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放緩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全球經濟寒冬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從邏輯看,全球貿易低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四個。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速大幅下滑,2014年雖已見底企穩,但由於世界人口增速下降和各國結構改革成效低於預期,全球經濟復甦非常艱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0月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8%,2015年10月則下調為3.1%,說明全球經濟增速低於預期。二是全球自由貿易裹足不前。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多邊談判停滯不前,全球範圍的自由貿易進程放緩。三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實施製造業迴流和再平衡政策,發達國家對外產業轉移速度放緩甚至出現逆向轉移,跨國公司從離岸生產轉向近岸、在岸生產,產業鏈全球佈局有所收縮,發達國家進口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降低。四是全球金融政策不夠協調,特別是當前美元持續走強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行,使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額減少,資源輸出國如巴西、俄羅斯出口持續惡化。

全球貿易增速放緩有哪些原因

全球貨物貿易增速放緩的十大原因

1、需求因素。由於貿易增速的較強波動性,在分析其增長或下降時,首要的應是從短期因素加以考慮。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3.37%,2013年增速為3.28%,2014年預計增速為3.3%。與此同時,2010年和2011年世界經濟增速均超過4%。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收入增長緩慢,自然最終需求不足,眾多研究文獻強調了需求因素的重要性。如Eaton等人在2011年NBER的工作論文中就強調了需求下降對貿易災難的重要貢獻。該文獻運用國際貿易中經典的Eaton-Kortum模型對此作了數值模擬分析。

2、中國加入WTO對世界貿易的拉動效應減弱。2001年,中國加入WTO是全球金融危機前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的重要外在推動力。這不僅使中國出口高速增長,也使得中國進口快速增加,從而帶動整個世界的貿易增速。近兩年,中國貿易開始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對世界貿易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3、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的背景因素。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繁榮起來,這一分工模式的重要特點是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位於不同的國家。這一分工模式往往能對貿易增長或下降起到放大效應。比如,1單位美國對中國產品最終需求的下降不僅導致中國出口下降,也會導致中國進口中間品的下降,從而導致不同生產環節國家的進出口均會收到影響,從而使得貿易增速下滑比GDP下滑更加嚴重。當然,如果GDP增速提升,貿易增速提升幅度往往也會更大。當然前提是,全球價值鏈得到修復。金融危機之後的兩年貿易增速恢復迅速,但隨即陷入低迷。這可能是全球價值鏈尚未完全修復的緣故。

4、全球價值鏈已發展到足夠深的程度,邊際深化程度有限。這一原因是WTO提供的解釋,《世界經濟黃皮書》做了引用,即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發展迅速,在此過程中,貿易增速較高。但是,由於現在全球價值鏈已發展到足夠深的程度,很難再深化,因此這一提升貿易增速的動力不復存在,從而造成現在的貿易低迷。如果這一判斷成立,那麼貿易增速低迷將是長期存在的現象。我們認為,全球價值鏈確實已深化到一定程度,再繼續深化雖有較大潛力,但需要深層次的因素來推動,因此,邊際深化難度加大。一般來講,可以使用增加值出口和總值出口的比率(VAX Ratio,簡寫為VAXR)來衡量各國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該值越大,說明分工程度越低;該值越低,則分工程度越高。平均而言,世界整體的VAXR略大於0.6,世界上VAXR最低的經濟體只有0.4,且屬於小型經濟體,因此,全球價值鏈往後繼續深化確實有較大難度。

5、生產和貿易結構。在認識危機期間GDP和貨物貿易增速的差異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生產和貿易結構的不同。我們在本文中僅分析貨物貿易,而不包括服務貿易,這是現有關注危機期間貿易表現文獻的通常做法。那麼,很顯然,GDP作為生產面,不僅包括商品生產,也包括服務生產,而服務貿易佔總貿易比重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貨物貿易中的耐用消費品一般容易受到危機衝擊,即在危機來臨時,消費者對必需品的消費下降較少,而大幅削減對耐用品的消費。但是,對於GDP而言,商品生產佔其一部分,服務業的穩定可以熨平GDP增速的波動。

6、價格效應。金融危機之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明顯。以現價美元計價大宗商品價格指數2008年達到峰值水平298.6,同年12月底跌到谷底186(《黃皮書》,p.237)。由於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刺激,2010年和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起來,2012年......

