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古詩詞?

  賞析古詩詞,必須讀懂古詩詞。直接進行古詩詞賞析訓練往往難以奏效,不如先做閱讀訓練,然後引導學生賞析。

工具/原料

步驟/方法

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對象,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信息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如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高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繫。意象應聯繫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聯繫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點溪荷葉”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讀註釋。
註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聽蜀僧濬彈琴》,提供了三條註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這三條註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鐘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如“西出陽關無故人”,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唯見長江天際流”,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山圍故國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空有姑蘇臺上月”等句。

讀類型。
讀詩時,根據題材瞭解所屬類型,有助於對詩的理解。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注意事項

根據題材瞭解所屬類型,有助於對詩的理解。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