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很消沉?自責?心累?也許太追求完美了?

正是所有的體育電影、飛機上的免費雜誌或者激勵學錄影都傳達了這麼些成功的潛規則:相信自己、不要對任何事說“不”、永遠不要隨便退出、不要接受第二選擇。

但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真心。

與這些格言進行爭論是徒勞的,它們顯然都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沒有寫進憲法,但它們已經融入文化長流之中,灌溉了從半場演講到公共講演,再到所有SAT的指導班上。

最近有幾項研究對那些把已經說的爛俗的成功方法看的太認真的人做出警告。新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一個眾所周知的型別——完美主義者,那些當事情偏離預想方向時,便會驚慌或大怒的人。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那些純化論者(Purists)就像 Freud,Alfred Adler(見注1)等無數個被激怒的父母一直預言的那樣,總是忍受著精神上的痛苦;並且研究認為完美主義是珍貴的透鏡,通過它可以解釋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毫無聯絡的精神方面的困難,從消沉到強迫症再到對某一事物上癮等症狀。

一些研究人員根據調查問卷的答案把完美主義者分成了三種:朝自己的高標準目標掙扎前進的自我導向者,然後漸漸淪落成總是充滿壓力的自我批判者;和執著於期望別人同樣也是完美主義的狂熱者,從而常常導致自身人際關係的破壞;以及那些十分努力地想要成為一個自認為完美的、理想化的人,而這也是導致自殺想法和飲食失調的誘因。

“人們想要在某些地方變得完美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在他們的工作中——做一個好的編輯或外科醫生取決於不犯錯誤,”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及多項研究的發起人 Gordon L. Flett 說,“但當它擴充套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生活、外表、喜好時,你就會發現許多問題了。”

不像其他被冠以精神病標籤的人,完美主義者不需要與汙名作鬥爭或懷疑自己是否有機能障礙。相反,“他們很以此為豪,”一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援助顧問,最近剛對受完美主義刺激的員工進行了集體治療的 Alice Provost 說,“而且文化上對給予完美主義的非常高的評價更是增強了他們的態度。”

考慮到一項近期澳大利亞 Curtin 科技大學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他們發現對於“完全或一點也不”程度的想法預示了完美主義者如何駕馭他們的生活。研究人員對252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要他們對16項事物比如“我認為我自己要麼是在控制之下的或完全失控的”、“我要麼可以和人們相處的很好或一點都不好”的同意程度打分。

參與者對這個二選一的模式表現的越偏激,他們越有可能會因這種極端的完美主義而患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簡而言之,這些人不僅僅會把很多成功格言囫圇吞入,而且會認為它們是絕對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知道在失敗之後有可能會成功(又是一條樣板規則: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問題是他們依然認為失敗是平庸的表現,或者說是顛覆的結果。

不要接受第二選擇。對自己真心。

對於那些有過想要戒除壞習慣的人來說,他們非常熟悉完美主義的負擔。只是破戒一次,如一口煙一杯酒,要麼最好說這是個“事故”,要麼最壞則是舊習復發,而最經常的情況被稱之為摔下了馬車:失敗了。而當你已經失敗了,那麼,最好就讓自己多摔幾次吧(參考培養健康飲食必須注意的錯誤)。

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們一直爭論強制節慾對於對付治療物質濫用是否是必須的。大多數戒毒所正是以這條基本規則為基礎:你不是節慾者,就是毒品依賴者,沒有所謂的介於這兩者中間的。毫無疑問的,這條準則在數以萬計的癮君子身上湊效了,但是如果對完美主義者的研究卻是破壞許多其他的成果的一個引導呢?

Provost小姐說,那些戴維斯分校裡參與了她的研究的人,總表現出一種強迫性的紊亂的症狀——這又是另一個完美主義導致的危險。他們不能忍受一個凌亂的桌面。他們覺得幾乎不能把未完成的工作放到第二天去完成。有一些人甚至花可笑地長時間去重新做任務,去追逐一個只有他們可以想到的理想狀態。

在一個實驗中,Provost小姐有幾個小組成員會故意偷懶,這違反了他們的本性。“這種情況大多數會出現在工作中,”Provost小姐說,“他們看起來喜歡小事情,因為他們有些人把他人看起來並非大事的事情看作失敗。”

下班後把工作暫時放一邊。不要早到。把所有允許帶入的早餐帶進辦公室。就讓桌子亂一點。先試著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完成工作最後再用你想要的那種。

“再問自己:你受懲罰了嗎?宇宙是否還在繼續照常執行?你是不是快樂一些了?”Provost小姐說。“他們會驚奇地說‘是’,所有的事情還是照常進行著,而且他們擔心的事情並不是那麼的嚴重。”

英國有一句諺語便是鼓勵人們當他們嘲笑害怕失敗的人時展示他們的才能:“做最差的你”。

如果你不能容忍自己最壞的一面,那至少偶爾想想,你能做多麼真實的自己?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