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育與孩子愛好和特長的培養?

美,是人類百花園中一株瑰麗的奇葩,她植根於大自然之中、社會生活之內和人們的心靈之上,根深葉茂,源遠流長。美育即美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具有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活動。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實施美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美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樣,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通力協作來完成。

方法/步驟

一、什麼是家庭美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她是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通過言傳身教和環境陶冶等途徑,為培養和發展孩子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實踐活動。如家長把家庭環境佈置得整齊、清潔、舒適、美觀,這就是在對孩子進行美的教育。孩子從小生活在優美的家庭環境中,就會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產生愛家、愛父母的情感,在行為表現方面顯得彬彬有禮、文雅大方。

二、家庭美育的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也是美育的起點。人生的早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家庭的薰陶、家庭成員的審美情趣和家庭文化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具體說來,家庭美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育德導善作用

這也是一般美育的共同特性。通過家庭美育,可以培養孩子崇尚真、善、美,憎惡假、惡、醜的情感,使之具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優良品質。除進行理性的說教外,在家庭中,更多、更好的方法是將這些道德規範訴諸情感教育。還可以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藉助文學讀物、音樂、繪畫、電視媒體、外出旅遊等各種形式,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激發其高尚的思想感情。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從小深受其母親勤勞、善良等優良品質的影響,從而立下救人民於水火的遠大志向。古代民族英雄岳飛,其母為了讓他長大以後能報效祖國,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誰能說少年毛澤東和岳飛的成長不是家長美好的品質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結果呢?

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給孩子講完《白雪公主》的故事時,孩子的心中已埋下了對白雪公主的同情、憐愛和對狠心的王后的憎惡之情。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時,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外表美麗、衣著華麗的白骨精,卻偏偏喜歡上怪模怪樣的孫悟空。為什麼呢?因為白骨精狡猾、貪婪,孫悟空正直、善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懂得了人的美不僅僅在於外表漂亮,更重要的在於心靈純潔、正直的道理。此時,文學藝術的美的感化已代替了枯燥的說教,起到極佳的德育效果。當我們帶孩子外出旅遊時,祖國美麗的山川湖泊、山嶺原野、奇花異卉,都會引發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嘆:啊,真美!從而激發起孩子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的思想感情。自然風光的美讓孩子的愛得到了昇華……由此可見,家庭生活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領域,只要我們做家長的善於捕捉時機,做有心人,家庭美育的育德導善功能就能更好地發揮。

2.啟智作用

家庭美育不僅具有一般美育的共性,它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即對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有著特殊的作用。國內外教育專家的試驗結果表明,家庭音樂教育對孩子的啟智作用顯得十分突出。音樂是通向記憶系統的高速公路,這幾乎成了教育專家們的共識。匈牙利的一個音樂中心曾作過實驗:他們把40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予音樂訓練,另一組不給音樂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後,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孩子各科成績及其他能力都大大高於對方。也有人對自1911年“諾貝爾獎”創立以來獲獎的數百名科學家進行了專門研究,發現審美化的家庭教育是這些科學家後來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如:量子論的發現者普朗克不僅從小愛好音樂,而且鋼琴演奏技藝也十分高超;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成功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絡,他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專家建議,在孩子們生活、學習的環境裡,要儘量地用音樂、雕塑作品及和諧的色彩來營造氛圍,這樣,孩子的學習效率將可以提高3~5倍。很多有識之士已將音樂講座和伴讀輕音樂等音樂教育形式大量引進課堂,很多家庭利用各種樂器開發學齡前兒童的大腦潛能,等等。

