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在《心理訪談》中我做個一個案子,一個先生已經三十五歲了,沒有正當職業,每天就是上網、打麻將、去茶館,他已經結婚了,我問他“你太太肯嫁給你嗎?”他說是他媽給找的對象,他有一個已經六歲的小孩,我問他如何生活,他說他媽媽給他生活費。家長把一個幾斤重的孩子養成一個一米七幾的壯漢,還需要給他娶媳婦給他看孩子給他的家庭發工資,這個媽媽當得太冤了,但這個孩子覺得挺對的。後來他媽覺得不對,說“你這個兒子是不是有問題呀?”打電話找心理訪談專家,說她兒子賭博欠人十萬元錢賭債被人綁架了,綁架他兒子的人打電話讓她還錢,如果不還錢就跺掉她兒子一條胳膊或一條腿,她一害怕就把錢還上了。可還完錢之後覺得挺冤的,這個孩子以後怎麼辦呀?她把這個問題扔給我了,這個難題是什麼性質的?是孩子還是大人的問題?憑什麼孩子不工作照樣能有錢上網、打麻將?為什麼他沒有資格做父親卻生兒子?要是沒有別人幫忙,這一切他都做不到,幫他忙的是他的媽媽,他媽媽是在幫兒子還是在害兒子呀? 俗話說“三十而立”,他已經三十五歲了,還不能立起來!立起來和誰扶著他有關係,你早一點鬆手,小孩摔了跟頭,小孩摔跟頭沒關係,摔了跟頭爬起來就行了。但家長一直扶著他,那麼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個特點,不會走路的時候不讓抱,哭著喊著要自己走,等到他會走的時候就讓你抱著。小孩一步一個踉蹌一步一個跟頭卻不讓你抱,堅持讓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穩以後卻一出門就張手讓你抱。抱著孩子出門就是讓孩子不能走路讓他的兩條腿廢了,我們要做的事是讓他自己走,他自己會走路就讓他自己走,不要再抱著他。 今天我們就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來看一看怎麼樣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處。我們想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麼實現的,這裡面就有心理衛生的概念,所謂心理衛生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和具體措施,維護和改進健康的心理,以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條件,使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滿的狀態。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衛生的任務,今天團市委請我到這裡做這個講座就是心理衛生的干預措施,在這個講座裡面我可以通過講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體措施,能夠讓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當中,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預定執行力培訓,請聯繫13733187876)) 什麼樣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夠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不是讓孩子能辦好眼前的事就行了,還要適應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大了上學校,以後進入社會工作,戀愛結婚生育子女,這一生都在發展變化,要看我們培養的孩子有沒有能力適應當前的環境和發展變化適應未來。 剛才我說的那個三十五歲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牽強,他已經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學的年齡是三十五歲,心理的年齡只是學齡前兒童。上學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業,這個小夥子每天上網、打麻將、泡茶館,這是成年人的行為嗎?他如何做丈夫和父親?這個人被家長培養出來只能適應學齡前兒童的生活環境,不能適應現實的生活環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兒童狀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一個三十五歲的人不能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們把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做一些階段性的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嬰兒期;2、幼兒期;3、學齡前期;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經可以承擔很多責任,我姐姐七歲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四歲我弟弟一歲多,那時我姐姐就已經給我和弟弟做飯了,現在十七歲的孩子有多少在家裡能做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問題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擔責任的狀態,我們要考慮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我們如何教育、培養他們如何和他們互動如何和他們溝通,真正把我們的想法貫徹在他們身上,尤其是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好處的。 關於如何溝通的問題,有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說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長交流。很多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教育的時候特別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內成長為一個人才,對孩子要求過高過急,要求的方法過於簡單,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厭學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和家長激烈對抗,其中家長要負主要責任。 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感情,很多家長說沒有辦法和孩子交流,家長和孩子感情破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長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解決生活困難,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對學習要求特別高,要按時完成作業要取得好成績,孩子覺得家長是矛盾的覺得家長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傷害,和家長的感情就疏遠了。