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姓秦的由來?

秦姓,亦稱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第74位。秦姓分佈很廣,以河南、四川、廣西、江蘇居多,海外秦姓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據《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這說明上古帝舜時已有秦氏。但因秦唬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之說。秦氏源出三大支系:姬姓、嬴姓和外族改姓。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後裔非子的封地秦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為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第三個淵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贊助廣告

秦姓氏由來的小故事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秦姓分佈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佈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佈於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雲南、北京、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

秦在百家姓中排第幾?它的來源是什麼?

舊版百家姓中排名18新版百家姓中排名72 秦姓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採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說一二三,而是指多數的意思。"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佔了四位 ,誇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養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注重養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真堂"。 "忠孝堂":秦瓊的後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勳,既忠且孝 ,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詞人秦少游的後人因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傳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禮堂":清刑部尚書秦蕙田,立朝30年,剛介自守,著有《五禮通考》,因名"五禮堂"。 2、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 秦姓家譜 986 【江蘇】 秦興何氏家乘 十四卷首一卷 (清)何檀重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十二冊 吉林大學 4693 【浙江新昌】 蘇秦施氏宗譜 三卷首一卷 (民國)施禮儼施義大等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 6130 【上海】 上海陳行秦氏支譜初稿 不詳 (民國)秦之濟輯 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 上海文管 6131 【上海嘉定】 練川秦氏宗譜 十二卷 (清)秦惟堉補輯 清咸豐八年(1858)世善堂鈔本四冊 江蘇蘇州市博 6132 【上海松江】 泗涇秦氏宗譜 四卷 (民國)秦鍾駿志 民國六年(1917)纂修石印本 上海松江縣傳(存卷1-3) 6134 【江蘇】 盱眙秦氏族譜 不分卷 (民國)秦其增纂 民國十七年(1928)盱眙秦氏鉛印本一冊 南京大學 6135 【江蘇高郵】 秦氏支譜 六卷 (清)秦兆儒秦兆陽等重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江蘇高郵縣文管 6136 【江西泰興】 秦氏宗譜 四卷 (民國)秦元盛等重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江蘇泰興縣焦蕩楊菊村 6137 【江蘇武進】 毘陵洛陽秦氏族譜 十二卷 (清)秦熙福等續修 清光緒七年(1881)順德堂活字本十四冊 北圖 6138 【江蘇武進】 錫山秦氏宗譜 二卷 (民國)秦渤然重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4)世德堂活字本......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姓氏秦的來歷

姓氏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採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 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秦氏的來歷

秦姓,亦稱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第74位。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後裔非子的封地秦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孝王源於嬴姓的秦,是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與《史記》記載,傳說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隻燕子蛋,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皋陶(即大業)。皋陶後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同時還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業幹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紂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後人叫飛廉。 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紂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後,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這時惡來的後裔大駱也來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陝西興平,一說今甘肅禮縣)。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後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在桃林(今陝西華山)養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部),為附庸國(地位低於諸侯國),並讓他繼續嬴姓的祭祀,號稱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後秦仲被北方少數民族犬戎人殺死,但其長子最終擊敗了犬戎。到莊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佔有岐山以西妁廣大地方。 秦始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 秦氏宗祠 大門。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於施政苛暴,於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後,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為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今河南範縣舊城)。後以邑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於父權家長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嫡長子為大宗,其餘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他們的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位,別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相對侯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宗法制對姓氏的產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也稱別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餘下全文>>

誰知道姓秦的祖先是什麼背景,或者有什麼來歷?

得姓始祖:伯益。

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的兒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並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給他為妻。伯益的後人非子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養育良種馬,深得孝王歡心,就封他在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富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其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秦姓。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秦起源於上古那個姓氏

秦氏源出八大支系。1、上古帝舜七個朋友有秦不虛故後人以秦為姓。2、姬姓秦氏源於周朝周文王與周武王後裔;3、嬴姓秦氏源於秦始皇秦朝。4、古代羅馬帝國大秦人留中國改為秦姓。5、三國外族改姓。6、清朝外族改姓。7、少數民族回族、滿族、蒙古、藏族、土家族改姓。8、達斡爾族融入秦姓。9、賜姓。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秦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