另外,繪畫十分有利於發揮兒童的想像力,培養兒童敏銳的感受力。現代生理學證明,人類智力的發展是從雙手和眼睛的活動開始的,通過學習繪畫,可以發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然,家庭美育的啟智作用並非僅僅侷限在音樂和繪畫方面。一個和諧的家庭,家庭成員中融洽的人際關係,家庭生活中處處表現出來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也將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孩子在充滿了親情、關懷、支援和鼓勵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心情愉快舒暢,不僅會受到美的薰陶,而且,對其智力開發也是大有好處的。相反,許多離異家庭的孩子由於得不到這種濃濃的父母之愛、親子之情,內心受到極大壓抑,往往表現得沉默寡言、過於冷漠,幹什麼事都沒有心情,各方面的才能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3.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家庭既為孩子提供生活環境,又為孩子提供學習環境,這為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家庭美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總之,家庭美育是一切美育的基礎,它對孩子的影響將貫穿人的一生,這應引起我們家長的高度重視。

三、如何實施家庭美育

談到這裡,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境貧寒、裝置簡陋、房屋狹窄、工作忙碌,還談什麼家庭美育?也有的家長有的是錢,以為花錢買樂器,請人教孩子學琴,裝飾豪華的居室就是在實施家庭美育了。其實並不盡然,家庭美育不在於客觀條件如何,也不在於你是否有錢,而關鍵在於家長是否提高了對家庭美育的認識,是否能正確地開展家庭美育。

那麼,家長應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呢?我們認為應遵守這樣幾個原則:

(1)家庭美育不僅要考慮到營造整潔優美的家庭環境,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調與和睦融洽的家庭關係,還應顧及對孩子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不僅注意環境的美化,還要關心孩子心靈的陶冶。

(2)家庭美育應從家庭現有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出發,不要盲目追求豪華、高檔的陳設,應講究樸素美。

(3)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事物,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家庭美育。

(4)要善於捕捉教育時機,因勢利導。

根據以上原則,家庭美育主要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美化家庭物質文化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家庭經濟狀況普遍有所提高,各種音響裝置、樂器、書籍、工藝品、住房裝璜等紛紛進入千家萬戶,做家長的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儘可能地將孩子生活的環境收拾得整齊、清潔、美觀、富有情趣,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整潔、優美而又安靜的環境裡。但是,也不宜將房子佈置得富麗堂皇、豪華氣派,否則,容易讓孩子滋生一種浮華、奢侈的惡習。應要求孩子從小學會自己收拾房間,把書包、文具、玩具等放在固定的位置,指導孩子在室內外種點盆景花草,在室內掛點名人字畫或孩子自己的繪畫作品,抄幾條格言警句掛在牆上,這樣將對孩子審美觀點的形成和性格的陶冶大有好處。

2.重視家庭精神文化環境的構建

一個家庭僅有物質文化環境的美化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有相應的精神文化環境。首先要重視營造家庭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尊重,家庭生活處於和諧之中,就可讓孩子在充滿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家風美的氣氛中健康成長。其次,家庭成員要講究語言美、行為美。兒童時期,孩子可塑性強,善於模仿,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作為家長應時時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口不出汙言穢語,行不沾歪風邪氣,言談舉止文明大方。孩子在這種文明禮貌的家庭環境中,自然會受到的美的薰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3.豐富家庭業餘生活

家庭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的改善,使人們從瑣碎的、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實行雙休日後,孩子也有更多的業餘時間從事他們喜愛的活動,做家長的就要抓住這一大好時機,通過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充實孩子的生活,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聽音樂,參觀博物館、美術展覽,郊遊或指導孩子唱健康優美的歌,畫健康優美的畫,進而支援、鼓勵和幫助孩子在這些方面有所發展,為將來從事專業學習或形成業餘愛好打下基礎。

另外,孩子的穿著打扮講究形象美,待人接物講究禮儀美,鍛鍊身體講究體魄美等都是家庭美育的內容,家長都要及時給予指導或引導。  

總之,家庭是人生美育的搖籃,良好的家庭美育將為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終身受益。

四、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現實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而教育是未來生活的準備。一個人,只有當他具備了一定的愛好和特長的時候,他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所以,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中,美的事物和現象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樣,醜的事物和現象也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做家長的責任還在於,引導孩子發現美、選擇美、追求美,使孩子對美好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再加以培養,使孩子的興趣保持穩定持久,發展成為一種愛好,再經過努力,最終使孩子形成一定的特長。

那麼,做家長的應當怎樣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呢?