我在《心理訪談》做過這樣一個案子,一箇中學女孩和母親特別對立,小學有一次考試成績媽媽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媽媽讓她在街上跪著,孩子和媽媽的感情被破壞。 和異性父母交往學習長大後和異**往的方式。現在有些孩子和一個家長特近一個家長特遠,就像剛才我所講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媽媽在一個床上睡覺,這個兒子和媽媽距離太近和爸爸距離太遠,和媽媽距離太近會學習媽媽,容易陷入某種心理誤區,長大後男人的行為、特徵就少,戀愛時會找一個像媽媽的人,這樣感情就錯位了,婚姻就會出現不幸。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世界裡想找個母親,結婚後會要求這個女人像媽媽那樣照顧自己,自己什麼也不幹。《心理訪談》有一對夫妻,兩個人老打架,女同志說嫁給這個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麼家務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顧,男人還不滿意。主持人問男人對太太什麼地方不滿意,他說太太掙錢少,主持人問他想找一個什麼樣的太太,他說應該找一個這樣的女人:在家裡特能幹家務,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外面特別能賺錢。主持人問那他做什麼,他說他不幹什麼。依賴母親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顧全了,他覺得你不是好媳婦,他希望你像對兒子一樣照顧他,說你不是好媳婦實際是說你不是一個好母親。等你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去做到母親的狀態後,男人又失落了,他發現他沒媳婦了,他沒結婚的時候他媽媽就這麼做的他那時沒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親一樣時他會覺得自己又沒有妻子了,於是開始在外面找了。在家裡需要人像母親一樣伺候他,在外面又找個情人。一個一米八的小夥子和媽媽在一個床上睡覺,如果各位有這樣的情況聽完講座後趕緊分床吧,不然的話毀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孩子,心理會被扭曲了。要培養孩子和同性父母和異性父母同距離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遠。 鼓勵孩子積累社會經驗,鼓勵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勵孩子換位思考,反覆提醒孩子你說小紅不好,小紅說小麗不好,問孩子“你覺得誰好誰不好,如果你是小紅或者你是小麗會怎麼樣?”換位思考會讓人產生理性的認識,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我在很多地方做親子關係的講座,很多人問我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有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愛學習。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特別,別人的孩子天生都愛學習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愛學習。家長說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孩子愛玩遊戲,愛玩遊戲沒有關係,他生下來就會玩遊戲嗎?他從不會玩到會玩是通過學習、鑽研,很多家長說如果孩子把玩遊戲的心放在學習上來就好了,那麼研究他為什麼對遊戲有那麼大的熱情,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有樂趣,得了一千分會說“好”,得了一萬分會說“非常好”,得了兩萬分會說“太棒了”,得了五萬分會出個姑娘拿束鮮花說“我愛你”,總是在強化你進一步玩下去。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過去看了看,看了之後說什麼了?“瞧你,寫作業怎麼扭著身子?”“你看你的字寫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寫直點?”這都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我兒子寫字,我說“你和誰學的呀?怎麼寫得這麼好看?”孩子就會越寫越好看,待一會兒過去看孩子寫得整齊多了。讓孩子覺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維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當孩子有不會做的作業題問你時你該怎麼辦?當孩子向你報告成績不太理想時你怎麼反應?如果孩子問你作業題,總的指導原則是不告訴,千萬不要說“這你都不會”,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我兒子上小學時問我問題,我說我也不會,我有事情我先忙讓他先想我告訴他我也會想,他想了半天也不會,我說不會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師都教了你不會是你的問題,他說問了好幾個同學都不會,我說那麼是老師的事情他沒有教明白。孩子說不完成行嗎,我說不完成不行但不會做怎麼辦呀,他說要不再想想,過了一會兒說“我真偉大”,我跑過去問他怎麼偉大,他說看上去很難但做起來不難,終於想出來了,其實他做的是錯的。我又開導他,他終於發現自己寫的是錯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給他表揚和鼓勵,讓他感覺我能幹好這件事,他就有興趣了。有的孩子說“沒考好,考了95分”,家長告訴他下次努力認真比95分多就有進步,考100分就不會再有進步了。很多家長不這麼說,很多家長知道孩子考了99分會說“那1分怎麼丟的?”。家長往往會說少了一個小數點,如果發射火箭會出多大問題。那麼發射火箭時小數點少了一位就發射了嗎?家長會說不是要經過很多人檢查的。不要給孩子過於完美的思維,讓孩子對學習望而卻步。 青春期的問題 小孩從十一、二歲開始到十七歲,身體上越來越接近成熟,內心也向成人過渡靠攏,第二特徵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一個人的青春期裡最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他們想迅速獨立,想像一個成人一樣獨立的處理自己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沒有辦法擺脫依賴,沒有獨立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處於矛盾、衝突的狀態。我們要了解青春期學生內心衝突、矛盾的狀態大致是:獨立和依賴、理想和現實、自負和自卑、溝通和封閉。