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是什麼?這種狀態還要持續多久?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一直面臨著低增長、低利率的環境。暫時性的財政緊縮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去槓桿的過程,則是導致目前經濟增速維持低位的主要原因。儘管不能排除出現長期停滯的可能性,但這並非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對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在放緩,消費需求也在持續下降。該狀態就長期存在。

全球經濟衰退的原因有哪些?

這次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原因來自美國,是美國經濟中的幾個負面因素在起作用。最早是在一年半以前,起始於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直到最近納斯達克股市的崩潰。如果深入思考這一問題,還有一個哲學因素。美國股市連續五年的泡沫,在美國曆史上,是80年來從未出現的。泡沫持續時間之長、之大,足以對實體經濟造成深刻的影響。有三個事實可以證明:首先,美國人不再儲蓄,出現了負儲蓄率,是1933年來的首次;其次,由於過去幾年對IT行業的過度投資和美妙的預期,美國公司大量購進IT股票,納斯達克股市泡沫過度;第三,經常項目出現赤字,這是前兩個問題的副產品,雖然人們不再儲蓄,但還是要進行大規模投資,儘管美國政府財政出現盈餘,但作為投資的擔保,它仍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投資需求,從而造成了經常性項目的赤字。

“人們總是會有好運氣和壞運氣,就像人們在興高采烈地談論著美國經濟的偉大時,有時也會遇到意外事故。”羅奇說。

談到經濟下滑的動因,斯蒂芬·羅奇指出,這種負動力的力量非常大。2000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了6.1%,可是下半年,其GDP增長率卻下降到了1.6%。從目前的經濟表現看,50%的可能性是,美國經濟到今年中段就會進入潛在的衰退。另外,在2000年第三季IT業的增長率是23%,而現在已迅速放緩,預計到今年第三季,IT行業的增長率是0%。過去的四五年,IT行業的增長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25%——35%,這取決於採用哪種計算方法,可以說,它是美國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導地位的行業。然而,現在的IT行業卻失去了發展的驅動力。因為以前在IT行業投資太多,並且IT行業的投資者也以為IT業可以毫無限制地發展,而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了不能再這樣做。

斯蒂芬·羅奇說,“從經濟學家的角度,我看到了一個使經濟放緩的負的加速力。美國經濟經歷了迅速的上漲,已經到了一個經濟發展放緩的時期。即使還未進入真正的衰退期,人們也會感覺到衰退。同時,還有經濟週期的力量在起作用。美國公司出現了收益衰退的現象,他們過去發展卻非常快。在高速發展期,他們的贏利很高,制定成本結構時並不特別小心。現在當他們的收入減少,便開始採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措施,當然,這主要來源於美國‘給股東創造價值’的傳統文化。各公司為保證自己的利潤率,開始了許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資金減少,也包括試圖減少勞動力。為減少資本性開支,公司開始削減經理層和白領職員,而在過去的四五年中,許多美國公司僱傭了太多的經理層和白領職員。另外,這種週期性力量,還有股市泡沫的破裂。同時,過去幾年,美國住房業達到了四萬億美元的財富。人們購買住房時,並未意識到儲蓄的必要性。結果,週期性的動因與結構的問題結合,再與各種加速力相融合,使風險表現為經濟的放緩。相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會看到這種放緩的經濟。對於經濟是否出現了衰退,現在大家還在辯論,但我認為,今後幾年的美國經濟將呈現U形,而不是像日本經濟那樣呈現L形。”

斯蒂芬·羅奇分析說,有三個機制把美國經濟的衰退傳播到了全球各地。

首先,世界上不再有一個新的經濟發動機可以替代美國, 美國GDP的發展速度佔世界GDP發展的30%左右,如果加上與之貿易相連的經濟成分,這一數字將達到40%左右。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美國那樣做到這一點,歐洲正在慢慢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先者,但其發展速度只相當於過去5年美國發展速度的一半。所有這些,都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因為現在的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只有2%-3%,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全球經濟增長達到4%以上,因此,從外部發展環境角度看,中國將面......