1.平時注意觀察孩子的活動,發現其興趣和天賦,善加引導

孩子剛剛接觸世界,對世上一切都感到非常新奇,他們有著旺盛的求知慾和愛美欲。由於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喜歡音樂,小小年紀,對音符有近乎完美的感受,能準確地唱出每個音符;有的孩子愛好美術,不管在什麼環境,他們都能隨意地畫起來,衣服、紙張、地面、牆壁都是他們的畫紙;有的孩子記憶力強,對讀過的書,看過的畫過目不忘;有的孩子對各種昆蟲和各種小動物有著特殊的感情,有時會為了死去一隻小貓而幾餐吃不下飯,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孩子最初表現出來的對某一種事物的興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賦,做父母的不能熟視無睹或等閒視之,更不能橫加指責、盲目否定,而應該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孩子的興趣沿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世界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高斯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淘氣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發現了這位數學天才。那天,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1+2+3+4+…+50=?不到5分鐘,高斯就舉手說出了問題的答案,他表現出傑出的數學才能。從此,教師專門為高斯制定了培養計劃,終於使他走上成功之路。試想,如果當時老師對一貫調皮、淘氣的高斯置之不理,另眼相看,其結果會怎麼樣呢?高斯又怎麼會有以後的輝煌呢?

2.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感情,尊重其興趣、愛好

孩子對於“萬花筒”式的大千世界,是以自己美妙、奇異的幻想去感受的,與它們同歡共樂,並由此對世上萬物發生濃厚的興趣。如有的孩子對剛買的新衣、新鞋總是非常喜歡,不厭其煩地穿了脫,脫了穿,摸摸這,摸摸那;也有的孩子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如變形金剛、飛機模型等,寧願放棄好吃的東西。有一位男孩特別喜歡橡皮泥,他的房間裡、桌子上、床頭堆滿了各式各樣用橡皮泥捏的小動物。媽媽嫌他把屋子弄髒、弄亂了,於是在幫他收拾屋子時,把橡皮泥玩具全部扔了,結果使小男孩大哭一場,幾頓飯都沒吃。這說明做父母的不能僅憑自己的愛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對孩子橫加干涉,而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經常抽時間陪他們一起遊戲、活動,與他們交流感情,走進孩子們的遊戲王國,去發現他們的才能和興趣,並加以正確引導。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欲速不達,扼殺孩子的個性。社會上不是曾發生過為了拒學鋼琴,孩子自殘雙手的悲劇嗎?這說明孩子的興趣發展受到脅迫阻礙時,就會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做家長的應引以為戒。

3.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孩子從產生某種興趣,到形成愛好,到發展成一定的特長,應該說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家長不能急於求成,而必須注意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1)應營造氛圍,激發動機。文學巨匠魯迅曾說:“讀書人家的孩子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魯迅先生自己小時候生活的家庭環境,就有一種很好的文學氛圍,他從小熟讀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人的詩歌以及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等,為他後來走上文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想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那麼父母就應該常帶孩子逛書店、買書,並經常在家裡讀書看報,向孩子講述書中有意思的故事、娛樂性的內容或科普知識等。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自然就會產生對報刊、書籍的興趣,從而把家長的願望變成孩子自覺的行動。

記得有人曾說,屬於孩子自覺想幹的事情,其能力就能輕易地、牢固地為孩子所獲得。如果你想培養孩子對拉琴或彈琴的興趣,除了營造一種家庭的藝術氛圍,使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外,還應把重點放在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上。鈴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為了培養孩子學琴的興趣,他十分注意激發孩子學琴的動機。他先讓孩子一邊玩,一邊看別的孩子練琴,當孩子看到別人都有琴,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時,就產生了一種想要得到琴的願望,儘管如此,鈴木先生並不急於滿足孩子的願望,而是給他一把不出聲的琴,讓其練習拉琴姿式、指法等。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拉琴的願望越來越強烈,這時,鈴木先生才滿足其願望。所以,營造氛圍、激發動機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準備階段,做家長的不可忽視。

