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人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
作者:賈立群
利用介入放射學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和血管栓塞,已達到臨床治療肝癌的目的,這是目前臨床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非手術方法,通過阻斷腫瘤的血供,使瘤體嚴重缺血和壞死而縮小。從2001年8月至2004年6月,我科對42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病人採取了此療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35歲,平均年齡46.9歲,病程25~95天,平均51天。主要表現為肝病疼痛、腹脹、乏力、消瘦,其中26例病人有明顯的黃疸表現,實驗室檢查甲胎蛋白(AFP)均大於400ng/ml,肝功能檢查中轉肽酶、鹼磷酶增高顯著。 25例病人均有A/G比例倒置,所有病例經B超、CT確診。腫瘤大小3cm~8cm。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常規做血、尿、便常規,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肝腎功能檢查,術前6小時禁食,術前2小時做好青黴素及碘過敏試驗,做好雙側腹股溝備皮。
1.2.2應用藥物
常用的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1000~2000毫克、絲裂黴素10~20毫克、阿黴素20~40毫克、順鉑50~100毫克。另外,用於肝動脈栓塞的栓塞劑明膠海綿、碘油,用於預防胃腸道反應的胃復安、地塞米松。
2結果
2.1愈後情況
2.1.1肝臟回縮,腫瘤縮小情況(略)。
2.1.2病人的一般狀況得到改善。治療後,病人的面色萎黃好轉,食慾提高,體重增加,疼痛減輕或消失,65%的病人甲胎蛋白值恢復正常,20%的病人甲胎蛋白值降低,70%的病人腹水減少或消失。
2.2術後併發症及護理
2.2.1穿刺區域性出血及血腫
患者術後穿刺部位沙袋應加壓12小時,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穿刺肢體制動,加強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本組患者未發生嚴重出血現象。
2.2.2胃腸道反應症狀
表現為噁心、嘔吐,多為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本組發生30例(71.4%),及時給予鎮吐劑胃復安20毫克,在輸液開始及末尾時分別入滴壺中靜點,或者胃復安10毫克臨時用於肌注,止吐效果明顯。
2.2.3發熱
栓塞治療後早期發熱為腫瘤內凝固性壞死,產生吸收熱所致;1周後發熱多因合併骨髓抑制造成機體抵抗力降低,感染所致。本組16例發熱病人中,13例發生於術後5小時至3天,體溫38~38.7℃,3例發生於術後1周,體溫>39℃,經給予冰塊降溫及抗生素治療後,體溫降至正常。
2.2.4疼痛
多為栓塞部位腫脹,出現右上腹脹痛,影響睡眠和飲食。本組28例(66.7%)疼痛,其中7例出現較劇烈的脹痛難忍,及時給予強痛定100毫克,疼痛緩解,其餘21例病人未做特殊處理,一星期後逐漸緩解。
2.2.5白細胞、血小板減小
本組病例有28例(66.7%)均有肝硬化史,脾功能亢進,加上化療藥物抑制骨髓,本組病例白細胞、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減少,經及時給予升白細胞、血小板藥物後,基本恢復正常。
2.2.6肝腎功能損害
栓塞化療後引起肝細胞進一步受損破壞,多數為一過性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膽紅素、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等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膽鹼酯酶下降等,對此我們採用保肝藥靜滴,肝炎靈4毫升肌注10~15天后,病人肝功能恢復正常。除對肝功損害外,又因大量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和大量癌細胞壞死由腎臟排出所致腎功能受損,術後應給水化治療,鼓勵病人多飲水,促進毒物排洩。同時觀察24小時尿量及尿色,以利於得到及時處理,本組病例中未發生一例肝、腎功能受損。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協助患者做好術前各種檢查,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術前各種檢查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瞭解有無藥物過敏史,對檢查有異常者應糾正治療後再行手術。
