對主義等。

《莊子》由莊子及其後學所著,一般認為,內篇是

莊子現存《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例舉如下:內篇 逍遙遊第一

內篇 齊物論第二

內篇 養生主第三

內篇 人間世第四

內篇 德充符第五

內篇 大宗師第六

內篇 應帝王第七

外篇 駢拇第八

外篇 馬蹄第九

外篇 胠篋第十

外篇 在宥第十一

外篇 天地第十二

外篇 天道第十三

莊子的氏是什麼意思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則“莊”為姓,“周”為氏。

《莊子》又名《南華經》 ,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

莊子的內篇,外篇,和雜篇有什麼區別都是什麼意思

《莊子》內、外、雜篇劃分標準

隋唐以後,《莊子》內、外、雜篇之分。“皆依郭本”,逐漸固定下來。這樣,這種劃分是根據什麼標準?或者說,內、外、雜篇有什麼區別?就成了學者們,特別是《莊子》注家探討和爭論的問題了。

最早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的是唐代成玄英,他在《莊子註疏·序》中寫道:

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蹟。事雖彰著,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顯;欲先明妙理,故前標內篇。內篇理深,故每於文外別立篇目,“逍遙”、“齊物”之類是也。自外篇以去,則取篇首二字為其題目,“駢蹄”之類是也。很清楚,成玄英提出以標題之有無和內容之深淺為劃分、區別內篇與外,雜篇之標準。很長時間內,許多學者一直承認、襲用這個標準,例如宋代羅勉道說。“內篇皆先立篇名而篇中意不出此;外篇與雜篇惟摘篇首字以名之。蓋內篇命意已足,外篇、雜篇不過敷演其說爾。”(《南華真經循本·逍遙遊》)明代陸長庚也說:“ 內篇七篇,莊子有題目之文也,其言性命道德、內聖外王備矣;外篇則標取篇首兩字而次第縮之,蓋所以羽翼內篇而盡其未盡之蘊者。”(《南華真經副墨·駢拇》)令人馮友蘭亦主張“秦漢以後流傳之莊學論文,有有標題者,有無標題著,編《莊子》之書者,將有標題者分為一類,將無標題者分為一類。”(《莊子內外雜篇分別之標準》,載《燕京學報》20期)

以有無標題作為劃分《莊子》內篇與外、雜篇的標準,必須有這樣的大前提:內七篇的篇名是《莊子》著者自擬。這樣,編校整理者才能據以把它們劃為“內篇”。然而從以上的分析看,這是絕難以成立的。

以內容深淺為劃分內篇與外、雜篇的標準,也受到另一些學者的懷疑和批評。如宋代林希逸說:“此篇(雜篇《庚桑楚》)文字何異於內篇,或日外篇文粗,內篇文精,誤矣!”(《南華真經口義·庚桑楚》)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亦認為,“雜篇多微至之語,學者取其精蘊,城內篇之歸趣也。”(《莊子解·雜篇》)的確,以內容的深淺為標準來劃分內篇與外、雜篇是很困難的,這個標準本身就是難以確定的,相對的。《莊子》注家不時發現,外、雜篇中有不少篇、章、句在思想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決不遜於內篇。例如陸長庚認為外篇《知北遊》“所論道妙,迎出思議之表,讀《南華》者,《知北遊》最為肯綮。”(《南華真經副墨·知北遊》)又被稱道外篇《駢拇》“一部《莊子》,宗旨在此,篇”(《南華真經副墨·駢拇》)。陳深評論外篇《秋水》說:“《莊子》書有迂闊者,有荒唐者,有憤懣者,語皆未平,獨此篇說義理闊大精闢,有前所未發,衍後儒所不及聞者著。”(《莊子品節·秋水》)楊慎盛讚雜篇《列禦寇》“巧者勞而知者優”一語是“數韻調絕倫,實諸子所不及”(《莊子解》)。王夫之註解《庚桑楚》“移是”章時說。“論至此而盡其扶藏……而莊子之學盡於此矣”,認為“莊子之旨,於此篇而盡揭以示人”(《莊子解·庚桑楚》)。等等。然而,細細體味也不難發覺,內篇與外、雜篇之間又的確存在某種在境界和風韻上的差別。內篇基本上是從整體上同時顯示思想高遠而不險奇幽深,語言自然而無精雕巧飾,名物古樸而並不怪僻駁雜;而這些在外、雜各篇中只是在或多或少的片斷章節、段句上才具有的。

宋代以前,學者一般皆以為《莊子》是在周所著,只是對《莊子》的整建者劃分篇目的標準有不同的看法。宋代以後,自蘇軾《莊子祠堂記》從一個特殊的、實際上並不正確的角度——“莊子蓋助孔者”——對《莊子》雜篇《盜跖》、《漁父》、《讓王》、《說劍》等四篇是否為莊子所作提出疑問後,接踵而來,學者從名物制度、語言風格、思想旨趣等不同角度,對外、雜篇其它各篇也提出同樣的是否為莊周所作的疑問(下節將作詳論),並且最終形......

諵譁 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

就是南華的繁體字。它來源於《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

《莊子》一書乃是莊周及其門徒後學所共著,《漢書·藝文志》載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乃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後學弟子所推衍。

細觀《莊子》一書,書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確談無為無己之論,但是更多的是談論孔子、顏淵之流,且不如前人所說諷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將儒家學說加以發揮,與道家加以結合,從而成就了真正的莊學。莊子的學說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所以人人讀來都會感到親切,都會受益,所以才能成為知識分子的崇拜偶像。他的許多觀點和見解,尤其是對待外物的智慧態度,完全超越了時空限制,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照樣可以借鑑效法。

《莊子》一書這本書收入 什麼

《莊子》又稱《南華經》,系莊周及其後學所撰。道家經典之一

《莊子》又名《南華經》 ,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思想與人生觀。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她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墨子、莊子各代表什麼派?

墨子,(約前468~前376)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現存《墨子》53篇,記載了墨子及其後學的言行。

墨子(約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戰國初時期的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本名翟,魯國人,有的說是宋國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他曾製成"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蹟,在《荀子》 、《韓非子》 、《莊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q......

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是莊子和他的門人及後學所著,現存33篇,包

B 這是有關對文學名著和作家作品的考查。文學及名著一般考查經典篇目的出處及重要作家的資料和作品有關內容。解答這類題目關鍵以課本的註釋為主,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些篇目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國籍編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處、作者、文章內容要點以及相關的資料等。此處B選項中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

相關問題答案
莊子及其後學的意思?
及其非常的意思是什麼?
步人後塵的意思是什麼?
智子疑鄰翻雲的意思?
浩學的意思是什麼?
鼠前赴後繼的意思?
孟子浩然之氣的意思?
極其遠眺的意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意思?
盡其所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