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臺茶的歷史?

臺灣茶源自中國福建,至今約有200年曆史。臺灣有諸多名茶,且各有其特色,綜合起來不外是綠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鐵觀音茶、日月潭紅茶、白毫烏龍茶(碰風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大禹嶺茶、合歡山茶、梨山茶、杉林溪茶、阿里山茶)等等茶類,這些茶類各有其特色。日本人喜歡喝臺灣茶,近年來,臺灣茶開始進入大陸市場,受到市場的認可。

清朝後期的臺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臺灣北部的發展,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臺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臺茶的歷史

臺灣野生茶的出現

臺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臺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志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臺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目前臺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關。
臺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臺灣早期的製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目前臺灣所產製的烏龍茶、包種茶等茶類,其產製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

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臺茶的歷史

臺茶的發展階段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
柯朝氏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於今臺北縣瑞芳山區,相傳為臺灣北部製茶之始。

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
林鳳池氏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於凍頂山,據悉為臺灣凍頂烏龍茶之始。

清同治年間(1856年~1875)
約翰‧杜德對臺灣茶業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移進茶苗、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茗茶、設精製廠並外銷茗茶。使得臺灣的茶業大幅發展。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
張氏兄弟從安溪引進純種的鐵觀音茶,在木柵樟湖山種植,相傳為今日木柵鐵觀音之始。
政府開始推廣種茶。烏龍茶不再受美國市場青睞而滯銷,導致包種茶的興起。華人茶商李春生、臺灣茶商林維源興起,以及臺灣的茶商團體興起而突破臺灣茶葉為洋人所主導的局面。

日治時期
這時期的臺灣茶品種除了原本從福建省傳入的以外,又經過日本人歷年的試驗,最後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有、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四大品種作獎勵推廣種植。日本人並大力推廣紅茶的種植。

二戰時期
因戰爭爆發,糧食與勞力皆極缺,除部分茶園改種糧食作物以外,原本投注在茶園的農村人力也移轉到其它方面,致使臺灣茶產業極度萎縮,幾乎減產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國民政府時期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於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裡重要的品茗空間。
此時期振興了綠茶的生產,復原茶種、改良茶種、改進各種製茶法、茶產品多元化、推廣茶區。使得原本以外銷為主的臺灣茶業轉為以內銷為主,使得停滯不前的茶業再次復甦。

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臺茶的歷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