導致世界的經濟乏力和下滑是什麼原因

一、低生育率摧毀發達世界經濟增長根基

2010年的《世界人口數據表》顯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個婦女生2.5個孩子,發達國家為1.7個,欠發達國家為2.7個,最不發達國家為4.5個,而扣除中國後的欠發達國家為3.1個。發達國家1.7的總和生育率,僅為中國之外發展中國家水平的55%,會導致其人口每過一代(約30年)減少20%。

在最早的“歐豬四國”中,2010年葡萄牙總和生育率為1.50,希臘為1.37,意大利和西班牙為1.32,皆為超低生育率。超低生育率的結果,就是這些國家年輕人口快速減少,老齡化十分嚴重。

總的來說,低生育率會導致以下不良結果:最具生產創造活力和最具消費活力的年輕人口減少,勞動力供給不足,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下降,投資與消費低迷不振,最終導致經濟低迷。這時無論刺激投資、刺激消費、增發貨幣或增加科研投入等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比如說投資,這取決於科技進步、人口增長、消費增加,但低生育率導致科研隊伍實力下降、人口增速下降或萎縮、消費低迷,最終導致投資低迷不振,其他措施根本無法解決。同樣,消費也如此,消費取決於收入增長、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增加,但低生育率導致科技進步能力下降、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減少,消費最終處於長期的低迷,根本無有效刺激措施。

歐債危機,主要就是人口問題。如果說是他們的社會保障模式有問題,那為什麼過去不出問題呢?低生育率必然導致未來重老齡化,導致國家與社會負擔沉重,同時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的能力大幅下降,國家和社會破產的風險大幅提高,所以出現了歐債危機。以後還會有“日債危機”、“韓債危機”和“華債危機”,或者說“東亞債危機”,因為東亞國家生育率太低了,未來國家和社會破產的風險正在積聚。

隨著低生育率危害的顯現,如年輕勞動人口減少和重老齡化,發達國家的整體低生育率必然導致其科技進步能力下降、投資和消費活力下降,發達國家已經不可避免的要進入經濟低迷階段。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發達國家的科技、投資和消費,而發達國家低生育率必然導致其對發展中國家科技供給、投資供給和消費市場供給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或者說,低生育率最終導致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接著危害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進而導致全世界經濟增長能力下降。

二、治理不佳埋沒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潛力

自發達國家結束黃金高速增長以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普遍高於發達國家,近年來更是如此。

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80%以上,經濟總量佔世界的50%。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逐漸放緩後,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力。考慮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較大的經濟技術水平差距,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理應更快一些。

但什麼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呢?是其治理不佳,是其制度和腐敗。如果發展中國家能較大程度的降低腐敗,無需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也會比現在更好。由於制度和腐敗因素,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要素活力的釋放。比如勞動力和投資,可能由於其行政限制過多和腐敗,極大限制了其勞動力和投資對經濟發展貢獻的釋放。

在中國和印度的對比中,印度比中國更腐敗一些。但中國和印度的腐敗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國更傾向於在發展中腐敗,印度似乎更傾向於在腐敗中發展。比如說,中國的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及其官員,很熱衷於增加投資,既獲得了GDP和財政增長,官員本身也從中獲利,而很大一部分獲利是以腐敗的形式實現。如果中國學習一些印度的民主,中國的腐敗會降低。如果印度也可以將投資、經濟增長與官......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綜觀中國目前的經濟,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漏斗型經濟”。這種經濟類型可以從政治上尋找到終極的原因。

遍訪那些做著小買賣的人,人人慨嘆錢難掙。扣除了稅、費所剩無幾。一些中小企業主,頂著經理、老闆的名號,一年下來,整個企業的純收入不及一個上班族,有些甚至還要虧損。稅賦過重導致一些小買賣人不得不打偷稅漏稅的主意,不得不放棄創業選擇打工。近年來為什麼報考公務員熱持續升溫,和原來許多人放下鐵飯碗、金飯碗去“下海經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就在與此。

被動選擇的打工族的狀況又如何呢?工資收入的增加遠遠抵不上物價的飛漲。油價漲、電價漲,自來水、煤氣、有線電視、風景區門票等等,在壟斷背景下同樣是漲價沒商量。在一片漲聲之中,那些並非掌握在壟斷部門和行業手中的商品自然也要跟風漲,如住房、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等。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這種經濟狀況之下,永遠的目標只能鎖定在溫飽,而不是富裕。

