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

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對我自己的孩子,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他,效果還不錯,願我的一點經驗會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經常有意的創造“分享”的情境。我一直堅持不給孩子吃獨食,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習慣。在吃的方面,我沒有給他什麼特殊的對待。他吃什麼好的東西,家裡其他人也會得到同樣的一份。比如,一盤水果放在桌上,我會說,“我們一起來吃水果吧,這是你的,這是我的,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these with me?)”。和他一起玩玩具時,我也會有意地說“我也想玩,我們一起玩,好不好 (Shall we play together?)”,或者是“我什麼時候可以玩 (When will be my turn?)”,“好了,現在該我了,我們一起玩,多好呀,因為我們是好朋友 (It’s my turn now. We play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good friends)”。因為在幼稚園類似的情況會經常發生,這樣孩子就知道怎樣做才能加入別人的遊戲,從而享受與小朋友分享的樂趣。示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找機會與孩子之外的家庭成員分享,這樣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強,這種方式有趣又有效。在這方面,先生是我的好搭檔。我們經常地在孩子面前像演戲一樣,先生假裝有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我過去詢問,先生同意分享時,我們“快樂的”在一起玩;先生不同意時,我“大聲哭鬧”,或者是“搶過來”,或者是“有禮貌的等待”,然後問孩子,這樣做好不好,為什麼不好。每次類似的表演,兒子都瞪大了眼睛認真的看我們“演戲”,有時告訴我們“你們要SHARE(分享)”, “媽媽,你要等”。適時的讚揚,鼓勵他們慷慨的行為當兒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為時,我經常給予表揚和讚美。並且用一些很大的辭彙如“分享”“好朋友”“快樂”“慷慨大方”等。這樣讓他從小就瞭解這些詞的表面涵義和重要性。引導他體會別人的感受。我經常幫助兒子“思考”,如,“如果你的朋友不願意和你分享,你會高興嗎?” “如果你不和Tom分享,Tom 會怎麼想?他會不會很傷心?”在其他社會場合中,我會多鼓勵他和別的小朋友交往。記的剛開始有小朋友來家裡做客時,兒子讓我很是惱火。不管客人小朋友碰到什麼東西,他都會拿在懷裡,怎麼說也無濟於事。這樣我就制定了一些規則,如,只有他答應與小朋友分享,我才邀請客人來;不願意分享的玩具,我會暫時放起來,直到他想分享的時候才拿出來,當然對於他特別喜歡的玩具,在客人來之前,最好收起來。從自己這幾年做幼兒老師的經驗中,我發覺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會與他人分享。在幼稚園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老師的配備情況下,有許多時候需要小朋友一起來分享那裡的玩具和設施,在各種活動中也需要小朋友學會等待和分享機會。一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孩子,在幼稚園這個小社會中將會是一個很不快樂甚至會變成一個經常導致“麻煩”的孩子。在其他的社會環境中也是一樣,比如有時小朋友來家中做客,如果作為主人的小朋友不能與來做客的小朋友分享,一場興致勃勃的聚會可能會變成一場你爭我奪的鬧劇。從小的“分享教育”做的好,會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也能培養孩子樂觀、不自私的良好人格,擁有一個快樂人生!

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激烈的社會裡被淘汰。

分享是個人和他人和諧交往的基礎,分享不僅僅是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成功,還應去分享別人的快樂的情感。分享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同時也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德,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分享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孩子基本上都以自我為中心、獨佔性強。幼兒園裡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鬥;有的孩子寧願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願把它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幼兒的這些行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現。為了使今後的孩子自身行為適應社會需要,以及美德的培養,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和家長配合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一、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氛圍。

要形成分享行為,首先應該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這是基礎。於是,砸死幼兒園我們要有意識地注重培養這一氛圍,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們的生活與活動。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故事《孔融讓梨》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通過學習故事,讓他們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並同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從而體會到學會謙讓也是一總快樂。在遊戲中,我也無時無刻地訓練幼兒的分享行為,當孩子們在活動時,我常以“夥伴”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去,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出謀劃策”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幼兒們的心靈是純淨的,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他們相互親近,相互友愛,彼此信賴,開始逐漸形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二、在幼兒中樹立榜樣,進行教育。

常言道:孩子是成人的影子,他們對大千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成人,為人處事的言語舉止都是成人的“翻版”,因此,老師、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所以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老師就要為幼兒做好榜樣。如:有時我會帶些小零食來園請小朋友吃,或在家帶來一些小玩具,圖書給小朋友們玩。然後告訴孩子們說:傅老師拿東西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我覺得很開心。漸漸這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在這種環境中學會了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處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樣,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質分享還是精神分享,當它一旦有了分享行為,就應當及時給予他們適當的肯定,及時用鼓勵、讚賞、獎勵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加強幼兒與別人分享就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讓他們的分享行為得到及時強化。