(2)家長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由於各種原因,有些父母錯過了學習的機會,有的是“科盲”,有的是“音樂盲”,有的是“美術盲”等等。他們不願孩子也像自己一樣缺乏藝術修養,因此,往往自己省吃儉用為孩子買來各種繪畫書籍,買來各種樂器,請來家庭教師,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家長自身的修養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也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家長的文化素質偏低,藝術修養欠缺,就很難給孩子帶來美的啟迪和藝術薰陶。試想,如果家長自己不讀書,不看報,不去劇院,不喜歡美術展覽,不愛聽音樂,怎麼能要求自己的孩子獲得藝術細胞,對此產生興趣,並且愛好它呢?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長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都將化成涓涓細流,一點一滴滲入孩子的心靈,成為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催化劑。

(3)要善於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無論孩子表現得多麼笨拙,無論他把事情做得多麼糟糕,做家長的都不要求全責備,而應該細心引導,從心理上給予孩子關心和鼓勵,保護和激發孩子的興趣。如孩子在房間畫畫,將地面弄得很髒時,家長千萬不要大發雷霆,也不要因為孩子畫得達不到要求而漠不關心,甚至加以制止。而應時時關心、詢問,給予肯定性評價,加以鼓勵。還應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繪畫環境和繪畫工具,最好抽時間參與孩子的繪畫,一起欣賞孩子的繪畫作品,甚至可以用孩子的畫裝飾、佈置房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把畫畫得更好。久而久之,繪畫就會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當一名畫家將成為他的夢想。

總之,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能一概而論,每位家長應根據自身不同的條件和孩子的不同表現,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家庭美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其個性特長是家庭美育的核心和重點內容,作為家長,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豐富自己,努力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

問題與對策

1.孩子在穿著上喜歡追求新異,總愛與別人攀比,怎麼辦?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穿著打扮,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然而,作為小學生,如果他過於講究穿著、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檔、名牌效應,則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會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影響:①分散精力,影響孩子的學習;②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③養成並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及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④孩子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走進誤區,發展下去將容易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家長對孩子過於講究穿著的現象不能掉以輕心,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遷就,助其發展,而應該加強對孩子進行健康的審美教育,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克服不良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    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端正消費行為,以身立教。孩子對美的認識往往受父母的影響,甚至將父母的穿著打扮作為效仿的物件。如果媽媽說:“女兒穿這件紅色衣服真漂亮!”那麼孩子就認為穿這件衣服很美,天天穿著不肯換。如果父母的審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時髦、穿金戴銀、穿名牌服飾為美,那麼孩子當然就會無師自通,上行下效了。

孩子追求名牌效應的心理,除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外,也與有些家長自身的審美觀、消費觀有關。他們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給孩子買高檔衣服,甚至買金項鍊、金手鐲,這是應該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的父母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不掉價”。殊不知,這些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是一種誤導。

其次,應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學習。要通過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學生,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引導孩子在學習、勞動、品德方面與同學展開競賽,而不是在穿著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條件允許買名牌衣服,也要講究穿著的環境,上學時以穿校服和其他樸素大方的服飾最為適宜,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在穿著上產生優越感,而能與其他同學平等相處。

2.為了讓孩子學畫、學琴,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孩子卻不感興趣,怎麼辦?

首先應找出孩子不感興趣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對學畫、學琴沒有興趣,但卻對其他方面,如小製作、下棋、看書有興趣,請家長平時多注意觀察,如果是這樣,家長大可不必以自己的主觀意願隨意雕刻孩子,逼著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孩子將來成不了畫家、鋼琴家,但可能成為發明家或體育明星等。當然為了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家長可經常帶孩子去參觀畫展,欣賞音樂會等。

其次,也可以按上面講到的方法,逐步培養孩子在繪畫與彈琴方面的興趣,讓孩子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發展其興趣、愛好和才能。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