生活在中國這個“世界第二”的國度裡,絕大多數人活的累、活的拮据,只有極少數人活的瀟灑。物價上漲對於他們來說,連吹過的微風都不算。國企老總的工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一個貪官被揪出,幾十萬已經是小菜一碟,上千萬,直至過億同樣也不新鮮了。社會財富被極少數人佔有,他們為了保險起見,紛紛轉移到國外,消費到國外。由此構成了中國式的“漏斗型經濟”。本該在國內用於消費並刺激再生產的資金,結果卻流出體外了。於是銀行再抓緊印鈔票,讓老百姓手裡的錢貶值、再貶值,讓老百姓想往富裕、想過上好日子的願望破滅、再破滅。

中國的經濟以“出口拉動型”為主,中國的產品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外國企業入駐中國,看中的也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這些現象本身事實上標誌著一個政治上的判斷:普通的中國人賤、普通的中國人不是人、不夠人、不值得獲得人的尊嚴和待遇。

中國的經濟果真沒有發展的空間嗎?看看日本的地震死了多少人,再看看中國的地震死了多少人?看看人家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看看中國人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就知道了。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完全可以過的更好一點,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還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你把普通老百姓刮的一乾二淨,總是讓他們日子緊巴巴的,讓他們沒有更高的消費能力,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要放緩甚至崩盤。(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五)

中國政府為什麼將經濟增長放緩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比如固定投資過度、經濟生產率低下,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導致一個國家人均GDP增長放緩的最為常見的因素有四個方面:

一是以前的GDP增幅太高,這種超高速GDP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往往是犧牲環境及未來經濟增長為代價的。

二是政府導向造成匯率長期低於市場自然均衡水平,儘管便利了本國產品出口,可帶動本國經濟增長,後遺症也十分嚴重。

三是人口結構老化導致“老年撫養率”上升。

四是私人消費率佔GDP比率長期偏低。

如果以這四個指標來測算,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大概率的事件。因為,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超高速GDP增幅,比其他同程度發展中國家平均高出5個百分點。這個因素令中國人均GDP增長“放緩”的概率比那些國家高出33個百分點,達71%;2010年的人民幣匯率按一般估算,低於當時市場自然均衡水平的46%,這使得中國人均GDP增長“放緩”的概率提高了49個百分點,達71%;國內私人消費佔GDP比率為48%,導致其人均GDP增長“放緩”概率達到73%;中國人口中的“老年撫養率”於2000年之後已高於10,2012年的“老年撫養率”已升至12,這就使中國人均GDP增長“放緩”概率高達77%。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的這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使得中國人均GDP增長“放緩”的概率上升到70%以上,那麼四個因素的合力,也就說明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可避免。

在一個經濟相當落後、基數相當低的情況下,經濟只要有所增長就可能出現過高的增長率,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到一定程度之後,增長速度肯定會遞減。

中國gdp增速放緩會影響全球經濟嗎 有哪些影響

回顧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其中,發達國家增長動力略有增強,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會繼續分化,歐洲和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增長動力不足;儘管世界經濟整體增速將略有提高,但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    一、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世界經濟增速回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月份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GDP彙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份估計,按匯率法GDP彙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1.9%,比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1.6%,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014年1月份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下降0.4%,降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長1.6%、4.7%和1.9%,增速分別比上年放緩1.9、0.3和0.6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增長2.4%,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  (二)世界工業生產低速增長。2013年,世界工業生產增長2.7%,比上年放緩0.6個百分點。其中發達國家增長0%,放緩1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增長5.9%,放緩0.1個百分點。    (三)世界貿易持續低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估計,包括貨物和服務在內,2013年世界貿易量增長2.7%,增速與上年持平。其中發達國家進口量增長1.4%,比上年加快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進口量增長5.3%,放緩0.4個百分點。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回升。2013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波動中明顯回升。1月4日為706點;9月24日回升至2021點,這也是2011年11月以來該指數首次突破海運業盈虧臨界點(2000點);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點2337點;年末略降至2277點。    (四)三大經濟體中美國、歐元區居民消費略有起色。2013年,美國零售額增長4.4%,連續4年實現增長。歐元區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個百分點。日本零售額增長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個百分點。    (五)全球價格水平走低,但發展中國家通脹壓力加大。2013年,世界消費價格(CPI)上漲3.2%,漲幅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發達國家CPI上漲1.6%,漲幅回落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CPI上漲5.8%,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俄羅斯CPI分別上漲10.1%、7.0%、6.2%和6.8%,漲幅比上年擴大0.3、2.7、0.4和1.7個百分點。    (六)三大經濟體中美日就業市場持續改善。2013年,美國失業率為7.4%,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歐元區失業率為12.1%,比上年升高0.7個百分點,處於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高點;日本失業率為4.0%,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    (七)國際金融市場繼續波動。發達國家股市回升,而發展中國家股市停滯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發達國家指數累計上漲24%,而新興市場指數下跌近5%。美國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2013年50次創新高,全年累計漲幅為26.5%;德國股市漲幅為24.6%,日本股市上漲54.0%。匯市明顯波動。與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兌歐元貶值4.2%,兌英鎊貶值2.3%,兌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國”(FragileF......