青春期的孩子關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對立的,如果孩子學習出現困難差不多也是從初二開始,自我意識中的各種矛盾、衝突、困惑都出來了,又要獨立又不能擺脫依賴,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還要聽爸爸媽媽怎麼說,自己想半天還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我的每一句話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還是合著我們的想法。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別好,對自己的生活對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間,但當他進入青春期後有個深刻的思考,人生、社會、自己,發現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陰暗的一面,對理想能不能實現,現實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異。自負和自卑的矛盾,當他遇到困境的時候,受到一些表揚會自負,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有時候自負和自卑會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協調是一種現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覺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夠,自負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溝通和封閉的矛盾,溝通慾望特別強,對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別人交流,但同時又想封閉,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不想溝通,年齡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溝通,最願意和同齡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好。有一個小孩願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紀大的人人願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問題。一個青春期的小孩願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愛還是缺乏母愛,有可能是雙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樣,會和與父母年齡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齡特點,一般人願意和同齡的人交往特別是青春期的少年,不願意和家長多說話是普遍現象。北京少年宮一些家長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講座,有一些時間讓大家和我交流、互動,有一個家長說女兒每天不高興,問她什麼都不好好回答,說的話都透著煩感,女兒小時候天天纏著她,沒想到現在和她說什麼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寧可泡方便麵也不願意和爸爸媽媽出去吃飯。孩子句句反駁、全聽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說一句反駁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媽媽說得是對的,句句都反駁你就不知道怎麼做了,說一句聽一句可能隱藏其他問題,只有家長說得對就聽說得不對不聽但不和爸爸媽媽吵架是對的,家長說什麼都聽不管對錯也是不對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個三十一歲的患者,他為自己的戀愛婚姻問題發愁找我諮詢,吃飯的時候讓我帶他一起去,他說不知道吃什麼合適,我讓一個研究生帶他去。研究生說食堂窗口特別多,他到哪裡那個人就跟到哪裡,因為那個人不知道該買什麼不知道愛吃什麼,看研究生買什麼他就買什麼。做了三天諮詢之後我們有個心理遊戲類的活動,到郊區的山裡,他說得問問他媽媽是否同意去山裡。他問我怎麼樣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說我現在要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成為你媽媽了,什麼問題都問他媽媽,什麼樣的姑娘會喜歡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時候,不太愛理家長、反駁家長的意見,是這個階段獨立的表現,和不同年齡的人封閉,願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長之間有代溝,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處於焦慮不安或者是擔憂的狀態,讓家長覺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遠了,但家長應當能夠坦然面對孩子青春期出現的情況,在青春期到來的時候孩子要展現自己的想法,內心有一些混亂,和家長溝通減少是好現象,理性的家長不要打擾孩子的這個過程,溝通的主要方式是間接的,告訴孩子“你要”一點作用都沒有,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青春期的自我意識,面對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在上學,面臨要把學習搞好的重要任務,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難的時候,原有的心理素質中的問題心理健康基礎性的東西在青春期暴發出來,嬰兒期愛的缺乏、幼兒期遊戲的缺乏,會出現很多家長很難接受的問題,比如追星、離家出走、厭學。 去年十月《心理訪談》搞了一個戒除網癮的欄目,找了一些上網成癮的少年在一個基地進行急訓,做了七期節目把培養的過程做成心理訪談特別節目播出,上網成癮的孩子面相乾瘦臉色蠟黃,聽著講課手不自覺的就處在打鍵盤的狀態,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痺的。從觀察和研究發現,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對父母的感情特別冷漠,學習的興趣蕩然無存,對網絡遊戲非常著迷,對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實際,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問題。家庭條件好的嬌慣特別多,孩子容易上網成癮,讓他別渴著別餓著,有什麼事都替他解決這種孩子不愛學習,家長訓斥孩子苦悶就會上網,一玩遊戲就好了。