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勿一開始就猛衝猛跑:所有人在運動中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所以切忌一開始猛衝猛跑,而應該在開始之初,以緩行方式行進,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體能,緩走半小時後,身體對運動量有了一個適應過程並做好了機能調整,才可以加速行進;
2、行進節奏控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進速率節奏,因此在山道行進時,不要一味跟著前面的人節奏走,這樣很容易被拖跨,一定要按自己的節奏走,如果自己走得太慢離隊太遠時,可以呼叫大隊稍等;
3、地形觀察:在行進過程中,不要一味埋頭狂走,要觀察周邊的景色,以便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這點很有必要,萬一自己和隊友走散了,可以清楚報出自己的方位;
4、補水技巧:一般要求,在行進中,每隔十五到二十分鐘,就要給自己補充水份,不要等自己已經明顯感到口渴時再補,因為當一個人明顯感受口渴時,已經不再是口渴,而是身體已經出現輕微脫水,這時再補水只會越補越渴;另外在適時補水時也有技巧可講,就是以兩小口為限,每喝一口水不要馬上嚥下,而應該在口中含一會再咽,這樣可以讓水被身體吸收得更充分;
5、林地行進技巧:在惠州的山上,最常見的植物其實是灌木,在灌木叢中走,要注意高擡貴腳,防止被絆倒;雙臂高擡虛掩在與眼睛等高位置,防止被前方的樹枝掛傷臉部特別是眼睛;眼睛應該多留意自己身邊一步範圍以內,防止踩到蛇或者山裡人設置的捕獸陷阱;
6、上陡坡技巧:重心前傾,儘可能藉助身邊的樹木和植被,注意你上方或腳下有無鬆動的石塊,如果發現有這樣的石塊,應該馬上發出警報,不要因石塊被踩下來砸傷自己或下方的隊友;
7、下陡坡技巧:下陡坡時,應注意重心靠後,側身而行,充分利用身邊的樹木和植被做保護,必要時來個“屁股著地”,以臀部做支撐點,向下挪行(這在戶外是很正常的,沒人會笑你);
8、石灘技巧:在溪谷中,最常見的路就是石灘。在石灘上走,蹦石頭是不可避免的,而蹦石頭,我個人會選擇高度相近的石頭來蹦,並講究“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即在邁出第一步時,我會看著第二塊石頭的位置和狀態,並考慮第二塊石頭之後,我要蹦的第三塊石的位置;另外要注意腳下的石頭會不會鬆動,以及石頭上有沒有水跡和苔蘚,以防發生意外;如果遇上比較高的岩石,切忌從高處跳下(因為這樣做本身的危險度太大,另外經常從高處跳下,特別是經過長時間行進之後,對膝部的衝擊足以造成不可逆轉的勞損),而應該採取坐姿下滑的方式行進(說真的;
9、涉水技巧:在溪谷中,少不了要涉水。涉水時的動作要領是“低重心、展雙臂、貼花腳”,“低重心”為了站得更穩,“展雙臂”為的是平衡,“貼花腳”就是要求腳要貼著水底以碎步行進,為的是更清楚瞭解水底的狀況;
10、攀崖技巧:如果面對比較高而且又溼滑的崖壁,在沒有輔助工具的情況下,我一定會選擇高繞。但如果崖壁不溼滑,又有明顯的巖縫,還是會選擇攀上去。但上崖時,要注意“穩三點動一點”,即在四肢都可以穩住的時候,才能挪動其中的一個點,同時身體儘可能貼近崖壁;手部的動作很重要,要儘量摳緊巖點或巖縫,或抓緊崖上的植物根系,但要記住,在沒有確信巖點或植物根系牢靠得足以承受你的體重之前,不要把體重全部放在這個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