中國經濟放緩是什麼意思!好處和壞處!

意思就是經濟發展的沒有以前快了,降下了了。

也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了,宏觀經濟是指總量經濟活動,即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是指整 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係;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   新一屆的領導班子上臺之後,老百姓關心的是如何能過上更好的日子,這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大任務擺在了國家領導人面前。但是,經濟危機蔓延全球一下就好幾年,經濟要發展起來,首先要復甦。近期我國一季度GDP增速數據發佈後,讓眾多人好生失望。低於預期的7.7%給了中國乃至世界一個驚歎號,這也說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放緩。可是,回過頭來想一想,經濟回溫^緩慢,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首先從經濟現狀來看,中國經濟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快速的增長,這種增長模式中其實隱藏著很多弊端,比如過於依賴傳統工業,新興產業動力不足。另外,GDP只能是一個數字,如果更多的落實到實體經濟中在中國則很少。這也正是美國雖然增長沒有中國快,卻依然發展平穩的原因。因此,在經濟復甦之前,可以將政策或思路傾向於服務、文化、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冷靜的思考如何調整發展模式。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人人都關心的房子,如果經濟放緩,相對政策進行調控。房價勢必會有一定的抑制,這也就不會造成剛地產出現泡沫。所以,有時慢也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中國為什麼連續六年經濟增速放緩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原因,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國經濟內部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結構的問題所引起的。

所謂體制,是指國有企業的比重還太高,國有企業的效率不高;所謂機制,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作用的目標還沒有完全落實,還有太多政府的干預;所謂增長模式,是指中國的投資比重太高,造成消費不增長,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所謂結構性的問題,是指需要去產能、去庫存、降槓桿、降成本。

林毅夫表示,這些問題都存在是事實,對中國經濟效率等肯定有影響,但並非中國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林毅夫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滑到了2015年的6.9%。但和中國同樣發展程度的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10-2015年這段時間裡,也都出現了下滑,而且很多國家的下滑幅度還大於中國。

比如巴西從2010年的7.5%,下滑到2015年的-3.8%。俄羅斯從2010年的4.5%,下滑到2015年的-3.7%。印度從2010年的10.3%,下滑到2015年的7.6%。

不僅僅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即使東亞地區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體,情況也類似。

比如新加坡的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5.2%下滑到2015年的5.92%。韓國從2010年的6.5%,下滑到2015年的2.6%。

“我們一般講的中國內部的體制機制結構問題它是沒有的,但它表現的形式跟我們完全一樣。那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共同的外部性因素,週期性。”

其中一個原因,林毅夫說,是因為發達國家在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經濟金融危機爆發最主要是歐美的家庭負債太高引起的。危機之後歐美家庭在收入沒有增長的情況下,開始增加儲蓄,導致需求非常少,所以消費增長非常慢。

也因此,國際貿易增速放慢,這也是出口大國經濟大大放緩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根據WTO的數據,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從1990年~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平均增速是7%,到了2009年~2015年,降到了3%。尤其是從2012年開始,全球貿易已經連續四年增長低於3%。

相關問題答案
全球經濟放緩的原因?
何為全球經濟放緩?
共享經濟出現的原因?
今年經濟蕭條的原因?
日本經濟泡沫的原因?
非洲經濟落後的原因?
廣西經濟落後的原因?
東三省經濟不好的原因?
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
經濟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