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心經的好處?

現在很多人對心經飽含虔誠,很多人都在誦讀心經,那麼,誦讀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其實,這裡面的學問大了,國學大師普巴先生對於誦讀心經有獨到的見解,就為您整理了一些。

 空

  《心經》反映“諸法性空”:

  《心經》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空”指“空性”而言,是佛教基本教義,也是《心經》般若思想的核心要義。

  《心經》反應的是“諸法空相”。佛學一方面用“空”這個取消一切現象和差別的概念來論證世俗認識及其面對的一切對象虛幻不實;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為世界萬有的統一基礎,並說它就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法性”、“真如”或“佛性”、“涅槃”。

  佛法認識的最高境界:“無所得”

  了無所得的般若空現: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在取得“一切皆空”的認識後,還應再進一步,即認識世界萬有本無“有無之相”,沒有任何差別,這樣才能“處有不有,無心於有有之場;居空不空,不在於空空之境”。這種超脫有無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槃”。用三個字表示,即“無所得”。

  明白並破除執著

  人生的煩惱因執著而起

  我們的生命是有情生命,因為對“有”的認識不足,因而總是在所得的心態下生活,對於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們生起執著。

  由於執著,我們對人生的一切都產生了強烈的佔有、戀戀不捨的心態,也給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我們如果看破了時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破除了執著,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可恐怖的了。

  當我們認識到所緣境空,就不會對有生起實在的執著,是無得;此時妄心也就自然息滅不起,是無智。《大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在妄心、妄境、妄執息滅的情況下,此時顯現的清淨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把世界看透了,煩惱也就降伏了

  妄想導致人生的各種過患。“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顛倒夢想”,就是妄想,妄想一詞,淵源於佛教,它的內涵很廣泛,以佛教智慧來看,人類幾乎都生活在妄想中。

  比如一個無知的小孩,在一堆乾柴上點火,燒著了房子,這時正好又颳起了風。小孩點火比喻無明,乾柴房子如慾望,大風比執著。在慾望的推動下才產生的妄想,隨執著而不斷增強。

  妄想導致人生的各種過患,因此《心經》告訴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它對付妄想的絕招是:從照見五蘊皆空認識到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相,無智無德,心無牽掛,妄想自然就不會有了,也沒有了什麼執著。

  因緣所生法

  因緣所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心經》的重要佛法道理。“緣聚則有,緣散則無”,因緣其實是宇宙的最基本規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現象、物件都有因緣,都不會突然產生。所以因緣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法即是事事物物,而因緣即每法親生之因與助成之緣。

  人生是苦

  《心經》的人生觀是“人生是苦”。因為人生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教中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來說人生都是苦的。這“苦”是什麼意義呢?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既然佛教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苦,那麼佛教是消極的嗎?其實不是,佛陀在成佛後,他首先教導人們的便是“四聖諦”。“聖”是正的意思。“諦”是真理的意思。

  佛教是教人積極進取,幫人解決苦惱的有效途徑。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