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傢俱是和人們的起居方式息息相關的,大致分為低形傢俱和高形傢俱。漢代以前,由於人們是席地而坐的,致使漢代的傢俱都是低形傢俱。自東漢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使中國固有的起居方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上層社會,適應高坐垂足的起居方式開始流行,最為典型的就是北方傳入的胡床。受胡床的影響高案桌也應運而生。經過東漢末年和唐五代將近600年的過度演變,到了宋代,最終以垂足高坐為主流的高形傢俱時期來臨了。經過宋、元和明代早期的發展,去粗取精,精美絕倫的明式傢俱由此誕生。
“型”、“材”、“藝”、“韻”集一身的明式傢俱被稱為歷史的巔峰之作,明式傢俱種類豐富,與當時人們的起居生活相適應,明式傢俱簡潔合理的形式、榫卯結構嚴謹、崇尚自然、對材料本身的尊重等都成為後世人模仿的典範。首先形體現了明式傢俱的文人氣質,明式傢俱和江南文人的思想是息息相關的。再次材體現了明式傢俱對自然的崇尚,黃花梨是是明式傢俱的首選材料,帶著濃濃書卷氣的黃花梨,最適合做書齋傢俱。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取向和文化背景,漢代倡黑、明代倡黃、清代人倡白。黃花梨適應了明代的審美取向,其加工效能好、不易變形、顏色等符合當時代要求,而且還散發出陣陣的清香,這與當時的文人美學史分不開的。明代之所以首選黃花梨,包含著社會、經濟方面的意義。最後工藝體現了明式傢俱的簡約,談到簡約我們會自然地聯想到那些全身光素、不加雕刻的明式傢俱。其表現在傢俱構件的邊緣裝飾各式線角或者只在傢俱的中心或顯要位置裝飾一組簡單圖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明式傢俱的設計中也包括了人文的參與,盡顯儒雅之風,適應文人生活的需要。
傳統傢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經常提到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這句話充分的表明了繼承和發展的關係,繼承在先,發展在後。但是在當今社會裡,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家具,只是在不斷的繼承中,發展創新寥寥可數。
傳統的傢俱現代化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雖然古代沒有用“以人為本”這個詞來對工匠們的設計進行概括總結,但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無不滲透在明式傢俱中。江南文人在考慮傢俱的造型時,也會盡力的權衡量與質的分寸。“烏木鑲大理石”即使被時人認為是最珍貴的椅子,若遵照“古式為之”之時,高矮也應適度,寬狹須相宜,文人們認為這樣才能體現超凡脫俗。筆者認為古時的文人所追求的脫俗雅緻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以人為本重點強調的是人,也就是人才是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凳亦用狹邊鑲者大雅”,“天然幾以文木……為之,第以闊大為貴”等,都體現了江南文人在實際製造傢俱時對質與量的合理把握。書房畫室使用的文椅、書桌、床榻等是伴隨他們的日常物品,尤其要經過周詳精密的計算,充分體現了“木不離分”。“書桌中心取闊大,四周鑲邊,闊僅半寸許,足稍矮而細”等這些準則和要求都對明式傢俱的造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