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和自由並不一定矛盾?

一天,我下班回家,往房間門口一站,朝著坐在凳子上的點點伸出了雙臂,只見點點立即從自己端坐的小凳子上下來,第一個動作是關掉自己正在看的電視,然後再蹭到我的身邊來和我擁抱。我心裡暗暗喜悅,但也按捺不動,點點見我沒反應,自己趕緊跟我解釋:媽媽,我把電視關掉啦。我說好啊,很乖。得到我的表揚後,點點也很開心。後來點點就一個勁兒和我說:奶奶讓我看電視,我說不看了,我就把電視關掉了。後來問奶奶,的確如此,奶奶要燒飯,怕點點搗亂就將他安置在電視機旁。

無獨有偶,雷同的事情也發生在另一個家庭裡。我的同事這樣和我們描述道:

一天他獨自在家帶4歲的孩子,孩子喜滋滋的看動畫片,看了三集之後跟爸爸說:爸爸,把電視關掉吧。爸爸還以為孩子自主的拒絕電視了,正暗自納罕呢,就不經意的問孩子為什麼啊?孩子說:因為媽媽下班快回來了。不一會兒,媽媽果然下班回來了,第一個念頭就是寶寶你在家幹什麼了啊?孩子說,我什麼都沒幹哪。爸爸這下子急了,明明看電視卻撒謊說什麼都不幹?就趕緊對寶寶說,孩子,你看電視是爸爸允許的,沒關係,不用對媽媽隱瞞,你看電視沒有錯,可是你撒謊騙媽媽就不對了。孩子不語。

這位爸爸跟我們描述的時候評論道:

都是因為我老婆制定的規則太嚴格了,所以這樣對孩子反而不好,孩子在產生矛盾的時候就學會了撒謊。

是制定規則者太嚴厲了嗎?是因為太嚴厲的規則使得孩子在自己的慾望和規則之間產生了不自由感嗎?換言之,我們究竟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才是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現代育兒處處強調,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真正的愛就是給孩子自由,自由和規則之間真的是一對矛盾嗎?

這件事情我們需要謹慎分析。

1、規則的制定應該要嚴格

要想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生活中的一些規則是家長逐漸去制定的,一旦制定,便應該要求孩子必須要遵守的,如“不能吃糖”“不能看電視”“不能打人”“在超市購物要先付錢”等規則,這些規則本身的確和人的慾望相違背,(如我發現點點20個月時候開始愛打人,因為他還不太能準確用語言和其他方式表達自己,只好用擊打別人來表達自己的反抗不滿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打人也是種天性),但這些禁忌的執行要麼關乎孩子的身體健康,智力發展,或者是關乎一種人之為人的道德或倫理要求,父母必須要為孩子建立這些禁忌體系,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正如卡西爾在其《人論》中指出的那樣,即使禁忌沒有什麼價值,也是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一顆要遵守社會契約的種子。

2、規則的執行同樣也要嚴格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認為爸爸責備媽媽過於嚴格導致孩子愛撒謊是沒有道理的,孩子撒謊是因為孩子的確產生了想看電視的慾望,但他之所以能得逞,還是因為爸爸的鬆懈。爸爸沒有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規則,導致孩子變成反對者或者撒謊者或者規則的陽奉陰違者皆是因為如此。

在我們家也是這樣,爺爺奶奶喜歡給點點買糖吃,這個在我這裡是不允許的,於是爺爺奶奶經常說:你躲著吃啊。吃完了之後他又很糾結,不知道該如何和我說。

一開始我下班回來後,點點會很主動的跟我坦白說:媽媽,我今天吃糖了,你打嘴吧。我聽了,就打他一下;有時候我不理他,他非要我打下,才肯心安理得。

再後來發展到跟我討價還價:媽媽我今天吃糖了,不打嘴可以嗎?我照舊拍拍他的小嘴。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不再躲著我,直接把糖拿到我跟前說:媽媽我就吃一顆糖,可以不打嘴嗎?

他至今沒有學會撒謊,但是這種規則執行的不嚴格已經給點點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有一天他要喝奶茶,奶茶據說對成年人的健康都不好,我自然不許他染指,他說,我躲著喝行不行?我哭笑不得,堅定的說不行,他哼唧了一會兒就不再要了。

3、規則的制定和執行同樣需要彈性

當然這些嚴格的字眼,並非是沒有彈性,隨著空間,時間的變化,有些規則可以做一些彈性調整,如不能看電視並非指什麼電視都不能看,我們主要指代的是一些成人電視,如一些家長看恐怖片也和孩子一起看,導致孩子夜不能寐。可以有針對性的給孩子看一些主打欄目,如我家主看《智慧樹》,我對門家的孩子主看《花園寶寶》,這些都是適合3歲前孩子收看的節目。雖然我沒有強調這一點,但是點點知道,其他的節目我們是不能看的,但《智慧樹》我們是可以看的。

所以說這種彈性表現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只要不放棄規則本身的界限,把握規則的真正目的,並非為規則而規則,而是以規則促發展。

4、嚴格和自由之間並不矛盾

有人說家庭如果過於嚴格會導致孩子的將來的過度叛逆,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不成因果關係的,嚴格在此針對的是規則的制定和執行,的確一開始它是一種外在的條條框框,的確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掙扎,反抗,但是一旦孩子將這些規則內化,將會使我們的孩子形成說話算話,懂得剋制慾望,自覺和不良習慣作鬥爭的良好品格,這些才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如果孩子過度叛逆,並非因為規則本身的問題,而是家長沒有給孩子真正獲取自由的途徑。要學會給孩子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心靈深處的自由。

在此我想借由幾米的作品《微笑的魚》來說明下我的觀點。

幾米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繪本作家,他的繪畫不僅情節性強,【如他的《星空》《向左走向右走》等都被直接翻拍成電影】,而且背後具有很深厚的哲學意蘊,尤其是人生哲學成了慰藉很多人心靈的作品。

微笑的魚描述的是一箇中年男子,在水族館邂逅了一條微笑的魚,他把它小心翼翼的帶回家,成了自己的好夥伴,可是後來他醒悟到:在魚缸裡的魚只是人的夥伴,而自己卻不能成為魚的真正伴侶。於是他

把魚放回大海

,深情和這條魚吻別。我們很為魚的結局高興,因為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這個故事非常唯美,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即使是大海也是有其邊界。浩瀚的大海比小小的魚缸的確使得魚有更大的自由,可是親愛的小魚準備好了嗎?你學會去保護自己了嗎?你會不會在眨眼之間就成了大鯊魚的口中餐?

所以在沒有給孩子堅強的羽翼之前,我們需要韜光養晦,歷練孩子,不可借自由之名放縱了孩子。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