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難道真是因為西施嗎???? ?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難道真是因為西施嗎????

不是。吳國的滅亡不能落到一個女人的身上!她只是吳國滅亡的一個小原因而已!吳國滅亡的原因很多!1,長年的對外戰爭,窮兵犢武!一味的爭霸!使得經濟凋零2,夫差的側引之心,沒有把勾踐殺掉,留下了後患!3,賢臣的問題,吳王殺掉了經天韋地的賢相伍子婿,吳國少了伍子婿,從此開始衰落!4,範劙和文種的足智多謀!離見了吳國大臣與君王的關係!伯嚭的貪苒之心。勾踐的城府太深!等等所以說。吳滅不因西施

春秋時期“臥薪嚐膽”最終滅掉吳國的是

臥薪嚐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 吳 所執,既放還,欲報 吳 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 會稽 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1.春秋吳國: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兒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後,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並令伍子胥自殺,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吳地盡屬越

2.三國吳國: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局伐吳。晉軍勢如破竹,晉將王渾、杜預、王浚和賈充等人相繼擊破吳將張悌、沈瑩、孫震、張象、伍延、薛瑩、沈瑩、胡沖和孫歆等人, 吳國防線快速崩潰,太康元年孫皓投降,東吳滅在晉國手上

3.五代時十國吳國:徐溫立丹陽郡公楊溥為吳國王,改元順義。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楊溥即皇帝位。天祚三年(937年)讓位予宰相徐知誥(徐溫義子)。南吳共歷4主,36年。統治地區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吳國怎麼滅亡了

孫休病死長子孫皓即位,孫皓殘暴民怨不絕。當時陸抗、陸凱等一些東吳老臣全力支撐才讓吳國勉強維持。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分六路大舉討伐吳國,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被司馬炎封為“烏程侯”。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全部歸西晉。

春秋時期稱霸一時的吳國跟越國是怎麼被滅的?

吳國被越國滅的,越國被滅四次,春秋被滅一次,被吳王夫差所滅(春秋),後復國。 第二次被楚威王所滅(戰國),後殘餘勢力在廣東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滅(戰國),後部分族人又復國,建立東越。第四次被漢武帝所滅,徹底滅亡。

春秋時期強大的吳國為什麼被後起之國越國所滅?

勾踐在兵敗後不得不屈辱求和,但他臥薪嚐膽,刻苦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吳國,給後人深刻的歷史教訓。越國轉敗為勝,終於滅吳,究其原因,首先是勾踐具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他不僅在行動上與百姓同甘共苦,休慼與共,而且在思想上對於“以民為本”有明確的認識。他兩次提到“古之賢君”如何如何,言下之意,認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無敵於天下。作為君主,能夠尊重民意,依靠民力,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其次,最重要的,還在於勾踐有著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他面對的敵手十分強大。夫差在打敗越國以後的十幾年中,國力處於鼎盛時期,先後出兵攻打陳、楚、魯等國,兩次執牛耳與諸侯國會盟。勾踐卻毫不畏懼,忍辱負重,不屈不撓。他充當夫差的馬前卒,低眉折腰在吳國服役,長達三年之久(前494~491),從敗退到滅吳,前後經歷了二十二個年頭(前494~前473),真可謂鍥而不捨,有志竟成。吳越之戰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勾踐在反攻復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精神,卻已溶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至今還在炎黃子孫的血管裡流淌。

古代的吳國是現在的哪裡 吳國怎麼滅亡的

勾踐滅吳。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大敗越兵,越幾亡。越王勾踐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求和於吳,內取十年生聚、富國強兵之策,臥薪嚐膽,最後終於滅掉了吳國。

希望幫到你。

春秋吳國被滅之後為什麼不找機會復國?

被滅徹底了,翻不了盤了。

公元前475-473年,身居浙東的百越人渡錢塘江攻吳,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此後,吳國開拓的領土先後被楚、越兩國侵佔。

春秋後期越國吳國去哪了

吳國 (春秋時吳國,又稱勾吳) 編輯

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後吞併淮夷徐夷等小國而擴張到今蘇皖兩省全境、浙中北、贛東北地區。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有著名兵器吳鉤。吳國於柏舉之戰西破楚;於夫椒之戰南服越;於艾陵之戰北敗齊;於黃池之會會盟晉。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中文名稱 吳國(勾吳、工吳、攻吾) 簡 稱 吳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姑蘇(今江蘇省蘇州) 主要城市蘇州、湖州、南京、揚州 官方語言 上古時期 - 吳越語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吳泰伯、闔閭、夫差 國 姓 姬姓(非考證歷史) 爵 位 子爵,自稱為王 始封國君 泰伯(非考證歷史) 末代國君 夫差 存在時間 前12世紀——前473年 主體民族 吳越民族 民族文化 吳越文化

目錄

1 歷史

▪ 吳國起源

▪ 結交列國

▪ 吳楚交戰

▪ 走向強盛

▪ 吳越之戰

▪ 爭霸中原

▪ 兵敗亡國

2 疆域

3 軍事

4 文化

5 爭議

6 國君列表

歷史編輯

吳國起源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1] 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2]

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其子

周太王長子泰伯廟

周太王長子泰伯廟

叔達繼位。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紂,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4]

周章死,其子熊遂繼位。熊遂死,其子柯相繼位。柯相死,其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死,其子餘橋疑吾繼位。餘橋疑吾死,其子柯盧繼位。柯盧死,其子周繇繼位。周繇死,其子屈羽繼位。屈羽死,其子夷吾繼位。夷吾死,其子禽處繼位。禽處死,其子轉繼位。轉死,其子頗高繼位。頗高死,其子句卑繼位。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北虞公,為的是開拓晉國版圖、征伐虢國。句卑死,其子去齊繼位。去齊死,其子壽夢繼位。壽夢繼位後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5]

從太伯建立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6]

前584年(王壽夢二年),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將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前570年(王壽夢十六年),楚共王征伐吳國,直至衡山。[7]

前561年(王壽夢二十五年),王壽夢死。......

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1、吳國(約前11世紀—前473年)是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除徽州地區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據史料吳國都初期在無錫梅里,但據考古材料吳國初期國都可能在江陰市境內,後期吳國遷都蘇州。傳說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為了將他們的王位讓給幼子王季出逃建立吳國。這個傳說的準確性無可考證。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令伍子胥自殺,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2、吳國(222年~280年)是3世紀時孫權建立的政權。史稱孫吳或東吳。首都建業(今南京)。孫權,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其父孫堅被荊州軍閥劉表所殺,孫權及其兄孫策借江淮軍閥袁紹的兵力進入江南,並且自立。孫吳對江南開發卓有貢獻,孫吳時江南州郡大為增加,同海外諸國聯絡也大為密切。

3、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淮西(今屬安徽)楊行密所建,號楊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覆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起初楊吳僅有淮南(江淮之間的地區),後佔有江西。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

相關問題答案
古巴比倫是怎麼滅亡的?
西漢是怎麼滅亡的?
東周是怎麼滅亡的?
吳國怎麼滅亡的?
宋朝是怎麼滅亡?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原因?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電影?
元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怎麼滅亡的?
蜀漢怎麼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