有一個案例,有一個嬌慣的孩子口袋裡總有花不完的零用錢,不愛學習,不玩遊戲也不願意睡覺,後來開始留戀網吧。這樣的孩子上學的動力不強,每天都那麼舒服,學習是一個克服困難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習的樂趣在於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學習的樂趣,嬌慣的孩子克服困難的力量不足,沒有這種力量,網絡遊戲對他們具有吸引力,步步帶著獎賞和強化帶著快樂,只需要通過快樂的獎賞就能維持,學習需要通過克服困難維持學習的動力。家長培養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讓他平時要承擔一些責任要克服一些困難,要給一些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滿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難,很多孩子上網成癮是家庭嬌慣造成的。我們原來指成癮往往指使用藥品成癮,網絡成癮導致孩子心理、社會功能的損害,心理方面比如說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認知,社會方面表現為學生不能上學、工作人員不能正常上班。我們在網絡成癮訓練營基地看到大多數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網絡成癮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間親子關係不和諧或家長之間不和諧,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學習,形成孩子對家長依賴性強,孩子受措後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網絡裡尋求關愛,不良的家庭關係驅使孩子網絡成癮。不合理的家庭責任和家庭氛圍會對孩子形成影響,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帶大,隔輩老人看孩子會有一種心理,多滿足孩子的要求別讓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離感覺自己被拋棄。有的家庭中缺少學習的氣氛和人際交往的氛圍,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會逃學或沉迷網絡。從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項是給網絡成癮行為一個藉口,後面兩項主要是針對家庭,有很多條新聞都會說網癮是家長的問題,青少年少年兒童網絡成癮,很多家長都很委屈說很嚴厲花了很多錢教育孩子,為何將責任歸結到家長身上。我們並沒有人為的把問題歸結到家長身上,當孩子到了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孩子是沒有毛病的,是在我們的培養教育之下成長的,一個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負責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僅是對孩子的愛,家庭氣氛也要好,孩子沒有成年,如何讓孩子承擔教育失敗的責任?十八歲以上我們才更多傾向於做孩子的工作,責任方面應當由孩子更多的承擔,不能把自己的責任推到家庭上。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長教育的問題,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有個家長說以前對孩子特別簡單粗暴,後來發現一本書叫《賞識教育》,所以老表揚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簡單的批評和表揚是一樣的,問題就是簡單,賞識是真正的欣賞和認識到他的優點加以表揚,如果一個人長得口歪眼斜,誇他長得漂亮不是事實,表揚的是真正的優點,是你發自內心認為該表揚的地方,不是處處賞識。營造和諧振家庭氛圍。正確處理學習、上網和休息的關係,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網不超過兩個小時,我們不要強迫孩子關閉電腦,很多生活、學習、活動在網上也可以進行。你要想想現在對孩子採取的措施是對孩子教育的需要還是你要釋放不良情緒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對孩子有幫助可以做,如果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可以不做。《心理訪談》做過一期節目,一個媽媽和女兒感情不好,女兒甚至想殺了媽媽,因為媽媽讓女兒在街上跪著。女兒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歡總是穿著,媽媽讓她穿校服,媽媽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條。我問媽媽為何要這麼做,媽媽說什麼都沒想,她氣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媽媽給剪爛,情感如何維繫?我喜歡的你給剪爛,你讓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從髮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齊。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港臺歌星來開演唱會,很多少男少女說話聲音非常急促,有一個小女孩捂著胸口說“激動死了,心臟要跳出來了”。很多人截出租車但不知道去哪,說歌星出來去哪兒就去哪兒追,一個個說話聲音都顫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長不要太緊張,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社會上明星應該多樣化,不能只是影、視、歌、體育,勞動模範、企業家都應當是明星,讓少男少女模仿和學習。青少年在混亂時期,需要有個榜樣去效仿。喜歡學術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不是壞事。我們的社會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單一,要給青少年更好的榜樣。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喪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無限貼近就可以了,追星的問題要避免病態,要極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滿夢幻,寄託著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確的交流產生好的效應。理性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說,青春期後可以誘導引導啟發,最好是舉例給孩子講解。

原作者: 譚小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