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流派?

  深入練習太極拳的動作時,會感覺到它的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是有力度的,這就是長期練習出來的發勁。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楊式太極拳的發勁練習,趕緊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楊式太極拳發勁練習

  勁分為明勁與暗勁,明勁形與外,暗勁形與內。太極拳的勁指的是暗勁(亦稱內勁)。發勁時要內外合一,周身一氣,將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從而達到後發制人、克敵制勝的目的。楊式太極拳不僅拳、肘、肩、腳、膝、梢節和主要關節能發勁,而且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古拳譜中說:“全身無處不彈簧。”如太極拳中的、捋、擠、按、採、列、肘、靠等八門勁中的勁,在發勁時肘、肩、膝、胯等主要關節都處於適度的放鬆、彎曲狀態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蘊藏著彈性。這種彈性在與對方相粘著點上就好比安上一隻適度的彈簧,當對方向我進勁時,該彈簧便會被壓而縮短並由此而產生外彈力;當對方來勁變小或後撤時,該彈簧又會隨著壓力的減退而項彈出去,並因此而減弱了外彈力。同理胸部、胯部均可產生反彈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彈簧勁,也是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的道理。

  從外形上看發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實質上只有尺勁與寸勁兩種。尺勁與寸勁是指力量在對方身上起作用的時間而言。初學發勁或沒有得到沉勁的只會發尺勁,習練久了懂得沉勁的才會發寸勁。

  尺勁

  以後腳向前蹬為主要動力,節節貫串,由下而上,順勢湧出。如與人交手發勁時,勁即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手達於梢,做到跟節起,中節隨,梢節追,重心先偏後腿。發勁時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產生慣性,催動右手向前發勁。只有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尺勁由於力的作用時間長,能將對方擲出很遠。這在形式上與擲出石頭、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優點是不會使對方受內傷。對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學者可多用尺勁。

  寸勁

  是快速的彈力,與壓縮之彈簧忽然彈出原理相同。它是在與人交手發勁時在較短距離內一瞬間將全身力量發到出擊點上。由於時間短、速度快、內勁整,產生出極大的壓力與震撼力,能入裡透內,使對方造成內傷。因此,寸勁以不輕易發為宜。高手發勁時考慮到對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過份量,但一般較難做到。就像一些鄭多燕減肥舞裡面的有的動作,需要快節奏的運動。

  對發勁的時機和部位決不可忽視。要順依在客觀條件的變化,因勢利導,得機得勢,將勁在適當的時機發在對方最要緊的部位。

  總之,太極拳的發勁有其內在的特定精義,必須細心揣摩、領會。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楊式太極拳特點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

  主要是對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楊氏太極拳最為見長。

  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後仰。二是尾閭要保持中正,從大椎穴到尾閭部位〔長強穴〕要保持脊椎的放鬆垂直,形成上下對拉拔長,而且尾閭要像船舵一樣指引航向。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做到了以上兩個方面,能體現立身中正安舒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的這一特點,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體喻為一口古鐘:鍾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鍾囗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鍾繩,鍾錘繫於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十分強調立身中正。

  楊式太極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廳掛著一副對聯,其上聯便是“端正身法脊豎起”也是強調身法中正安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