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犁田?

耕牛犁田 你沒玩過的農活把式

還是讀初中的時候,那時鐵犁還沒完全普及,耕牛也算是農活的一個主力。一直以來犁田都是父輩在做,他們也沒有刻意說要孩子輩們來學這個,可能知道這個活不需要傳下去,機械還是會取代人工吧。

可我還是手癢請父親教了我,但就那一次,我犁了兩圈,現在把這個樂趣與經驗分享出來,如果你是想回到鄉下尋找農家的樂趣,這絕對是體驗農活裡不可缺的一關。

當田裡灌滿水,泥巴開始稀釋時,就可以催牛下地了,其實水田只要不是乾旱季節,基本都是軟泥,腳踩下去軟滑的。

1.給牛套上牛軛犁鎖--就是一個基本呈直角的形狀,套在牛的頸部。這個工具很重要,也卻實重,因為牛拉犁的力量全靠這裡傳出,所以要結實又要光滑,這樣牛才不會傷到。

再接下來是配套的繩索與吊杆,其實是犁鎖的一部份。

其實用鐵鏈的很少,老犁田工具裡,除了犁劍--即把泥土翻上來的部份外,就幾個固定繩索的勾與圈是鐵製。

2.裝上這些,把犁也放下地,鉤好犁。

父親就試趕只步後,就交手給我。從未犁過田的我,只知道父親口中常喊--啾、吒、籲、轉身。

牛自己知道怎麼走,人只要扶犁,但對牛的畏懼感使得走直線還好,田埂是彎的就怕了,一邊手要扶犁,一邊手要去扯牛繩扯完了要打上一竹子,要走那邊就打那邊。不過看是這樣看做起來時手忙腳亂,這時候祈禱牛啊牛,我餵過你草,放過你帶你吃過草,可要聽話。

其實,父親當年在這塊水田裡教我的時候,還注意到了許多細枝末節,父親說駕牛犁田看起來是粗活,但也開不得小差的,要聽著腳板底下,硬性的,那是剛才沒犁著的一綹泥間子,還是去年的老土,趕快用腳踹一腳,下一圈犁到這裡的時候再張一犁,泥間子就化開了,犁好了,別老急著上田埂,得打一圈反犁,就是反向貼著田埂邊下面小心地再犁它一圈,一塊地就不會漏犁了。父親說漏犁了,泥間子留在了地裡,好比煮了一鍋夾生飯,吃起來不對味,瞞不過這塊田和田裡的莊稼。

3.最出糗的是,牛走得太快,人倒沒跟上。

不過這不要緊,你喊一聲,“娃”,牛就會站住,好像牛對基本的命令已熟悉了一樣。

上面說的啾、吒是在催牛快走。籲,是在叫牛慢走。轉身則是田埂到頭了,要打彎了。

4.有時怕牛吃田裡的東東,會給帶個嚼子。

就是用竹子編成個半圓狀,套在牛嘴上。

5.耕牛犁田是個技術活,手上要力氣,嘴上要好嗓子。

現在還儲存一些鐵製不像第一張圖的純木犁,都是鐵管空心的,輕了許多--記得當時可以毀了輛自行車才製成滴,呵。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