3.1.2術前心理護理。有些原發性肝癌患者,發現病程時間短,對於突如其來的打擊,患者及家屬難以接受,而對於有肝硬化史的病人,長期倍受病痛折磨,當確診病變後更加焦慮、恐懼,對治療失去信心,精神壓力相當大,各方面的情況也差,加上對介入療法缺乏認識,更增加他們的憂慮和恐懼感。這一切就要求我們護士在工作中,要善於和患者交朋友,利用溝通交流技巧,準確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克服心理壓力,維持情緒穩定,從而提高心理應對能力和承受能力,使他們保持樂觀愉悅的情緒。並向患者講清介入治療的意義、作用、效果,向家屬介紹癌症的可治性及術後較樂觀的預後,消除他們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治療勇氣和信心,積極配合手術,以良好的心態順利接受治療。
3.1.3一般護理。保持病房內環境安靜、清潔、舒適,保證病人的情緒穩定,使其得到量足、質好的休息,以利於手術治療。
3.2術後護理
3.2.1出血傾向的觀察及預防
肝硬化合並脾功能亢進患者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血小板降低,因此要特別加強出血傾向的觀察。術後穿刺部位加壓12小時,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穿刺側肢體避免彎曲受壓,防止穿刺口包紮鬆動移動,還應加強觀察下肢面板顏色、面板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密切注意血壓、脈搏變化,每2小時測量血壓、脈搏一次,並做記錄,連續24小時血壓正常時才可停止。
3.2.2胃腸道的護理
介入過程中大量應用化學藥物及造影劑,可引起噁心、嘔吐症狀,又因劇烈的噁心、嘔吐,胃及食管近賁門部粘膜毛細血管痙攣收縮、破裂而出現消化道出血,有肝硬化史食道靜脈曲張者更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因此術後需積極防止患者出現的噁心、嘔吐症狀。我們採用患者在術中注入化療藥物前肌注胃復安10毫克,栓塞畢後推注胃復安、地塞米松,使胃腸道症狀有所減輕。返回病房輸液時給予胃復安分次入滴管靜點。給維生素K靜點防止出血。同時囑咐患者深呼吸,嘔吐時將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引起嗆咳或窒息,還應注意觀察嘔吐物、排洩物的性質、顏色、量並做好記錄,及時發現出血現象,爭取早期處理。
3.2.3飲食護理
病人介入治療後,24小時內禁食有渣、油膩的食物,並指導多飲水,以利於毒素排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房研製藥膳治療,其配方有:(1)益肝粥,(2)復肝湯,(3)降酶散。它們的功效為:清熱解毒、利尿、健脾開胃,扶正固本,滋補肝腎,降酶祛濁退黃,並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藥膳配製好後由專人按劑量送到病人床頭,喂或看之入口。以保證服用劑量準確並觀察症狀。在藥膳療程後,應給予病人低鹽、低脂、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同時忌幹、硬、粗糙、生冷刺激性食物,以防止有門靜脈高壓的患者因靜脈曲張而造成出血。
3.2.4術後心理護理
病人對介入治療的期望值很大,一旦術後出現身體不適,疼痛加劇,以及藥物毒副反應和併發症,即產生疑慮、憂鬱和恐懼心理,甚至表現為憤怒、怨恨、自暴自棄等,病人的家屬也感到焦慮和痛苦。因此,護士須經常與病人及家屬談心,瞭解病人的心理動態,盡一切力量滿足病人的需求,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輕和緩解病人的痛苦,給予心理上的支援,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穩定的情緒,配合治療,順利渡過術後反應期,達到治療目的,促進早日康復。
4小結
肝癌血供90%以上來自肝動脈,其供血部位主要是腫瘤中心。經肝動脈灌注化療藥後,肝組織區域性藥物濃度是全身濃度的100~400倍,瘤區藥物濃度又是正常肝組織的5~10倍,而且,由於腫瘤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腫瘤廓清系統的缺如,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化療藥物可漏出血管而長期滯留在瘤區。因此,可有效地殺傷肝內殘留的癌細胞。隨著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對於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和不願手術的病人,行肝動脈灌注和肝動脈栓塞化療的效果已被公認,是肝癌非手術治療中療效最好的辦法之一,應用此療法不僅可使腫瘤縮小,改善臨床症狀,減輕藥物的全身毒副反應,且併發症少,可重複治療,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儘管存在疼痛、胃腸道反應和感染等不利因素,但只要術前做好充分準備,如瞭解病情和可能發生的意外併發症及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術後嚴密觀察及時處理,積極有效地預防併發症,對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作者: 再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