如每週規定一天讓小朋友帶一件最喜歡的玩具來園與小朋友交換玩,在玩自帶玩具的過程中,要多給他們一些鼓勵,他們就會感到分享對他們不是一種剝奪,而是一種增添更新、更多樂趣的機會。如:引導幼兒好玩兒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兒。當幼兒出現玩自己的玩具沒勁,產生想玩同伴的玩具時,可適時的引導幼兒想玩別人玩具時該怎麼說,該怎麼做?讓幼兒學會交換玩、輪流玩。同時也要學說一些簡單的交往語言,“你的玩具借給我玩玩好嗎?”“我們一起玩吧!”還要和幼兒一起制訂出一些規則,如;未經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時要先商量;要輕輕拿輕輕放玩具。在日常生活中既讓幼兒之間也有了平等的交流,這樣幼兒也贏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夥伴了。也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

四、幫助幼兒瞭解分享快樂的作用。

在活動中,讓幼兒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沒有了,這時要讓幼兒明白、理解分享其實不是沒有了,分享......

如何讓幼兒學會分享

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

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間交往的明顯減少,均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獨佔”、“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溫床。有的孩子玩玩具時,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玩;有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搶到自己的手中,類似這樣的行為稱之為“獨佔”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孩子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佔”、“獨享”、“多佔”。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與人分享不是幼兒自發的,而是由老師或者孩子周圍的人教給孩子怎樣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現談談工作中我是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的。

一、 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氛圍

要形成分享行為,首先應該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這是基礎。於是,從幼兒一入園開始,我便有意識地注重培養這一氛圍,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們的生活與活動

。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和教育情景來幫助他們學會分享。從最簡單的遊戲《找朋友》中讓孩子們從互相陌生到熟悉,讓他們感覺到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並且鼓勵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增加交往的機會。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故事《孔融讓梨》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通過學習故事

,讓他們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並同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從而體會到學會謙讓也是一總快樂。在遊戲或者是手工課中,我也無時無刻地訓練幼兒的分享行為,如在分發物品(漿糊、剪刀、蠟筆等)時,我會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如一組一起使用一籮筐蠟筆,一起用一盒糨糊等;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我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幼兒聽;當孩子們在活動時,我常以“夥伴”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去,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出謀劃策”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幼兒們的心靈是純淨的,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他們相互親近,相互友愛,彼此信賴,開始逐漸形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二、在幼兒中樹立榜樣,進行教育

榜樣可以是老師,因為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教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之間、教師與保育員之間的關係,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範。於是,我就從自己身邊的瑣碎小事做起,先是和搭班教師一起製作教玩具,一起佈置環境,兩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時的表現等等。兩人之間的親密、信任,在無形中都為幼兒提供了積極的行為榜樣。相反,如果教師間產生某些獨佔、獨享行為也會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當然,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或者說老師對有分享行為的幼兒的積極評價和鼓勵,也會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於是,在遊戲中,幼兒也會不自覺地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當我們引導那些具備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起遊戲時,也不失為一種樹立榜樣的好方法,如在遊戲看書時,我們小朋友如果都想看一本書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合著一起分享一本書;在家中,如果有兩個孩子,但只有一隻蘋果時,該怎麼辦?這就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讓幼兒明確蘋果應兩個人一起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

怎麼讓孩子學會分享 幼兒教育心得

首先,家長不要強迫孩子進行分享,先和孩子做好溝通,瞭解他不願意分享的理由。

家長要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分享是快樂的。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可以分享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孩子和他最好的小夥伴先進行一下分享。

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讓他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不要忽略分享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快樂,一定要出於孩子的自願,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快樂的。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當家長對某個階段出現的暫時性的問題所迷惑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們自己遭遇這個情形,是否會毫不在意把它拿出來和他人分享?家長要時刻牢記住,只有孩子從一個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

如何教導一歲多的寶寶學會分享

我覺得人有可能會分享一個是因為情感的原因,一個是自己已經滿足的原因,你的寶寶還比較小說以我覺得作為他最為親密的人應該自己做出表率和日常的教育,先讓他在滿足自己的情況下把多餘的分享出去,讓他覺得這樣做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慢慢的在像更高級的分享,自己剛好滿足或者不能滿足自己的時候還能願意分享,慢慢培養應該會有用的,我覺得到現在還小,可以讓他晚點學習,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

父母怎樣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如果小孩子在3-4歲的話,這個時期是自我為中心的時候,不要太強求。你可以以身作則,或者等量交換等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作文?
做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外國如何教育孩子?
胡小林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小孩子學游泳?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說話孩子才會聽?
聖經如何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